Android,開源還是封閉?阮一峰的網絡日誌2010年2月 4日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2/open_android_or_not.html
摘錄 :
這就是說,與Ubuntu、Debian、Redhat這樣的傳統Linux發行版相比,
只有系統的底層結構是一樣的,其他東西在Android裡都不一樣,
尤其是程序員的編程接口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Android應用程序都必須重新寫過,現存的Linux程序無法移植上去。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Android是一種全新的系統,
它與Linux的距離,比Mac OS與Linux的距離還要遠。
搜尋此網誌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Android開始暗渡陳倉
零組件 2011/07/21
【撰文/朱致宜】
根據市調機構IDC最新發表數據,2011年第一季,
Android作業系統在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一半,
以58.8%居冠。用Android的人越來越多,
代表數位生活中心有逐步向手持裝置轉移的趨勢;
雖然短期而言無法取代PC全作業系統完成商務作業,
但跨裝置的無縫式使用經驗,卻是蓄勢隱釀的商機所在,
Android已經在暗渡陳倉,對Windows來說確是不容小覷的威脅。
這股趨勢在Computex之後顯得更加確切。
平板電腦不再是全蘋果的天下,
從處理器架構到作業系統產生多種不同排列組合。
其中,Android作業系統聲勢浩大銳不可擋,
但至今為止多半是採用ARM架構處理器核心,
X86陣營除非像Intel肯砸錢授權,否則很難與商機搭上線。
不過,透過虛擬軟體的方式,
其實也能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執行Android應用程式。
舉例來說,AMD就採取與第三方軟體公司BlueStacks合作,
與Android搭上邊。
整合系統軟體 一秒內迅速切換
一般談到雙作業系統,會聯想到雙重開機,如現在一些小筆電,
可在開機時選擇切換至Windows或是Android作業系統。
不過BlueStacks的特色就是不吃雙重開機這一套,
而是在Windows作業系統環境下,利用虛擬技術(Hypervisor),
以一個全螢幕視窗來運行Android應用程式。
BlueStacks軟體架構是在基礎系統之上
整合Windows、Android或其他平台的應用程式,
再透過多作業系統執行時序進行無縫式轉換。
由於已經整合了虛擬系統與軟體安裝,
從點擊游標到程式運作,前後可縮短至1秒鐘的時間。
BlueStacks總經理暨執行長Rosen Sharma表示,
BlueStacks軟體可讓Android應用程式在
Windows以及Chrome這兩種作業系統下。
未來Windows8正式發布後,
BlueStacks也將新增支援ARM架構Windows作業系統。
官方說法表示所有 Android App都可以完整運行,
並可以在Android環境下發出指令,
存取Windows系統的驅動程式如列印文件,或是擷取聲音與影像。
先通吃再轉移 新目標傳統嵌入式市場
軟硬體規格限制方面,其實BlueStacks對硬體的限制很低,
這是受惠於Android原生系統本就對硬體要求較低之故,
而軟體則端視OEM廠商是否開放更新;
不過,由於BlueStacks強調可在Windows作業系統中提供
「同等於PC之解析度」,所以會佔去不小的圖形運算效能;
故,Rosen Sharma在參與AMD產品發表會時曾表示,
建議採用AMD E系列以上的APU。
目前,BlueStacks可依照OEM廠商的需求進行客製化,
在PC/NB/Tablet出貨時直接搭載BlueStacks軟體,
目前除了AMD公開力挺之外,
Viewsonic發表的新款平板電腦ViewPad 10Pro已經搭載此軟體,
Shuttle、Onkyo、Samsung也都確定已成為BlueStacks的客戶。
在這方面,
主要是著眼從Windows轉移到Android系統時必經的陣痛期。
許多使用微軟嵌入式作業系統的特定裝置,特性都是較為封閉,
如醫療、簡易數位電子看板。
如要一下子轉換到較為開放的Android系統,
難免會碰到驅動程式缺乏的問題。
這個時候,BlueStacks提供軟體模板,
讓這些專屬嵌入式系統能夠在Windows作業系統環境下
使用其較為完善的周邊資源,逐步移轉技術至Android。
不是新鮮玩意 但已勢在必行
事實上,BlueStacks的作法並不是新鮮玩意,
先前就有開發者社群製作「Android-x86」系統,
透過虛擬電腦軟體(如Virtualbox)來安裝Android作業系統。
而BlueStacks的作法就是將複雜的虛擬環境、安裝系統設定整合為一,
對使用者來說上手度增加許多。
未來也將推出給終端使用者免費下載的Windows7版本。
目前市面上亦不乏以虛擬軟體概念達成「雙」作業系統。
如HP的Web OS就可以運行在Windows作業系統之中,
而且HP也確認到2012年,
所有HP電腦都將同時安裝這兩者作業系統。
而RIM更是透過模擬器「Android Player」,
在其平板電腦PlayBook中使用Android應用程式。
在RIM公佈的影片中,
Android裝置的menu以及Home按鍵可用手勢觸控代替。
不過,
PlayBook用戶所能選擇的Android應用程式必須從黑莓軟體商店獲得,
且目前市面上的PlayBook尚未支援此項功能,確切開放時間亦未說明。
【撰文/朱致宜】
根據市調機構IDC最新發表數據,2011年第一季,
Android作業系統在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一半,
以58.8%居冠。用Android的人越來越多,
代表數位生活中心有逐步向手持裝置轉移的趨勢;
雖然短期而言無法取代PC全作業系統完成商務作業,
但跨裝置的無縫式使用經驗,卻是蓄勢隱釀的商機所在,
Android已經在暗渡陳倉,對Windows來說確是不容小覷的威脅。
這股趨勢在Computex之後顯得更加確切。
平板電腦不再是全蘋果的天下,
從處理器架構到作業系統產生多種不同排列組合。
其中,Android作業系統聲勢浩大銳不可擋,
但至今為止多半是採用ARM架構處理器核心,
X86陣營除非像Intel肯砸錢授權,否則很難與商機搭上線。
不過,透過虛擬軟體的方式,
其實也能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執行Android應用程式。
舉例來說,AMD就採取與第三方軟體公司BlueStacks合作,
與Android搭上邊。
整合系統軟體 一秒內迅速切換
一般談到雙作業系統,會聯想到雙重開機,如現在一些小筆電,
可在開機時選擇切換至Windows或是Android作業系統。
不過BlueStacks的特色就是不吃雙重開機這一套,
而是在Windows作業系統環境下,利用虛擬技術(Hypervisor),
以一個全螢幕視窗來運行Android應用程式。
BlueStacks軟體架構是在基礎系統之上
整合Windows、Android或其他平台的應用程式,
再透過多作業系統執行時序進行無縫式轉換。
由於已經整合了虛擬系統與軟體安裝,
從點擊游標到程式運作,前後可縮短至1秒鐘的時間。
BlueStacks總經理暨執行長Rosen Sharma表示,
BlueStacks軟體可讓Android應用程式在
Windows以及Chrome這兩種作業系統下。
未來Windows8正式發布後,
BlueStacks也將新增支援ARM架構Windows作業系統。
官方說法表示所有 Android App都可以完整運行,
並可以在Android環境下發出指令,
存取Windows系統的驅動程式如列印文件,或是擷取聲音與影像。
先通吃再轉移 新目標傳統嵌入式市場
軟硬體規格限制方面,其實BlueStacks對硬體的限制很低,
這是受惠於Android原生系統本就對硬體要求較低之故,
而軟體則端視OEM廠商是否開放更新;
不過,由於BlueStacks強調可在Windows作業系統中提供
「同等於PC之解析度」,所以會佔去不小的圖形運算效能;
故,Rosen Sharma在參與AMD產品發表會時曾表示,
建議採用AMD E系列以上的APU。
目前,BlueStacks可依照OEM廠商的需求進行客製化,
在PC/NB/Tablet出貨時直接搭載BlueStacks軟體,
目前除了AMD公開力挺之外,
Viewsonic發表的新款平板電腦ViewPad 10Pro已經搭載此軟體,
Shuttle、Onkyo、Samsung也都確定已成為BlueStacks的客戶。
在這方面,
主要是著眼從Windows轉移到Android系統時必經的陣痛期。
許多使用微軟嵌入式作業系統的特定裝置,特性都是較為封閉,
如醫療、簡易數位電子看板。
如要一下子轉換到較為開放的Android系統,
難免會碰到驅動程式缺乏的問題。
這個時候,BlueStacks提供軟體模板,
讓這些專屬嵌入式系統能夠在Windows作業系統環境下
使用其較為完善的周邊資源,逐步移轉技術至Android。
不是新鮮玩意 但已勢在必行
事實上,BlueStacks的作法並不是新鮮玩意,
先前就有開發者社群製作「Android-x86」系統,
透過虛擬電腦軟體(如Virtualbox)來安裝Android作業系統。
而BlueStacks的作法就是將複雜的虛擬環境、安裝系統設定整合為一,
對使用者來說上手度增加許多。
未來也將推出給終端使用者免費下載的Windows7版本。
目前市面上亦不乏以虛擬軟體概念達成「雙」作業系統。
如HP的Web OS就可以運行在Windows作業系統之中,
而且HP也確認到2012年,
所有HP電腦都將同時安裝這兩者作業系統。
而RIM更是透過模擬器「Android Player」,
在其平板電腦PlayBook中使用Android應用程式。
在RIM公佈的影片中,
Android裝置的menu以及Home按鍵可用手勢觸控代替。
不過,
PlayBook用戶所能選擇的Android應用程式必須從黑莓軟體商店獲得,
且目前市面上的PlayBook尚未支援此項功能,確切開放時間亦未說明。
電容式觸控筆需求再度引爆
【撰文/王岫晨】零組件 2011/05/31
隨處可見的觸控螢幕當然方便,然而使用久了漸漸發現,
使用觸控方式手寫輸入亞洲文字其實還真的不方便。
這時候,觸控筆這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似乎又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視。
以往僅有電阻式觸控螢幕才有支援的觸控筆功能,
使用者必須在多層結構螢幕上施加壓力。
這樣不僅容易造成螢幕刮損,而且在強烈陽光照射下,螢幕能見度低。
因此,許多行動裝置製造商開始轉向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
然而影響廠商擴大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的限制因素之一,
就是電容式觸控缺乏觸控筆技術的支援,
或頂多能針對較大面積的選單按鍵,支援三到四毫米的觸控筆技術。
去年已有Cypress推出高精準被動式觸控筆解決方案,
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廠商發表相關解決方案,
近一步提高行動裝置製造商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的意願。
觸控「筆」較有智慧
目前觸控最熱門的應用市場當然是手機和平板等行動裝置。
智慧手機持續尋找獨特的方法來吸引使用者,
例如可以收發電子郵件、撥接電話,甚至作為遊戲機。
然而目前無法取代手寫筆記,或是簽名與註記等功能。
事實上,許多消費者反映他們仍需要紙張,需要用手寫來傳達訊息。
因此,手機觸控就不能如同目前只能呆板地使用手指,
而是必須變得 「更智慧」,不光是在手機加入手寫註記的功能。
換句話說,在電容式觸控崛起後坐冷板凳的觸控筆,
未來也必須在電容式觸控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事實上,許多觸控螢幕的操作功能都是由手指來執行,
包括撥打電話、選擇應用程式、簡單的手勢以及選擇清單中的項目,
用指尖就能完成。這些動作以往都是透過按鈕、旋鈕或滑桿來執行,
但有些動作9mm寬的手指就辦不到了。
手機加入觸控筆後最大的介面改良就是手寫辨識,
手寫功能對於亞洲字元尤其重要,
這些國家的文字不容易用鍵盤來輸入。
觸控筆的優勢還包括筆尖能接觸到小面積區域,
容許使用者看到更多螢幕上的內容。
觸控筆支援的應用能採用較小的圖標,
僅須利用次數較少的觸控動作就能啟動想要的功能。
細頭觸控筆在編輯相片與文字時比手指更為便利,
細頭觸控筆搭配較快的更新率,
即可同時支援手寫註記與簽名的功能。
Cypress發表的高精準度被動式觸控筆方案,
可支援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
結合精準度達1毫米筆尖感測設計,
預計Cypress的TrueTouch觸控螢幕解決方案將讓觸控筆市場產生變革,
更快走入次世代的電容式觸控手機發展。
讓各種行動產品能支援文字輸入、鍵盤、
手寫辨識以及其他提高生產力的功能,
例如高精準度的觸控筆讓使用者能輸入結構複雜的亞洲文字,
以及在現今手機操作介面中點選越來越小的圖標。
觸控筆將成為新型態商品
投影式電容式觸控螢幕是現今許多行動裝置設計的首選,
因為它們是唯一能提供真正多點觸控反應的技術。
但要在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上使用觸控筆,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因為電阻式觸控螢幕是直接對壓力做反應,
在使用觸控筆時它會自然反應。
電阻式觸控筆的主要挑戰,是確保觸控筆不會刮傷螢幕。
在電容式觸控系統中,
電容輸入訊號大約和手指或其他導電物體所覆蓋到感測器的位置成比例,
第一代電容式觸控筆則模擬手指產生的輸入電容。
第一代的電容式觸控筆有許多共有的特性,
它們在螢幕上覆蓋較大的面積,
以獲得最大的電容反應。
RSR(電阻式觸控筆替代方案)的設計,
則屬新一代的電容式觸控筆。
它的尖細筆頭和許多書寫筆一樣能正常書寫。
它讓使用者能看到筆尖周圍的螢幕畫面,
因此允許採用搭載更高精準度手繪與書寫功能的小尺吋螢幕。
運用電阻式觸控筆替代方案打造的第一批多點觸控產品,
在現有的使用者介面市場並未掀起熱潮,
因為使用者介面的設計者仍習慣於針對手指輸入來設計介面。
想像一下未來可能的發展。
光是手寫辨識功能,
就讓Google實驗室開發出手勢搜尋功能,
只須在觸控螢幕上畫手勢,
就能在這些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裝置上搜尋資料。
運用觸控筆來使用自然手寫辨識功能,會讓智慧型手機更聰明。
想想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在手機上手寫筆記。
不論何種用途,
觸控筆這種電容式觸控手機市場的新型態產品,
在近期將成為市場矚目的重要設計特色。
******************************
導電布電容觸控筆
3M 電容式液晶觸控筆【MJP-2000】
達際科技全球首創專利透明電容觸控筆
HTC flyer 的觸控筆
Eee Slate(EP121) Wacom電磁筆,沒有控制紐,不用裝電池
Axiotron Digitizer Pen
HPHP Slate 500---N-trig技術的數位電磁筆
隨處可見的觸控螢幕當然方便,然而使用久了漸漸發現,
使用觸控方式手寫輸入亞洲文字其實還真的不方便。
這時候,觸控筆這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似乎又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視。
以往僅有電阻式觸控螢幕才有支援的觸控筆功能,
使用者必須在多層結構螢幕上施加壓力。
這樣不僅容易造成螢幕刮損,而且在強烈陽光照射下,螢幕能見度低。
因此,許多行動裝置製造商開始轉向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
然而影響廠商擴大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的限制因素之一,
就是電容式觸控缺乏觸控筆技術的支援,
或頂多能針對較大面積的選單按鍵,支援三到四毫米的觸控筆技術。
去年已有Cypress推出高精準被動式觸控筆解決方案,
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廠商發表相關解決方案,
近一步提高行動裝置製造商採用電容式觸控螢幕的意願。
觸控「筆」較有智慧
目前觸控最熱門的應用市場當然是手機和平板等行動裝置。
智慧手機持續尋找獨特的方法來吸引使用者,
例如可以收發電子郵件、撥接電話,甚至作為遊戲機。
然而目前無法取代手寫筆記,或是簽名與註記等功能。
事實上,許多消費者反映他們仍需要紙張,需要用手寫來傳達訊息。
因此,手機觸控就不能如同目前只能呆板地使用手指,
而是必須變得 「更智慧」,不光是在手機加入手寫註記的功能。
換句話說,在電容式觸控崛起後坐冷板凳的觸控筆,
未來也必須在電容式觸控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事實上,許多觸控螢幕的操作功能都是由手指來執行,
包括撥打電話、選擇應用程式、簡單的手勢以及選擇清單中的項目,
用指尖就能完成。這些動作以往都是透過按鈕、旋鈕或滑桿來執行,
但有些動作9mm寬的手指就辦不到了。
手機加入觸控筆後最大的介面改良就是手寫辨識,
手寫功能對於亞洲字元尤其重要,
這些國家的文字不容易用鍵盤來輸入。
觸控筆的優勢還包括筆尖能接觸到小面積區域,
容許使用者看到更多螢幕上的內容。
觸控筆支援的應用能採用較小的圖標,
僅須利用次數較少的觸控動作就能啟動想要的功能。
細頭觸控筆在編輯相片與文字時比手指更為便利,
細頭觸控筆搭配較快的更新率,
即可同時支援手寫註記與簽名的功能。
Cypress發表的高精準度被動式觸控筆方案,
可支援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
結合精準度達1毫米筆尖感測設計,
預計Cypress的TrueTouch觸控螢幕解決方案將讓觸控筆市場產生變革,
更快走入次世代的電容式觸控手機發展。
讓各種行動產品能支援文字輸入、鍵盤、
手寫辨識以及其他提高生產力的功能,
例如高精準度的觸控筆讓使用者能輸入結構複雜的亞洲文字,
以及在現今手機操作介面中點選越來越小的圖標。
觸控筆將成為新型態商品
投影式電容式觸控螢幕是現今許多行動裝置設計的首選,
因為它們是唯一能提供真正多點觸控反應的技術。
但要在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上使用觸控筆,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因為電阻式觸控螢幕是直接對壓力做反應,
在使用觸控筆時它會自然反應。
電阻式觸控筆的主要挑戰,是確保觸控筆不會刮傷螢幕。
在電容式觸控系統中,
電容輸入訊號大約和手指或其他導電物體所覆蓋到感測器的位置成比例,
第一代電容式觸控筆則模擬手指產生的輸入電容。
第一代的電容式觸控筆有許多共有的特性,
它們在螢幕上覆蓋較大的面積,
以獲得最大的電容反應。
RSR(電阻式觸控筆替代方案)的設計,
則屬新一代的電容式觸控筆。
它的尖細筆頭和許多書寫筆一樣能正常書寫。
它讓使用者能看到筆尖周圍的螢幕畫面,
因此允許採用搭載更高精準度手繪與書寫功能的小尺吋螢幕。
運用電阻式觸控筆替代方案打造的第一批多點觸控產品,
在現有的使用者介面市場並未掀起熱潮,
因為使用者介面的設計者仍習慣於針對手指輸入來設計介面。
想像一下未來可能的發展。
光是手寫辨識功能,
就讓Google實驗室開發出手勢搜尋功能,
只須在觸控螢幕上畫手勢,
就能在這些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裝置上搜尋資料。
運用觸控筆來使用自然手寫辨識功能,會讓智慧型手機更聰明。
想想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在手機上手寫筆記。
不論何種用途,
觸控筆這種電容式觸控手機市場的新型態產品,
在近期將成為市場矚目的重要設計特色。
******************************
導電布電容觸控筆
3M 電容式液晶觸控筆【MJP-2000】
達際科技全球首創專利透明電容觸控筆
HTC flyer 的觸控筆
Eee Slate(EP121) Wacom電磁筆,沒有控制紐,不用裝電池
Axiotron Digitizer Pen
HPHP Slate 500---N-trig技術的數位電磁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