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省電燈泡最省電嗎?第一次買燈就上手
康健雜誌160期
作者 : 曾沛瑜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你以為省電燈泡最省電嗎?其實省電燈泡反而是常用的螢光燈裡最耗電的!正確認識不同的燈,才能挑到一顆最適合你家的好燈。
每次到賣場看著各種光燦奪目的燈,總是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徘徊了老半天試圖比較出一個所以然,卻還是一頭霧水。
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嗎?究竟該如何在茫茫燈海裡挑到一顆最適合我家的省電燈?
市面上較適合居家照明使用的燈主要是白熾燈、螢光燈、LED燈這三大類,想評估哪一種燈最適合自己,重要的是認識每一種燈的類型與優缺點。
白熾燈∣色彩真實
白熾燈包括鎢絲燈泡及鹵素燈。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蕭弘清指出,鎢絲燈是透過通電將鎢絲加熱至白熾而發光,所以溫度愈高,發出的光愈多。
鹵素燈則是鎢絲燈的進化型,為了讓鎢絲燈縮小,它外圍用的是更耐熱的石英玻璃,並灌進能帶走高溫的鹵素氣體以保持穩定,故名鹵素燈。
白熾燈的好處是價格便宜、演色性(色彩真實性)高,但缺點是耗能。在節能潮流的影響下,全世界正逐步淘汰白熾燈,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台灣從2013年起,除了25瓦以下的白熾燈,其餘皆須符合規定的發光效率才能生產、販賣。
螢光燈∣經濟實惠
螢光燈是一般家庭最常見的光源,它包括省電燈泡、PL燈、T5、T8、T9螢光燈管(日光燈)、冷陰極管等。蕭弘清表示,螢光燈是透過電子撞擊水銀發出紫外光,再經螢光粉產生可見光,因此只要讓電子更直接有效的擊中水銀,螢光燈的發光效率就會愈高。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表示,省電燈泡剛推出的時候,大家都誤以為它就是最省電的燈,但就上述的邏輯來看會發現,其實一般直長形的日光燈比螺旋形的省電燈泡有效率多了。
林憲德說,別以為只有一般民眾搞不清楚,他曾遇過工學院的博士也在問,該不該把日光燈換成更節能的省電燈泡?他一聽差點暈倒。
所以,如果你不確定究竟哪種螢光燈比較省電,林憲德建議只要記得以下口訣:「長的比短的好、細的比粗的好、直的比彎的好、裸露的比有罩的好。」長度是為了讓電子有足夠的加速空間,使光效更高;愈細愈直的燈是為了讓電子更有效擊中水銀;而多了一層罩子的燈則會被掩蓋10%的亮度。
螢光燈的優點是便宜、節能、壽命長,但缺點是含汞、點亮速度慢、演色性稍差、會閃爍。蕭弘清指出,閃爍會造成視覺上的疲勞,引起頭暈、嘔吐,但目前幾乎所有的螢光燈都已改裝高頻電子安定器解決這個的問題,所以如果你家還在用傳統安定器的話,建議立即更換。
LED燈∣一點即亮
LED燈藉由半導體材料發光,林憲德戲稱它是「照亮自己而非照亮別人」的燈,這是由於LED的發光面積小,輸出能量較低,所以它較適合做為顯示,例如,號誌燈、長明燈,而非長距離的投射照明。
LED要做為大面積的照明必須有足夠的數量,蕭弘清解釋,過去LED不適合做為照明用途,因為要達到同樣的照度,日光燈的效果比較好,但現在LED技術逐漸成熟,大面積照明的效率已高過螢光燈。
LED的優點是沒有電熱燈絲,也不必透過氣體放電,一點就亮,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光源,但缺點是售價貴、演色性不如白熾燈且穩定性仍不夠高,此外,光源體積愈小,輝度越高,所以LED燈的眩光也比較強。
第一次買燈就上手
如果不想再迷失在大賣場的燈海裡,蕭弘清建議可以透過以下步驟,找出一顆最適合你家的燈。
1.決定光源種類
不同的空間會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家裡究竟該選什麼燈,其實應該先衡量不同的空間會如何使用電燈。例如,需要大面積、長時間照明的環境,如客廳、房間適合用螢光燈;經常開關燈的樓梯間、廁所,就適合能夠快速點滅的LED燈;冬天的床頭、浴室如果使用會發熱的白熾燈,不僅能照明還兼具保暖。
2.演色性至少80
演色性是物體在光源下呈現的色彩真實性,它的數值從0~100,愈高代表顏色愈自然,空間相對也會變得比較舒適、和諧,因此蕭弘清建議,居家照明至少要選擇演色性80以上的燈,否則顏色太詭異看起來臉色很糟,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
所有燈裡面白熾燈最接近太陽發出的自然光,演色性最高,Ra值訂為100,目前最好的螢光燈可以做到90以上的演色性,LED燈的演色性也可以達到80以上。
3.選顏色
燈的顏色稱為色溫,數值愈低,光的顏色愈黃。燈泡色偏黃光,色溫約3000K左右;晝光色偏白光,色溫約5000K(中午室外的陽光)~7000K。
燈色的選擇會影響家中的氛圍,冬天適合用燈泡色營造溫暖的感覺;夏天則建議換成晝光色創造涼爽感。蕭弘清表示,他曾經做過實驗,在同樣的溫度下,小朋友在黃光的環境裡會流汗,但在白光下就不會,所以色彩的確會影響生理的感受,因此他建議,家裡的燈應該要有換季的概念。
4.評估亮度需求
既然大方向已經確定,再來就是要評估你家究竟需要多少光能(稱為光通量,單位是流明,Lm)的燈,數值愈大愈亮。
蕭弘清指出,一般居家照明大概需要150~300Lux左右的照度(Lux),照度是每平方公尺有幾流明的光能(Lux=Lm/m2),所以只要知道空間是幾平方公尺就會知道總共需要多少流明的燈。
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閱讀的時候需要高達500Lux的照度,所以看書時一定要使用檯燈補足光源。
5.挑瓦數
瓦數是燈消耗的功率,所以當你確定家裡需要幾流明的光能後,再挑出瓦數最小的燈,就是最省電的選擇。
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包裝上沒有標示流明數,可以看發光效率(Lm/W),只要將發光效率乘上瓦數就是流明數了。
懶人選購法:參考「節能標章」 如果你真的沒空花心思去評估、計算,其實也可以透過「節能標章」簡單辨識何者為高效率的產品。擁有節能標章的燈至少有80以上的演色性,以及良好的發光效率。
環保節能這樣做
1.汰換耗能燈 能源局建議將大瓦數的白熾燈、鹵素燈
換成省電燈泡或LED燈,如此一來,至少可省電75%。
此外,可以將
傳統安定器的T9螢光燈管換成
電子安定器的T5螢光燈管,
這也可省下20~50%的用電。而家中長亮的神明燈、光明燈如果換成LED燈,省電甚至可達89%以上。
2.不是燈愈少就愈省電 燈不是買的少就省電,如果在有需要的地方能隨時照明,反而會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電費。例如沙發旁有閱讀燈、樓梯間有小燈,就不必老是為了一個小小的照明需求而把整個空間點亮。蕭弘清就笑著,他算過自己家裡大概就有120盞燈。
蕭弘清特別提醒,廚房流理台附近一定要加裝一盞燈,一般家中的廚房空間都不大,只要人站在流理台前處理食材,光線幾乎都會被擋掉,所以加裝這盞燈其實很重要,但卻往往被忽略。
3.燈最好一盒一盒買 蕭弘清建議,燈不要每次只買一顆,最好一盒一盒買,如此一來,燈在換季的時候有地方收納,不僅方便下次換季重複使用,而且整盒的燈也比較容易回收,不容易因為打破而造成污染。
4.節約待機用電 林憲德發現,家中的待機用電其實也很可觀,所以平常不會用的電器應該拔掉插頭,或是購買有設置開關的的延長線,將沒用的電器開關的關掉。林憲德也建議,如果你家尚未裝潢,可以一開始就從家中配電系統做調整。
5.節能習慣,隨手做起 除了淘汰耗能燈具,用燈習慣也是影響用電量很重要的一環。能源局提醒,在自然光足夠的情況下,其實可以不必開燈,此外,應該讓空間保持在合理、不過亮的亮度,最後,要記得保持隨手關燈的好習慣,減碳愛地球!
然而網路上謠傳,經常開關燈其實更耗電,蕭弘清表示,這是以訛傳訛。
經常開關燈擔心的是燈壽命會減低,如果只離開10分鐘就回來,那的確沒必要特別關燈,但如果會離開一段時間,隨手關燈還是比較省。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三種電燈比一比
照明種類:白熾燈
演色性(Ra)(色彩真實性):100
色溫(K)(燈光顏色):3000(偏暖)
效率(Lm/W)(每瓦的亮度):10~20
壽命(hr):1000~2000
點燈速度(開燈後多久穩定):3~30秒
價格:低
適合空間:冬天的床頭、浴室。
照明種類:螢光燈
演色性(Ra)(色彩真實性):60~95
色溫(K)(燈光顏色):2800~7000
效率(Lm/W)(每瓦的亮度):省電燈泡:55~65 日光燈:80~120
壽命(hr):10000~20000
點燈速度(開燈後多久穩定):10分鐘
價格:中
適合空間:長時間照明的大空間,如辦公室、教室、客廳、房間。
照明種類:LED燈
演色性(Ra)(色彩真實性):60~95
色溫(K)(燈光顏色):3000~6000
效率(Lm/W)(每瓦的亮度):80~120
壽命(hr):8000~30000
點燈速度(開燈後多久穩定):立刻穩定
價格:高
適合空間:
需頻繁開關燈的空間,如樓梯間、廁所。
做為顯示用途,如指示燈、長明燈。
千百種燈Q&A
既然不是最省電,為何省電燈泡可冠上「省電」?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表示,
省電燈泡的「省電」一詞是為了對比耗電量較高的
鎢絲燈泡,
過去美國家庭大多使用鎢絲燈,
所以才有省電燈泡這個名詞呼籲大家改換較省電的燈。
但台灣大部份家庭早已使用比省電燈泡更省電的日光燈或PL燈,
所以這個名詞在台灣反而會造成誤解。
其實
省電燈泡本名叫
緊湊型螢光燈
(Compact Fluorescent Lamp,CFL),也就是
彎曲版的日光燈。
PL燈是什麼?
PL燈,Parallel Lamp指的是
並排型的螢光燈,
它也是
緊湊型螢光燈的一種。
T5、T8、T9是什麼?
T5、T8、T9的T指的是Tube,也就是管子的意思。
後面的數字代表的是燈管直徑,
T5是直徑為5/8英吋(約16公釐)的日光燈管;
T8為直徑8/8=1英吋(約25公釐),
T9就是直徑為9/8英吋(約29公釐),以此類推。
目前台灣
最常見的日光燈是T8、T9燈管,
但較新的
T5燈管才是
真正環保、節能的選擇,
因為它
直徑小,電子更能有效擊中水銀,
且T5燈管裡的水銀是
固態的汞合金,
它不僅汞含量低,且不小心打破也容易回收。
聽說冷陰極管(CCFL)才是最環保節能的螢光燈,它究竟是什麼?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蕭弘清表示,
冷陰極管是螢光燈的一種,因為它電極的溫度相對較低,
所以稱為冷陰極,它最早用來做筆記型電腦的背光,
但現在被LED取代,轉而發展成電燈,它比一般日光燈更細,
所以相對更省電,含汞量更低。
但由於它的玻璃管很細,製作的難度與成本更高,價格也比較貴,
且因為它體積小,所以同樣有眩光強的缺點,
但蕭弘清也表示,如果是低亮度的省電燈泡,
體積小的冷陰極管就很實用。
燈泡打破怎麼辦?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居家常用的螢光燈都含汞,
量雖不至於多到導致中毒,但還是要小心別把燈打破,
讓自己接觸到含汞的粉塵。
萬一不慎摔破,能源局建議:
1、馬上掩住口鼻,趕緊將門窗打開通風。
2、戴上口罩再打掃,小心玻璃碎片刺傷。
3、用報紙包好破碎燈具、粉塵,密封在容器或塑膠袋裡,
外面寫上「破碎燈管╱燈泡」。
4、無論燈有沒有打破,民眾務必交由清潔隊,或販賣業者回收處回收。
林杰樑特別提到,如果燈沒有確實回收,可能會造成汞污染。
當汞流進水裡就會污染我們吃的魚,滲到土裡就會汙染我們吃的作物,
因此環保署強制規定廢棄的螢光燈都要確實回收。
*****************************************
選對LED燈,省電不傷眼
康健雜誌 --陳俊辰2017/8/2
中華民國107年8月2日
LED光源可能含有
藍光,
傷害視網膜。
掌握4原則,使用LED燈不擔心。
家中一間間房替換省電又明亮的LED燈、走進賣場遇上燈泡特賣
、電器行LED燈具一字排開,工研院估計,
2019年LED燈將搶佔全球約一半的照明市場,這是頭一個時代,
我們如此依賴一種人工光源,其中有無風險?
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商育滿指出,
LED原本用途是電子產品上的指示燈,2
009年起才正式普及為照明用,這門科技年輕,因此傷眼疑慮不斷。
2014年公衛領域知名期刊
《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一份報告投下全球震撼彈,
指出白色LED光源證實會損傷實驗動物視力,更精確說,
是光源中接近藍色的高能量、短波長光線誘發了視網膜的病變。
報告不只登上封面,期刊還特別找人寫專文評論,可見重視。
商育滿正是此文章第一作者。
她解釋,LED光源是
用通電會發亮的發光二極體晶元
加上一片塗滿螢光粉的遮罩,
例如藍色晶片搭配黃色螢光粉,
就能合成一個「白光單位」,一顆燈泡由多個單位組成。
但這類LED光源富含波長450~500奈米的偏藍光,
恰好是最能激發感光細胞反應的波段。
到目前為止,這類可能發出多量藍光的LED燈因成本較低廉,
仍是佔市場約八成以上的主流產品。
肉眼能看見物體是因視網膜的桿狀細胞
和3種分別感知偏紅、綠、藍色區段的錐狀細胞,
「這3種細胞就像陸海空三軍,
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它們就群起『接戰』,
將光轉換成神經訊號,」
商育滿用「輕輕碰一下就飛很高」比喻其中最敏感的藍光細胞。
感度高讓眼睛看得鮮明清晰,但利弊相倚,
藍光細胞用高負荷換來高感度,過多的藍光會使細胞傷亡,
偏偏這類細胞不但數量最少且無法再生,
「就像敵軍進攻,空軍會第一波飛上天截擊,
但如果被打下來,一架飛機就是幾億元,」她說。
錐狀細胞主要集中在視網膜中心窩的黃斑部,
長期接觸過量藍光會誘發病變,這類型視力衰退如溫水煮青蛙,
她提醒,一般人要察覺傷害,「短則7年,長則30年」,
但等到警覺已回不了頭(見下圖)。
幸好,狀況有在改變。熟悉照明技術的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蕭弘清指出,
早期LED燈的確較有藍光過量疑慮,
不過2014年7月1日起台灣跟進歐盟規範,
國內販售的所有室內用球狀LED燈泡都必須依
CNS 15592認證檢驗燈光光譜(相當於歐盟IEC/EN 62471認證),
短波長偏藍光低於標準才能在外盒標記「無藍光危害」。
「現在市面上能買得到的盒裝球型燈泡,只要有確實走完檢驗程序,
對眼睛是安全的,」他表示,給民眾吃下一顆定心丸。
蕭弘清也指出,多位照明專家都質疑
國家標準檢驗局目前還只強制檢驗球狀燈泡,
應趕緊把多種室內照明器材如檯燈、壁燈、吊燈等燈具
也納進「無藍光危害」的查驗範圍。
而且現行法規步調太慢,球燈以外的燈泡,
例如技術更進步的管狀、平板LED燈還未強制納檢,
完全要依賴廠商自主送驗,不但業者無所適從,
少數黑心廠商也可能自稱合格。
「遊戲規則快跟上,才能保障民眾,對產業也是好事,」他大聲疾呼。
蕭弘清估計,隨螢光粉配方和製程演進,
現在球燈的藍光量已比早期產品減少八成以上。
因此他認為,現在LED燈傷眼問題主要來自3~5年前的舊燈泡,
「LED燈壽命長,但螢光粉會持續老化,愈老化藍光溢出愈多,
」可能變成家中隱憂。
把握4件事,LED不傷眼
儘管新一代LED燈對眼睛的長期影響仍意見分歧,
日常生活中也幾乎到處可見LED光源,
專家們提出最大公約數的4項建議,可較為安心使用LED燈:
1.選亮度適中、無藍光危害的LED燈
掌握4條件挑選合適燈具:
●暖色系燈的藍光量比白光燈少。
●光源色溫愈高,顏色愈白愈冷,
所以家用建議選數值低的,4000 K以下較好。
●演色性80 Ra以上。
演色性是物體在燈光下的色彩真實性,數字愈高顏色愈自然,
空間也會顯得和諧、舒適。
●通過CNS 15592認證。
2.家有兒童選低色溫燈具
蕭弘清提醒,
小學以下學童最常接觸的光源如檯燈,現在未強制檢驗,
家長挑選時建議找具公信力廠商生產的無藍光危害燈具。
商育滿也表示:「10歲以前的眼球組織相當細嫩,
而且水晶體和玻璃體清澈透明,光線容易長驅直入,
如果藍光過量,容易對視力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傷。」
她建議不論LED或螢光燈,
最好都選擇低藍光、低色溫(4000 K以下)的光源。
3.萬年LED燈泡要替換
可檢查一下家裡有沒有2014年以前出廠的舊燈泡,可考慮汰換。
而如果發現原本暖色系的燈光由黃慢慢變白,甚至開始帶點淺藍色,
表示螢光粉已老化,也建議換掉。
4.
動過白內障手術要注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祕書長蔡景耀指出,
眼球內的水晶體隨著年歲增長,
會慢慢
變得混濁,能濾掉部分藍光,
長輩如果剛因白內障開過刀,植入人工水晶體變回清透狀態,
此時LED燈也會更刺激眼睛,可選擇色溫較低、不刺眼的燈具。
蔡景耀建議,想避免生活中的藍光傷害,
可多吃綠色葉菜和紅、紫、黃、橘各類新鮮蔬果、莓類等護眼食物;
白天外出時建議戴太陽眼鏡,濾掉陽光中的短波長光線。
從小處做起,可練就一生的「明眼人」。
長期接觸過量藍光,黃斑部首當其衝,不必等年紀大就視茫茫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分2類:
1.
桿狀細胞:
佔九成以上,負責辨別明暗和線條,
讓人在微弱光線中仍能視物
2.
錐狀細胞:
佔約5%,大部分集中在
黃斑部中心凹處,
能在光線充足下敏銳辨識顏色和物體的細節。
感應紅光的細胞最多、
綠次之、
藍光細胞最少
************************************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97/6/14
中華民國97年6月14日
如果在黑暗中突然看見閃電白光,可別以為這是驚人的神蹟!
眼科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後玻璃體膜剝離所造成的症狀,
提重物、打網球及高爾夫球,甚至搭乘雲霄飛車、
玩高空彈跳時,頭部遭受瞬間離心力,都可能造成這類眼疾。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原本玻璃體膜與視網膜緊密結合,
他在門診卻發現,有些人因為勤練
氣功、甩頭功、鐵頭功,
或是
打網球、高爾夫球,甚至是搭乘雲霄飛車,
造成了眼睛突然出血,視力逐漸模糊,在黑暗中還可看到雷電閃光。
為何玻璃體會剝離?
呂大文解釋,
玻璃體與
視網膜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旦
頭部遭受猛烈撞擊,或是
甩頭太用力,離心力太強,
可能導致玻璃體與視網膜分開,
如果兩者處於要
斷不斷的情況,就會不停放電,
病人在黑暗中彷彿看到了閃電。
呂大文曾收治過一名練鐵頭功的男性患者,
經常以木棍重物猛敲頭顱,練了一段時間,
開始在黑暗中看見白光,起初還以為自己功夫練到一定程度,
但視力卻逐漸模糊,才至醫院就診,檢查證實是後玻璃體膜嚴重剝離。
另外,也遇過搭乘雲霄飛車導致後玻璃體膜嚴重剝離的個案。
患者在乘坐過程中,頭部急速移動,加上離心力,
但沒多久視力也變差了。
萬芳醫學中心眼科主任吳建良說,
不少患者是因為提重物,或是運動時,急速甩頭,
頭部快速移動,產生離心力,以致後玻璃體膜與視網膜分開。
吳建良指出,
後玻璃體膜剝離,並不需要特別治療,
患者只要減少頭部猛烈運動,並多吃綠色蔬菜,
或是葉綠素維他命,持續回診追蹤,
只有少數人必須考慮開刀,或是透過雷射來挽救視力。
******************************************************
眼科常見的老化疾病
文/謝易庭、胡芳蓉(台大眼科)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藥的發達,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
伴隨而來和老化有關的疾病也越來越多。
而視力對生活品質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因此和眼睛有關的老化疾病,
也對中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影響。
以下介紹幾種眼科常見的老化疾病:
老年性角膜環
由於脂質沉積在輪部週邊角膜所造成。
通常先出現在角膜上方及下方,最後整圈週邊角膜都會出現。
一般在中年以後開始出現,80歲以後則幾乎每個人都會有。
此為一正常之老化現象,而且對眼睛視力功能完全沒有影響。
但若在年輕時(40歲以下)即產生,
則必須考慮有高血脂蛋白症的可能。
青光眼
青光眼是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這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疾病,
但是年齡的老化是青光眼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以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來說,
70幾歲的人發生比率是40幾歲的人的3到8倍。
而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更是主要侵犯55到65歲的人,
尤其是東方女性及遠視眼的人。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視神經病變,
會伴隨視神經盤的萎縮和凹陷擴大(圖1),
以及特徵性的視野缺損。
這些病人初期經常是沒有症狀的,
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有嚴重的視野缺損,
或是已經侵犯到中心視野造成視力減退。
而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大多以急性發作表現,
由於眼壓的急劇升高,病人會有視力模糊,
光暈產生,眼睛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少部分病人會以亞急性發作表現,
這些病人會有類似急性發作的症狀,但較輕微而且會自行恢復;
另有少部分病人則是以慢性眼壓上升來表現,
這類病人的臨床症狀及病程和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較類似。
青光眼的治療目標是降低眼壓。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治療先以藥物治療為主,
若眼壓仍無法控制良好,再以雷射或手術方法治療。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則是在急性期眼壓控制住後,
必須施以雷射虹膜切開術,
以去除因瞳孔阻擋而造成青光眼急性發作的原因。
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治療
則除了雷射虹膜切開術外還必須輔以藥物治療。
白內障
此為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睛疾病之一,
也是造成老年人矯正視力退化最主要的原因。
人類的水晶體在出生後
仍然會繼續由上皮細胞不斷分裂產生水晶體纖維,
在中年之後水晶體會開始產生變性,硬化,混濁等等,
而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白內障(圖2)。
糖尿病,高度近視,長期接受紫外線曝曬,
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人, 白內障會更早產生。
核心型白內障在早期並不會影響視力,
但病人會發覺在暗處視力較差,
需要較強的燈光才看得清楚。
有些人會因為水晶體折射係數增加而造成近視度數增加。
對於遠視眼或正視眼的人來說,
可能因此反而變得可以近距離閱讀,也就是所謂的老年視力回春。
嚴重的核心型白內障仍會造成視力下降。
後囊下白內障則是在早期就可能影響病人視力,尤其是在強光下,
而且對近距離視力的影響比遠距離更大。
皮質型白內障若是侵犯到視軸中心,也會影響視力。
這些型態的白內障若是進展成為成熟型,整個水晶體會變得不透明,
從外觀就可看到病人的瞳孔中心變成白色。
若是再進展成為過度成熟型,
則整個皮質都會液化而使得水晶核往下沉。
白內障所造成的視力減退可以用手術治療。
只要將白內障摘除並置入人工水晶體,病人即可恢復視力。
但目前人工水晶體不具調節功能,因此病人在術後還是會有老花眼存在。
玻璃體混濁
一般人的玻璃體在中年之後,會開始液化,
然後產生後玻璃體剝離的現象。
而玻璃體本身也可能會產生細微的混濁,
尤其是在近視眼的人,可能年輕時就會發生。
這種由於後玻璃體剝離所產生的玻璃體混濁物,
以及玻璃體本身產生的混濁,會阻擋進入眼內的光線,
而在視網膜上形成陰影﹔因此病人會覺得看到黑點,
或黑色絲狀或團狀物,這就是所謂的飛蚊症。
這種玻璃體混濁所造成的飛蚊症並不會影響視力,所以不需治療。
在剛形成的初期可能會造成視覺困擾,但大多一段時間之後便可適應。
要注意的是,
這種類似飛蚊症的陰影也可能來自於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
玻璃體出血,以及玻璃體內的發炎細胞等等。
因此若有新產生的飛蚊症現象,尤其是突然間大量產生者,
一定要儘快找眼科醫師檢查,
以排除上述的各種可能造成視力影響的疾病。
老年性黃斑部退化
這是造成老年人視力不可逆的退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臨床上最早發現的特徵,是出現在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下的隱結。
這些隱結是由於色素上皮細胞無法正常地清除代謝物質所造成的沉積,
在60歲以上的人很常見,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和增大。
隱結本身不會影響視力,但可能和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的發生有關。
萎縮性老年性黃斑部退化是一種緩慢進行性的疾病,
占所有病例的大約90%。
初期是在黃斑部的網膜色素上皮產生局部性的色素沉積,
接著網膜色素上皮會開始萎縮,脈絡膜微血管也開始喪失,
最後會變成整片的地圖狀萎縮。
這種變化的進行緩慢,
但一旦產生地圖狀萎縮並侵犯到黃斑部正中心窩,
視力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臨床上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方式,
不過根據研究發現,
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素,維生素C、E,以及鋅等物質,
有助於預防黃斑部退化的進行。
另外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黃斑部造成破壞,
因此戴太陽眼鏡也有助於減少陽光對黃斑部的傷害。
滲出性老年性黃斑部退化則是進行比較快,也比較具有破壞性。
主要包括網膜色素上皮剝離以及脈絡膜新生血管兩種。
網膜色素上皮剝離可能只是單純地由滲漏液所造成,
可以自然恢復而沒有殘存病灶,
也可以恢復之後造成色素上皮的地圖狀萎縮;
另外也可能是脈絡膜新生血管所造成。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由於膜絡膜的微血管不正常地增生,
並且侵入網膜色素上皮下的空間,之後再侵入視網膜下空間。
這些不正常增生的微血管,可能會不斷滲出滲漏液,
造成滲出物堆積在視網膜下,或造成滲出性視網膜剝離;
也可能會出血,造成出血性網膜色素上皮或視網膜剝離,
而這些血塊會逐漸纖維化,變成盤狀結疤(圖3)。
這些新生血管也可能會繼續增生並擴大侵犯的範圍,
因此這些病人的視力可能會持續性的惡化。
目前臨床上針對不同部位及型態的脈絡膜新生血管,
可以用雷射光凝固治療,經瞳孔熱治療,
以及光動力療法等不同方法,
目的是在於破壞這些新生血管,
避免其繼續產生滲漏,出血,或增生。
但這些治療的效果並非完全,而且病人可能會需要接受多次的治療。
老花眼
人的水晶體有如可變焦的鏡頭,
可以配合所看的物體距離來調節焦點的遠近,
但這種調節能力會隨著年紀慢慢地喪失。
對於正視眼的人來說,大約在四十歲過後,
在做近距離閱讀時,
就會因為水晶體調節力變差而產生眼睛疲勞,視力模糊,
需要把閱讀物拿遠一點才看得清楚的情形。
這就是所謂的老花眼。
這種調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差,
老花眼的症狀也會越來越嚴重。老花眼的治療,
只要配戴適當的眼鏡就可以解決。
其方法是使用凸透鏡,把眼睛這個光學系統的焦點,
從無限遠的地方拉到近距離的地方,
使眼睛可以聚焦在近距離閱讀的位置。
依據病人年齡的不同,其本身水晶體所具有的調節力不同,
所需要的老花眼鏡度數也不同。
一般而言,40歲時開始大約需要100度的凸透鏡幫忙,
而60歲以上的水晶體調節力所剩無幾,
幾乎完全需要靠眼鏡來幫忙,
也就是需要配戴250到300度的凸透鏡。
若是病人本身有近視眼或遠視眼,
則在近距離工作時配戴的眼鏡度數為
看遠用的眼鏡再加上老花眼的度數。
因此對300度以上的近視眼來說,
看近用的老花眼鏡是把近視所配戴的凹透鏡度數降低;
而對遠視眼來說,則是需要配戴更多度數的凸透鏡。
眼瞼的老化性疾病
和眼瞼有關的老化性疾病包括:
眼瞼下垂,眼皮鬆弛,眼瞼外翻,眼瞼內翻,睫毛倒插等等。
其中眼瞼下垂和眼皮鬆弛嚴重的會遮住視線影響視力,
而眼瞼外翻嚴重的會造成暴露性角膜病變,
眼瞼內翻則可能伴隨睫毛倒插,
也會因為睫毛摩擦角膜而造成角膜病變。
這些疾病都可以手術矯正。
現代醫學的進步已使得老年人的眼疾不再是頑疾,
只要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多能視力回春。
切勿忌諱就醫,錯失治療良機。
(本專欄策畫/台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醫師)
*******************************************************
飛蚊症與視網膜剝離
作者:楊長豪醫師
病例一:
王太太,65歲,三個月前眼前出現數個小黑點,起初以為是蚊子,
但怎麼用手揮也揮不去。
幾天前小黑點變大成為像蜘蛛網狀的黑影在眼前移動。
她求助於眼科醫師。醫師檢查後告訴她是眼球之玻璃體退化,
不需要治療,如今黑影依然存在,令她十分困擾。
病例二:
陳先生,42歲,三天前右眼出現數次閃光,
接著有數個黑點出現,令他十分害怕,求助於眼科醫師,
醫師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裂孔,立即施予雷射治療。
但治療後黑點仍存在,也令他十分耽心。
病例三:
張同學,26歲,台大研究生,近視五百度,
一週前突然覺得右眼有許多黑點出現,
接著第二天感覺右眼左下方有視野缺損。
第三天突然看東西會扭曲變形,接著整個視力就模糊不清了。
他至眼科急診,醫師診斷為視網膜剝離。於
是住院手術,於手術後一週出院,
雖然視力大部份已恢復,但看東西仍會扭曲。
以上三個病例都是以眼前出現黑點為表現,
但是結果卻不大相同,究竟飛蚊症是什麼毛病?
和視網膜剝離又有何關連呢?且看下文分解。
什麼是飛蚊症?
所謂飛蚊症是在視野中出現黑色的陰影所致。
黑色的陰影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如黑點、蟲影、波浪或像蜘蛛網。
這種情形在注視明亮的背景,如晴朗的天空,白色的牆壁更為明顯。
古人因為大部分的黑點有如蚊子飛繞在空中,故名「飛蚊症」。
為什麼會引起飛蚊症?
要了解飛蚊症,就必須先了解玻璃體的結構及其變化。
玻璃體位於眼球內,是一團類似蛋白的清澈膠狀物質。
其功能是維持眼球的形狀,吸收外界的壓力,及提供視網膜營養。
人類大約年過40歲之後,玻璃體即開始退化,產生液化的現象,
在玻璃體內形成許多空腔,而空腔的周圍有許多膠狀的凝集物質。
當外界的光線進入眼球之後,
光線經由這些空腔及其周圍凝結物的折射,
於是在視網膜上呈現陰影,造成「飛蚊症」。
另外,眼內發炎,有發炎的細胞存在,
或是如糖尿病人有視網膜病變引起之玻璃體出血,也會造成「飛蚊症」。
「飛蚊症」嚴重嗎?要如何處理?
突然出現飛蚊症,的確會引起人們心理的恐懼,
一旦有了飛蚊症應該至眼科專科醫師處,
作詳細的視網膜檢查,大部分的飛蚊症都是老化所引起的,
如果視網膜的檢查結果並無異常的現象,就可以放心不需要任何的治療。
有時黑點會存在一段時間,同時玻璃體液化,也會隨時間而變化。
太嚴重的「飛蚊症」,
可能在近距離閱讀或看明亮的物體時會形成困擾,
但也只好接受「它們」存在的事實,
否則每天盯著這些黑影看,生活必然十分困擾。
「飛蚊症」和視網膜剝離的關係是如何?
讓我們再回到玻璃體的老化過程,液化玻璃體形成空腔,
這些空腔會逐漸融合形成一個大空腔,
最後玻璃體會和視網膜分開,這個過程稱為「後玻璃體剝離」。
根據統計,50歲的人,約有一半的人已經產生「後玻璃體剝離」。
如果這種過程很平順,人們都不會有任何感覺頂多形成「飛蚊症」。
但是如果玻璃體和視網膜的分離是很急促的發生,
或是玻璃體在視網膜上有不正常的黏接,如「格子狀變性」,
這樣分開的過程就有可能在視網膜上拉出破洞,進一步形成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有何症狀?
病人可能會有閃光的感覺,那是因為玻璃體對視網膜有不正常的拉扯。
突然增加的黑點,可能是玻璃體在視網膜拉出破洞,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被釋放出來,
也有可能是玻璃體的拉扯,撕裂一條視網膜血管引起出血,
血球進入玻璃體所致。
由於液化的玻璃體可經由視網膜上的裂孔,流到視網膜下方,
引起視網膜剝離,剝離的範圍逐漸擴大,可以產生視野的缺損。
如果不幸黃班部遭到波及,則看東西將會扭曲變形,
同時視力也會急遽下降許多。
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視網膜剝離症?該如何預防?
視網膜有格子狀變化,
開過白內障的手術,
有視網膜剝離的家族史,
另一眼曾發生視網膜剝離的病人,
都是容易有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
另外近視也是另外一項危險因子,
台灣近視的盛行率高,實在不可輕忽。
上述的高危險群病人,應定期接受檢查,
發現有不正常的視網膜變化,可儘早接受雷射或冷凍手術治療。
一旦有視網膜剝離,該如何治療?
使剝離之視網膜復位,封補視網膜的裂孔,
及減少玻璃體對視網膜拉扯的力量是治療視網膜剝離的原則。
小範圍的剝離,可用雷射和冷凍手術將裂孔及剝離的範圍封住,
待其組織結疤之後,可將裂孔「銲死」。
大範圍的剝離就必須藉助氣體視網膜固定術,
鞏膜扣壓術及玻璃體切除術等方法來治療。
各種手術都有其優缺點,
手術的醫師可依據病人的病情及自身對手術技巧的熟悉程度,
選擇對病人最有利的方法加以治療。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成功率如何?視力恢復的程度如何?
依照現在手術技巧的進步,
視網膜剝離手術成功的機會約在70﹪到90﹪之間,
而第二次手術成功率可高達90﹪以上,
但是仍有一部份病人會有併發症產生,
例如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這時必須作複雜的玻璃體切除手術,
同時再注入特殊的可膨脹氣體或矽質油才能將視網膜復位。
視力回復的程度,取決於黃斑部是否受到波及,
黃斑部是人眼視力最敏銳之處,大部分的感光細胞均聚集於此處,
所以一旦被波及,視力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即使手術成功地使組織復位,視力也不可能回復以前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