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鼎泰豐想找回消失的劍蝦
基隆魚商:很難
2019-01-02 18:44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即時報導
鼎泰豐用白蝦換劍蝦,被批不但走味,根本變相漲價,
鼎泰豐坦承是因劍蝦供應不足才改用,
農曆年前後逢劍蝦捕撈期,屆時會看供應量,
再決定是否部分或全面改回劍蝦。
但基隆市拖網漁業協會理事長陳傳文說,
缺蝦除了是產量減少,有一半的蝦賣去大陸才是主因,
鼎泰豐想找回消失的劍蝦,要花更大精神和船主溝通。
鼎泰豐去年6月底才調漲70個品項售價,其中,
蝦類產品蝦仁蛋炒飯就從230元漲至240元,漲幅4.3%;
蝦肉煎餃每份從190元漲至200元,漲幅5%,
卻被爆料偷偷將主力產品原料由較高價的劍蝦,
改為平價的沙蝦和白蝦,兩者價差一倍被罵翻。
基隆市拖網漁業協會理事長陳傳文說,
台灣有九成以上的海蝦來自基隆,
鼎泰豐的確是跟他們進劍蝦,但半年前就沒再進貨了。
劍蝦有它特別的甜味,肉質Q彈,不是養殖的白蝦可取代,
鼎泰豐想再用回劍蝦,除了要面對產量減少,
還得跟外銷競爭搶貨,難度很高。
陳傳文說,基隆有35艘抓蝦船,是捕蝦重鎮,
去年夏天淡水外海就抓不到劍蝦,
今年暖冬,往年此時台中以南應該是劍蝦旺季,現在也沒量,
這兩年劍蝦捕獲量少一半以上。
高雄市長韓國瑜喊出,人進來,貨出去,高雄發大財;
其實早在4、5年前,基隆的蝦和白帶魚就已經貨出去了,
當時產量大,台灣市場吃不下,政府無法提供好的產銷管道,
他們另找出路,循小三通出口大陸。
大陸對劍蝦需求大,基隆有一半的量賣去大陸,
劍蝦近年因產量少貴了二成,
產地批發價一斤280元,還會再漲,
鼎泰豐要吃劍蝦要花更大的力氣和船主溝通,才搶得到蝦。
*************************************
年菜吃白鯧 跟我挑好貨
中華民國106年1月24日
2017-01-24 00:59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市報導
基隆市王小姐和朋友團購一箱白鯧,
一尾一台斤,平均每尾六百元出頭,以為撿到便宜,
但經行家檢視發現是捕自印度洋的「印度洋鯧」,
不是台灣海峽捕獲的「台灣鯧」,
且部分魚體有黃斑,可能冰凍逾一年,虧大了。
許多家庭喜歡在年夜飯端上白鯧,象徵來年運勢昌盛。
王小姐日前貨到分魚,
親友漁民卻說團購的魚不是白鯧(台灣鯧),
她昨帶著分到的魚到基隆市拖網漁業協會,
請協會理事長陳傳文「鑑定」。
陳傳文說,印度洋白鯧顏色較白,但肉質粗,
台灣海峽白鯧偏灰黑色,但肉質細,且魚鱗多。
台灣現撈白鯧一尾一公斤重已喊價到二千元,還不一定買得到,
印度洋白鯧一公斤便宜約三百元。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說,
台灣市面白鯧九成是「印度洋鯧」,
年前買白鯧,產地、斤兩、價錢都要問清楚再買;
今年大陸漁民捕撈的白鯧「自己吃都不夠」,
「台灣鯧」數量很少,且一到崁仔頂等魚市場,
很快就會被「熟人」訂走,民眾不可能團購買到。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執行長邵廣昭說,
魚的營養都一樣,重在調味,應盡量買量多的銀色魚,
少吃顏色繽紛或量少的魚。
養殖的金鯧和白鯧很像,可以替代。
陳傳文說,想買魚最好到港邊看,因為漁船抓回來的一定新鮮;
如果在菜市場買魚,
可翻開魚鰓,挑紅潤點的魚,魚鰓褪色就不要買。
*********************************************
海鮮指南 邵廣昭、廖運志 2013/10/1修訂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
中華民國102年10月1日
台灣海鮮指南《Android 手機 APP》
購買海鮮時,建議依循以下原則:
1.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2.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4.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5.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6.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量高)。
7.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8.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七、台灣海鮮指南問答集
問題: | 為什麼要避免食用烏賊花枝? |
回答: | 數量減少、屬於定棲型。 |
問題: | 魷魚為何被列入建議食用? |
回答: | 漁法影響較小、符合底食原則、資源回復較快。 |
魷魚多為釣獲,對海底生態無影響,亦無混獲的疑慮, 且漁撈區具有漁業協定及總額度管理,因此符合永續管理的條件。 當然,魷魚多為南美所捕獲,運送至台灣仍需消耗能源。 雖然魷魚資源似乎在近幾年有減產趨勢且價格上揚, 但是目前整體而言,魷魚產量仍然很大, 近年造成價格攀升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陸需求增加, 在市場供需之反應下,造成價格上漲。 此外,魷魚具有生活史短、資源恢復快等特徵, 並且在食物金字塔屬於較底層的消費者,符合底食原則。 衡量整體的優劣,並參考香港海鮮指南後, 認為魷魚仍值得列入建議食用的名單內。 |
************************
鮪魚、旗魚、鮭魚是「食物鏈頂端」而非「深海魚」
但都不該吃過量
by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11 月 06 日 in 漁業養殖畜牧
中華民國102年11月6日
台北榮民總醫院月初發表研究,
三歲女孩常吃深海魚,汞含量竟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容許值20倍,
不過許多學者澄清,汞含量和魚生活的海水深度沒有關係,
和食物鏈的位置關聯較大,
鮪魚、旗魚、鮭魚屬洄游魚類,吃小魚維生,位處食物鏈頂端,
累積汞含量因此較高,
生活在200公尺以下、陽光照不到的水域,才叫深海魚。
但無論是深海魚或鮭魚、鮪魚,生物族群都較少,
考量健康或生態保育,民眾都不該吃過量。
沒有陽光的世界和淺海截然不同,這裡沒有植物,
深海魚只能撿別人吃剩的食物,多半為肉食性,
演化出尖銳的牙齒和大嘴,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大許多的動物;
由於沒有光線,很多深海魚的眼睛都退化失明;
為了吸引獵物、防禦敵人,
許多深海魚如燈籠魚、巨口魚的身體側面都演化出發光器。
深海魚為了調節壓力,會形成特殊脂肪,
但這些脂肪並非完全適合食用,有些還會導致腹瀉,
許多減肥中心就常用油魚、鯊魚作為減肥餐,
「深海魚八成以上不能吃。」
食物鏈越高層,累積汞含量越多
黃登福表示,汞含量多寡要看魚類在食物鏈中的位階,
人們說的汞中毒指的是有機汞中的甲基汞,
由無機汞經過細菌、微生物轉化而來,
甲基汞不論在人體或魚類身體都很難代謝,
在水中會被植物吸收,小魚吃植物,大魚再吃小魚,
因此食物鏈上端的鮪魚、旗魚、鮭魚等大型魚類,
汞含量會比小魚來得多,其中又以魚皮、內臟、脂肪最容易累積。
衛福部制定的「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中,
鯨、鯊、旗、鮪魚、油魚等五種食物鏈高階魚類,
甲基汞容許值為2ppm,
鱈魚、鯛魚、比目魚等18種魚類則為1ppm,
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甲殼類為0.5ppm。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科長陳秋燕表示,
大自然中的岩石、海洋底泥本就有少量汞,
台灣土壤中的汞濃度大約是130ppb,
海洋底泥則為20~250ppb,
2011年、2012年分別監測20、29件海洋漁獲,今年至今監測10件,
皆未檢出甲基汞超標,不過上市後的抽測則歸衛福部管轄。
陳秋燕說,甲基汞屬自然界正常累積物質,目前評估風險不高,
不過若監測數值有異常,或是民眾有疑慮,
一定會考慮加強監測強度,但她也無奈表示,
任何食物都要適當食用,前幾天新聞一報出來,旗魚銷量大減,
許多地方漁會都叫苦連天,「我們已經打算要辦團購了。」
EPA、DHA魚油攝取過多易出血
在吳明玲研究的案例中,許多家長深信
鮪魚、旗魚的脂肪酸DHA和EPA,有助於眼睛、腦部發育,
天天給孩子吃魚,不過吳明玲說,
重要的是適當、均衡攝取,人體只能負擔一定的脂肪酸,
攝取太多還是會排出體外。
此外,DHA有抗凝血功能,攝取過量DHA會造成出血,
尤其是濃縮過的DHA魚油藥丸更要小心,
開刀前她都會告知病患不要吃 DHA魚油;
EPA有助防止中風,但也會抑制血小板凝固能力,適合老人食用;
DHA則可幫助腦部、眼睛發育,適合小孩。
不迷信大型魚類,適量吃最重要
******************************
--產卵期殺它 ~
出海捕櫻鯛 瀨戶內海「魚中之王」鮮味
中華民國103年5月2日
TVBS 新聞 記者:廖珮君
日本最近正當季的海鮮是一種顏色像櫻花的鯛魚,叫做櫻花鯛,
4、5月正是牠們的產卵期,鯛魚的日文發音近似「節慶」這個字,
因此日本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都會特地跑到愛媛縣瀨戶內海,
跟著漁夫去海釣,大啖櫻花鯛料理。
月亮還掛在天空的清晨,我們來到日本愛媛縣的今治市。
NHK記者:「早安。」
跟著30年經驗的老漁夫出海去,看看瀨戶內海現在什麼最當季,
船開了10分鐘天色漸亮,漁夫東張西望找漁場,
迷你花枝當魚餌,只拿釣線不用魚竿。
漁夫:「釣到了!」
NHK記者:
「釣到了!釣到了嗎?好快喔,這麼快就釣到了。」
NHK主播:
「櫻鯛是鯛魚的一種,
每年這個時候產卵的鮭魚特別被稱為櫻鯛,
身體呈現漸層粉紅色。」
原來這種魚叫櫻鯛4到5月正值產卵期,
讓原本體色就偏紅的牠,現在更粉紅了、更像櫻花了,
這一隻雖然才800公克,卻已經比記者的臉還要大。
NHK新聞報導:「在船上享用剛上鉤的櫻鯛。」
既然都出海捕魚,當然不能錯過現捕現吃的生魚片料理。
NHK記者:
「很有嚼勁,口感非常好!越嚼,會越感到油脂的美味。」
不只如此,還能做成櫻花鯛炊飯。
NHK記者:
「鯛魚的油脂非常均勻地分布在每一粒米飯上。」
出海大豐收之後,我們再回到鎮上。
NHK記者:「這個就是櫻鯛嗎?」
還有更多現做鯛魚料理等著我們,譬如這一道熱呼呼的滷魚卵。
漁夫妻子:「畢竟是魚中之王的卵,味道當然濃郁好吃。」
其實鯛魚的日文發音諧音就有慶祝的意思,
因此當地人有重大喜慶,餐桌上絕對少不了櫻鯛,
您瞧,這位老先生百歲生日時的料理排場。
漁夫妻子:「我們出生就吃鯛魚,至死也不能離開它。」
當然不只喜慶時吃,當地人產季時更是餐餐吃。
NHK記者:「今年你已經吃過了嗎?」
魚舖老闆娘:「我每天都吃。」
NHK記者:「好奢侈喔。」
魚舖老闆娘:「所以我才可以這麼健康,可以到89歲還可以賣魚。」
**********************
http://tieba.baidu.com/p/3112943182
櫻鱒(さくらます)
鮭魚科;鮭形目;太平洋鮭屬
產季;每年三月至五月
春季的時令魚類有很多,不過其最具有代表性的,
莫過於馬鮫魚、六線魚、櫻鱒這三種魚類,
其中,櫻鱒它誠如字意在每年櫻花盛開之際,從外海再次洄游至日本海,
此時的櫻鱒肉質最為肥美結實,與秋季品嚐紅葉鮭一樣,
在春季品嚐櫻鱒也成為享受春天的主要方式。
櫻鱒雖然稱之為鱒魚,但更準確地說倒不如稱之為櫻花鮭,
在日語詞彙中鱒魚讀作ます鮭魚讀作さけ,
但其實二者都屬於同科同目的魚類,
無論是生活習性還是體貌特徵都非常相似,
這使得大家在區分鮭魚和鱒魚時經常容易混淆。
而事實上鮭魚和鱒魚可以在肉質上區分,
鮭魚的肉質纖維較粗紋理明顯,鱒魚的肉質纖維較細紋理淺淡,
鮭魚的肉質顏色為橘紅色,鱒魚的肉質顏色為鮮紅色,
鮭魚的肉質緊密手感硬實,而鱒魚的肉質細膩手感柔滑。
與鮭魚的生活習性相同,櫻鱒也是在河流中長大成熟後游向海洋,
等到產卵時它們會再次游回河流中,在產卵後終其一生。
由於櫻鱒生活在寒冷的海魚,因此日本的櫻鱒大多捕獲在日本海北部,
其中以北海道、青森縣、山形縣、富山縣為主。
***************
(台灣wiki)
http://www.twwiki.com/wiki/%E6%AB%BB%E8%8A%B1%E9%89%A4%E5%90%BB%E9%AE%AD
櫻花鉤吻鮭,櫻鮭亞種,
科別:鮭科(Salmonidae)
學名:Oncorhynchusmasou(JordanetOshima)
別名: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
、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
、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bunban泰雅族語)
是位於亞熱帶之台灣唯一的一種溫帶性魚類,
也是只產在台灣的特有亞種魚類。
由於櫻花鉤吻鮭的稀有與瀕臨絕種,
加上其生活習性十分特別,與其他魚類完全不同
分佈:
台灣大甲溪上游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
在分類學上,現存於七家灣溪之櫻花鉤吻鮭被分類為
俗名「櫻鮭」的Oncorhynchusmasu。
Oncorhynchusmasu家族主要分佈在環日本海地區,
包括日本全島、庫頁島、斯堪地半島南部
、東西伯利亞與韓國東部的溪流中與沿海。
台灣則是唯一分佈該種魚類的亞熱帶國家。
除了鮭魚基本的外部形貌,
例如紡錘形且側扁的身軀、大口裂且端位、圓鱗
、遠離胸鰭而比較靠近泄殖孔的腹鰭
、腹鰭基側的腋窩突與背鰭後方的脂鰭外,
河川型的櫻花鉤吻鮭,背部呈黑青綠色,腹部銀白色,
體側有8~12個黑色橢圓形雲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點,
體長可達30~40公分。
由於其降海型在性成熟溯返淡水溪流的產卵場時,
體側呈現桃紅色不規則雲斑,遂被日本人稱為 櫻鮭(Sakuramasu);
至於其下顎朝上彎曲呈鉤吻的特徵,
則是所有雄性太平洋鮭魚,在生殖期共有的成熟標記。
台灣的櫻花鉤吻鮭
與日本、韓國或中國東北等地方所產的櫻鮭或馬蘇大麻哈魚,
在形態上極為相似,
彼此間的差異僅是
前者的臀鰭與胸鰭鰭條數平均較少(約少2根)
、脊椎骨數較少(約少3個)
、體側的小黑點也較少(約少50個)。
棲息環境: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凈之溪水,
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
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
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鮭魚是溫帶魚類,必須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
櫻花鉤吻鮭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鮭魚一樣,有回遊性,
會從大海朔河而上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
雌魚產卵后不久就會死亡,雄魚則順河而下回到大海。
魚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后,稍長會再往下游出海,
成熟后又回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
而處於亞熱帶的台灣溪流,
只有在1500米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溫,
因此,理論上台灣應該不會有鮭魚才對。
大島正滿先生推論,
冰河時期,台灣溪流里的鮭魚,也是這樣來回朔河、生生不息。
在大約1萬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聲,
由於地殼的劇烈升降,台灣地形隆起,氣溫升高。
平緩的河川變為陡峭、短急,櫻花鉤吻鮭無法生存。
唯獨大甲溪上游相對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環境。
但是該溪的中、下游水溫又過高,
中游在今天的谷關到德基水庫中間又形成一個小斷層,
阻止了櫻花鉤吻鮭回遊大海的機會,
於是櫻花鉤吻鮭遂成為「陸封性鮭魚」。
因為櫻花鉤吻鮭是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的,
所以也被稱為是一種「冰河孑遺生物」。
生殖季︰每年十月至十一月
生殖活動:達到性成熟的雌魚(多數為I齡魚)會在河床上,
利用臀鰭與尾鰭,進行搧砂的工作,搧起的細砂被水流帶往下游,
留下卵石間乾凈的縫隙,也就是產卵巢的位置。
雄魚在雌魚搧砂時會靠近雌魚,密切注意它的活動,
並且有明顯的領域行為。
如果有其它的雄魚接近,雄魚會衝出來趕走對方,
或者為了搶奪地盤大打出口。雌魚偶爾也會負起悍衛領域的工作。
櫻花鉤吻鮭雌魚一次排出100顆左右、直徑約0.5公分的沉性卵。
卵在受精后隨水流沉降在石縫中,雌鮭魚會在產卵巢上游,
重覆搧砂的工作,讓下游產卵巢裏的受精卵得到良好的覆蓋。
生殖完的親魚不會像降海型的個體,馬上死亡,
根據體長頻度分析,櫻花鉤吻鮭可以有四年的壽命。
林務局首先在民國66年(1977年)
將台灣鮭魚的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民國74年(198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接辦自然生態保育工作,
開始對台灣鮭魚實施人工復育及放流工作,
以增加溪流中台灣鮭魚族群數量。
民國86年(1997年)10月1日,
該會更正式成立「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是台灣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以更制度化的方式進行對台灣鮭魚的保育工作。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
台灣鮭魚已能在雪霸國家公園中的七家灣溪悠遊自在的生活。
********************************
哀哉 保育令前夕 蘇眉魚又遭獵捕
中華民國103年7月2日
中國時報【郭韋綺/屏東報導】
「30尾又少1尾!」農委會1日公告禁捕蘇眉魚,
沒料竟有恆春漁民趕在保育令生效前一晚,下海獵捕蘇眉魚,
因海產店業者將照片po網大讚蘇眉魚肉質佳
「現撈的,任何魚種無可取代」,
立刻在網路掀起一片撻伐聲。
業者見事態嚴重火速刪文,並喊冤表示並沒買下,
但仍犯眾怒惹毛大家抵制消費。
由於漁民大量捕捉,全台野生蘇眉剩不到30尾,
其中墾丁不超過6尾,
農委會為此修法公告今年7月起列入保育並禁捕,
沒想到還是阻擋不了悲劇發生。
竟有恆春漁民趕在保育令生效前,
下海捕捉一尾長約1公尺蘇眉魚。
難擋悲劇 30尾又少1尾
「30尾又少1尾」消息傳開,引發網友不滿明明公布保育還吃,
痛罵業者「貪婪」、「會遭天打雷劈」。
po網的海產業者是位於恆春鎮的明立海產店,
該店邵姓業者昨日澄清,表明是朋友拿來開高價兜售,
因他知道蘇眉魚將列保育,拍照留念後,並沒有買下。
但網友不領情,依舊發動抵制消費,
「這樣的人做生意能多有良心,拒去他的店」
、「拒吃,餓死也不吃」。
蘇眉魚是墾丁海域最大型珊瑚礁魚種,
最大可長到229公分,體重達200公斤以上。
中研院多樣生物性研究所研究員鄭明修,
潛水調查發現海底幾乎看不見小型魚,都被捕光,
「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他憂心再不保育蘇眉就要絕種,於是2年前向農委會請命。
瀕絕 有人卻只想吃下肚
鄭明修表示,蘇眉魚名稱頗多,
也叫「曲紋唇魚」、「龍王雕」、「拿破崙」,
外表看起來憨笨,但智商高,
國外潛水聖地常見「人魚接吻秀」,就是看蘇眉魚與遊客玩親親,
每次要價100元美金,被視作海底明星、金雞母。
他說,近年蘇眉瀕臨絕種,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列保護,
台灣人卻只想把魚吃下肚。
鄭明修呼籲,將魚留在海底可創造無限商機,
吃魚只能用一次,賞魚可以無限次,也希望未來執法更嚴格。
****************************
「國寶魚淪盤中飧」 龍王鯛7月禁捕
中華民國103年6月27日
內容來源 : TVBS新聞
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tes),俗稱「龍王鯛」或「蘇眉魚」
民國93年(2004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龍王鯛,
至今在台卻還不算「野生保育動物」,
時常被蘭嶼、綠島餐廳當成招牌菜上桌,看的保育團體好痛心,
農委會民國103年6月總算通過修正,7月起禁止宰殺獵捕,
否則最重可罰百萬,希望讓為數不多的龍王鯛,能夠平安悠遊海中。
漁民雙手抓著剛捕到的漁獲,笑開懷,
手上的龍王鯛有半身高,至少1公尺長,
換個場景,變成遊客喜孜孜地抓著合影,
蘭嶼餐廳外更是曾經被拍到,
龍王鯛遭大卸好幾塊上桌料理,剩下魚骨連著所剩不多的魚肉,
看在保育團體眼中,心好痛!
台灣珊瑚學會理事長鄭明修:
「很多遊客去(蘭嶼),大家都吃『當地生猛海鮮』,
這種美食文化、海鮮文化,實在在觀念上應該改變,
因為牠們是真正的『野生動物』。」
厚唇、額頭突出的龍王鯛,是深海嬌客,
偏偏離島餐廳常把它當招牌菜,
像這道做成糖醋還標榜「肉質鮮嫩」,
業者直說因為捕撈要看運氣,「產量不豐」,
別名蘇眉魚的龍王鯛,因為市價高漲,
每公斤要價台幣近4千元,遭漁民大量捕殺,
民國93年(2004年)華盛頓公約納入,
台灣卻遲遲等到今年103年6月才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月底才會正式公告,7月起列入保育魚種,
未來不得再隨意獵捕宰殺,否則餐廳最重可能挨罰百萬。
台東縣府農業處漁業課長許家豪:
「希望在農委會正式公告之後,在地方的部分,
可以讓現存的一些隆頭鸚哥魚、龍王鯛,這些物種可以慢慢成長長大。」
專家觀察目前龍王鯛出現在墾丁、綠島、蘭嶼海域,數目約剩下30隻,
原本壽命可達40、50年,卻因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送命,
列為野生保育動物,希望成為龍王鯛的護身符。
*************************
中華民國103年6月10日
農委會林務局昨(9)日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將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物種,
附錄二 哺乳綱、鳥綱、爬蟲綱、兩棲綱之箭毒蛙科及曼蛙科全部列入,
並新增國內海洋物種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變更等級,
修正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共新增382種、移除12種、變更保育等級4種。
2種海魚快被吃光 首列保育類
中華民國103年6月10日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國內首度將海洋魚類列為保育類動物!
農委會林務局昨預告,
將分布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
、各剩不到30尾的曲紋唇魚
及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
列入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未來違法捕撈、釣獵者,最高可處150萬元罰鍰。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
海洋魚類多達2000到3000種,台灣卻沒有把任何1種海洋魚類列入保育。
10多年來,他除了自己潛水下海「調查」數量,
也走遍墾丁、綠島、蘭嶼等地訪談潛水「老手」,
發現40年前多達上百尾、上千尾的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數量銳減,
蘭嶼各16尾最多,墾丁、綠島都僅存個位數,澎湖則都沒有了。
鄭明修指出,曲紋唇魚俗稱「龍王鯛」或「蘇眉魚」,
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魚類,
最大體長可達2公尺,體重200公斤以上,壽命可達45至50年,
在帛琉可是國寶魚,埃及紅海也有上百隻,
但因為香港人愛吃,幾乎把太平洋的「龍王鯛」都吃光了,
2004年起,華盛頓公約(CITES)將牠列為附錄二物種保護。
至於隆頭鸚哥魚,也分布墾丁、綠島、蘭嶼海域,
身長130公分以上,因為愛吃活珊瑚,
晚上會回到同一個珊瑚礁「睡覺」,
過去常淪為不肖潛水客鏢魚對象,同樣僅存20至30尾。
鄭明修說,在國外,這類罕見大型珊瑚魚類都被視為「海洋金雞母」,
結合潛水觀光,發展餵食秀與遊客互動,只有台灣喜歡把牠們送上餐桌。
2年前他以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身分把保育案送進去,
但因為不像白海豚、藻礁受關注,都放到最後討論,
保育人士痛批保育動作太慢了。
他強調,台灣海洋立國,卻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
納入保育後,海洋警察一定要加強執法,也應成立海洋保育署。
林務局表示,這2種魚類納入第二級保育類後,
若違法捕撈,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併科150萬元罰鍰。
************************
台版海鮮指南:吃魚 吃小不吃大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 100/8/21
繼英、美、芬蘭、南非與香港等十九國訂出「海鮮指南」後,
國內學者預計年底也將推出台灣版海鮮指南,
依海洋資源與養殖漁業現況,將台灣人常吃水產分類,
提醒民眾,
別吃沙魚;想吃白鯧、養殖石斑、曼波魚、鮭魚的話,也最好三思。
太平洋等重要魚場漁獲量下滑,漁業資源不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全球大型超市如Wal-mart今年起
販售經「海洋管理委員會(MSC)」保育認證的魚種;
美國量販商Costco也承諾停止供應無MSC認證的野生魚種,
就連麥當勞也同意只採購確保資源量與漁法永續的鱈魚。
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編撰台灣版「海鮮指南」多年,
依照魚種資源的生態恢復力與食物鏈,發展「底食原則」,
也就是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成長緩慢且數量少,
容易因過度漁捕而滅絕,應避免吃用購買;
反之,購買位於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的小型魚,對生態衝擊力道較小。
依照「底食原則」,邵廣昭建議台灣民眾多吃秋刀魚、吳郭魚與鯖魚等,
避免食用數量稀少的魚種如野生石斑、野生烏魚及沙魚,
保育類的豆腐沙 更是「絕對不能吃」。
此外,因沿海白鯧魚 與 曼波魚數量越來越少,最好也避免食用。
他表示,養殖魚數量雖較野生魚穩定,
但「葷食」和「素食」養殖魚,對生態衝擊程度天差地別。
如養殖石斑魚或草蝦,多是以小魚磨成的魚粉飼料餵食,
這也創造「底拖網」捕撈需求,進而危及魚苗生存,妨害海洋資源永續。
邵廣昭建議,消費者可多選購
以動物性蛋白為餌料的 虱目魚、鯉魚 或 養殖烏魚 等魚種,
少買遠道而來的海鮮。
邵廣昭說,台灣海鮮指南尚待進一步編輯校訂,
期盼各方溝通集思廣益,
年底除出版紙本參考手冊,也擬效法他國發展「手機版」方便查找。
*********************************
吃之前要三思 !捕之前就不必 ?!
一次捕700公斤白鯧 東石漁民像 中樂透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縣報導】100/8/22
中華民國100年8月21日國內野生白鯧數量極少,
嘉義縣東石漁民黃春發昨天一口氣捕到十箱、共七百多公斤白鯧,
賣了近五十萬元,創下東石魚市場紀錄。
漁民與魚市場人員以「這是奇蹟」形容。
野生白鯧因稀有,每公斤拍賣價都在六百元以上,
過年時價格更是貴得離譜;
去年過年前夕,東石魚市場大尾的白鯧,
每公斤喊到三千五百元的天價,也因此被漁民稱為「黃金魚」。
昨天上午七點左右,住在東石鄉塭港村的黃春發,
將重達七百多公斤的白鯧,
分裝在十個箱子運送到東石魚市場準備拍賣。
看到這麼多白鯧,漁民及魚市場人員都圍上來,
直呼「天哪!怎麼捕到這麼多白鯧,簡直像中大樂透!」
魚市場拍賣員柯百蔘說,台灣沿海的白鯧逐年減少,
漁民出海作業能捕到十多公斤,就已非常好了,
黃春發竟捕到七百多公斤,只能說是「奇蹟」。
黃春發說,白鯧一年四季都有,並沒有特別魚汛,
昨天他依慣例到嘉義沿海的外傘頂洲附近海域作業,
「捕到這麼多白鯧,自己都嚇一跳,以為在作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