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氧水、優碘洗傷口 當心更難癒合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102年11月27日
跌倒擦傷時,老一輩的觀念總認為雙氧水清洗傷口,
看到冒泡泡,就覺得傷口消毒過了;
其實,
這些消毒水在殺菌的過程中,可能也傷害皮膚細胞,傷口更難癒合。
不只雙氧水,一般家庭醫藥箱常備的優碘,
站在皮膚科醫師的立場,也不見得適合使用;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國憲表示,
外傷性傷口最重要的還是清潔,如果傷口乾淨,
甚至不需要優碘或抗生素藥膏。
事實上優碘的殺菌力沒想像中好。 王國憲說,
優碘只能殺死傷口表淺的細菌;
以跌倒後的傷口為例,傷口周圍的細菌還是得依靠大量清洗才能沖得掉。
至於拿雙氧水來消毒,由於刺激性太強,殺死細菌也同時殺死皮膚細胞,
各大醫院目前已經看不到雙氧水的蹤跡。
「過度消毒反而會抑制傷口癒合。」
北榮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也表示,
一般外傷的處理程序是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擦上優碘後,
再以生理食鹽水將清洗。
陳志強表示,
優碘最大的缺點是易造成色素沉澱,也不適合塗抹在臉部傷口。
至於多數人認為傷口應保持乾燥;陳志強就說,
傷口過度乾燥,易阻止細胞組織液生成,不利傷口癒合。
處理傷口最好先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清洗。
-------------------------------
小傷口不在乎… 留疤
台灣新生報 民國102年2月21日
不少民眾以為傷口結痂後便可放任不管,
皮膚科醫師吳敏綺表示,
通常傷口表面肌膚傷口結痂脫落後的三至六個月,才是形成痕跡的關鍵期,
建議留心護理,減少皮膚痕跡形成。
吳敏綺醫師指出,對於肌膚的小傷口,
民眾常因不大所以未曾特別留意與照顧,
假期後常見的狀況例如出國潛水時遭水母攻擊、
或是戶外爬山的刮、撞傷等。
其實些不大不小的傷口正是最容易留下痕跡的危險因子。
吳敏綺表示,外出時可隨身攜帶抗生素及消炎含類固醇的軟膏,
一旦出現傷口可快速舒緩,減少感染即發炎風險。
醫師指出,紅腫消退或結痂後,維生素A與維生素E成分,
有助改善肌膚彈性、紋理及膚色,同時可以強化保濕、幫助傷口的癒合。
此外,天然的薰衣草與洋甘菊成分,也可以達到鎮靜消炎的效益。
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肌痕如果能善加保養,
其實可以達到很好的改善結果,民眾常因為不知該如何處理而忽略。
***********
皮膚受傷怕留疤 避免摩擦、日曬
年假長達9天,不少人出遊,皮膚科醫師說,
長假過後,門診常見被水母螫傷或礁岩割傷、蚊蟲叮咬
、毛毛蟲接觸性皮膚炎等求診個案,造成皮膚過敏紅腫發炎。
年輕人出國喜歡嘗鮮,有人接受暫時性刺青,
用貼紙或色素直接畫在身上,沒想到對染料過敏,引起不適。
開業皮膚科醫師吳敏綺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
他在手臂上刺了迪士尼卡通的黃色小鳥「崔弟Tweety」刺青,
沒想到皮膚對染料過敏,導致手臂紅腫發炎,
手臂上真的出現一整片黃色小鳥「立體圖形」。
男子就醫後,接受口服及類固醇外用藥消炎止腫,
並塗抹左旋C等保養品,色素才逐漸淡化。
吳敏綺說,出遊皮膚受傷主要可分兩大類,
一是刺傷、割傷造成開放性傷口,
另一種是蚊蟲叮咬等,造成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
兩者皆會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破壞受傷,
若沒有好好照顧,恐留下永久疤痕。
她建議,民眾出遊可帶抗生素及類固醇藥膏,
針對開放性傷口或皮膚接觸過敏,消炎止腫,避免皮膚留下難看疤痕。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說,傷口太深,若傷及真皮層,
不僅易色素沉澱,還可能出現增生性疤痕。
基本上,表面肌膚傷口結痂脫落後約3個月至半年,就會形成痕跡,
民眾如果能在結痂脫落的3個月內加強保養防護,
包括避免傷口摩擦、日曬、熱水刺激,並塗抹類固醇藥物,
可避免傷口色素沉澱,還能抑制疤痕纖維增生。
不過,如果不慎抓破皮膚,傷口出現滲出液,趙昭明說,
此時不適合塗抹藥膏,建議可擦優碘幫助皮膚收斂、傷口消毒。
除了出遊皮膚受傷,許多民眾常趕在年前做皮膚雷射,
但雷射可能留下開放性傷口。
吳敏綺說,結痂約在術後一周逐漸脫落,皮膚會呈粉紅色,
此時更需做好防曬與保養,
以免皮膚反黑、色素沉澱,皮膚狀況愈弄愈糟。
************************長假過後,門診常見被水母螫傷或礁岩割傷、蚊蟲叮咬
、毛毛蟲接觸性皮膚炎等求診個案,造成皮膚過敏紅腫發炎。
年輕人出國喜歡嘗鮮,有人接受暫時性刺青,
用貼紙或色素直接畫在身上,沒想到對染料過敏,引起不適。
開業皮膚科醫師吳敏綺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
他在手臂上刺了迪士尼卡通的黃色小鳥「崔弟Tweety」刺青,
沒想到皮膚對染料過敏,導致手臂紅腫發炎,
手臂上真的出現一整片黃色小鳥「立體圖形」。
男子就醫後,接受口服及類固醇外用藥消炎止腫,
並塗抹左旋C等保養品,色素才逐漸淡化。
吳敏綺說,出遊皮膚受傷主要可分兩大類,
一是刺傷、割傷造成開放性傷口,
另一種是蚊蟲叮咬等,造成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
兩者皆會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破壞受傷,
若沒有好好照顧,恐留下永久疤痕。
她建議,民眾出遊可帶抗生素及類固醇藥膏,
針對開放性傷口或皮膚接觸過敏,消炎止腫,避免皮膚留下難看疤痕。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說,傷口太深,若傷及真皮層,
不僅易色素沉澱,還可能出現增生性疤痕。
基本上,表面肌膚傷口結痂脫落後約3個月至半年,就會形成痕跡,
民眾如果能在結痂脫落的3個月內加強保養防護,
包括避免傷口摩擦、日曬、熱水刺激,並塗抹類固醇藥物,
可避免傷口色素沉澱,還能抑制疤痕纖維增生。
不過,如果不慎抓破皮膚,傷口出現滲出液,趙昭明說,
此時不適合塗抹藥膏,建議可擦優碘幫助皮膚收斂、傷口消毒。
除了出遊皮膚受傷,許多民眾常趕在年前做皮膚雷射,
但雷射可能留下開放性傷口。
吳敏綺說,結痂約在術後一周逐漸脫落,皮膚會呈粉紅色,
此時更需做好防曬與保養,
以免皮膚反黑、色素沉澱,皮膚狀況愈弄愈糟。
寄生蟲鑽皮膚 蛇行紅疹好癢!
民國102年2月21日
一名年輕男性最近去了野外泡溫泉,
順便再到附近小溪洗手濯足,摘採野菜食用。
四天後,他發現右大腿有一條蛇行模樣,
布滿水泡且極度搔癢的紅疹(圖1)。
紅疹甚至變大變長,於是來門診就醫。
經問診與觀察他的皮疹,高度懷疑是皮膚幼蟲移行症,
安排切片檢查,
並給予口服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生素與口服止癢藥。
一周後,男子的紅疹明顯改善,水泡與癢疹範圍無明顯擴大(圖2)。
這位男子說,皮膚切片後3天,
他看到一隻黑色蟲體從傷口縫合處鑽出(圖2黑色箭頭處),
原本腫脹的患部也消腫許多。
男子感染的是皮膚幼蟲移行症,常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危險族群包括喜好赤腳在沙灘活動的遊客、農夫、園藝業者、畜牧業者等。
致病原因是土壤中寄生蟲幼蟲鑽進皮膚內,形成一線狀,
像蛇行模樣、極具癢感的紅疹,有時甚至產生水泡與蜂窩性組織炎,
好發足部、腳趾縫、足背、臀部、雙手與膝蓋。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診斷,主要是依據上述臨床表現與相關病史。
治療方面,由於人體不適合這些寄生蟲的幼蟲生存,
最終牠們仍會找個出口鑽出人體外,
所以大部分的皮膚幼蟲移行症,會慢慢自行痊癒。
但極少數免疫力差的人,會出現全身性症狀。
若是極度搔癢,可服用抗過敏藥,
出現紅、腫、熱、痛等蜂窩性組織炎徵兆時,要盡速接受抗生素治療。
對治療反應不佳個案,可考慮給予殺寄生蟲藥。
皮膚幼蟲移行症不算少見,在野外遊玩泡湯時,盡量避免赤腳活動,
農夫、園藝業者與畜牧業者
也必須避免皮膚直接碰觸到有動物糞便汙染的土壤,
如有相關症狀與不適,建議找專業醫師諮詢治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