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風評:先安內後攘外,賴清德致敬蔣介石?【即時短評】治國跟著網紅走 要政府幹什麼?

 

***********************************************

觀點

風評:先安內後攘外,賴清德致敬蔣介石?


   風傳媒 主筆室

2025年3月14日 週五 上午9:20


總統賴清德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隨後舉行記者會,宣布針對5大國安統戰威脅17項因應策略,明確將「中國」界定為《反滲透法》的「境外敵對勢力」,並在結語宣示了「抗中」即為我政府對於抗戰勝利80周年的紀念之道。事實上,在這場記者會之前,民進黨政府對於賴總統要打造的「對抗統戰滲透最堅強防線」,已展開了雷厲風行的各種鋪陳。


不能疑美只能抓內鬼,從前總統到陸配無一倖免

首先,銓敘部、行政院人事行政處配合陸委會發函各政府機關,要公教人員簽署未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或居住證之具結書。其次,前總統馬英九遭移民署約談,親自說明去(2024)年邀請陸生使用「中國台北隊」一詞的情形。再者,陸委會針對在陸台灣藝人出手,表態查處是否與中國黨政軍有合作行為等。最新的進度是,一名依親來台的陸配劉振亞,因拍攝宣揚統一理念影片,被網紅八炯檢舉,移民署已廢除其在台居留許可。


從以上態勢已可看出,賴清德政府恐怕已決心關上兩岸交流的大門,因此任何小題,都能拿來大作。要求公教人員簽署具結書的法源依據何在?一位大二女學生「中國台北」4個字,就能矮化台灣?藝人難道不能有自我的認同立場,一定是為人民幣而折腰?而蔡英文前總統2022年5月4日曾說過,新住民是台灣這個大家庭的重要家人,「400年後也是台灣的祖先」。


換言之,賴清德總統要執行「互不隸屬」的「抗中保台」政策路線,結果首波淪為政治祭旗的對象,卻都是台灣自己人,上至前總統,下至學者、藝人與陸配。這讓人不禁想問,賴總統是否無力也無能「抗中」,所以只能把氣出在自己人身上,拿台灣人開刀,既要社會不能懷疑美國、不能懷疑川普(Donald Trump),又要同時「抓內鬼」、「吊路燈」?


<cite>前總統馬英九(中)10日親赴移民署說明2024年大陸高校師生團來台有無違反《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相關規定。(劉偉宏攝)</cite>


抗中思想運動已啟動,建構敵我意識內外雙循環

除了政治與法律塑造出來的寒蟬效應之外,新一輪的思想運動亦悄然啟動。今(2025)年的大學校長會議,一眾大學校長轉變為學生身分,在台下排排坐,聆聽陸委會主委等官員的「教誨」,學習如何「辨讀中國」,還要提供「提升思辨能力」的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在陸委會的主導下,東海大學最新成立「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事者強調要「強化台灣的民主韌性與全球競爭力」。如今在「沒有中國的中國研究」潮流下,民進黨政府有意識地把台灣打造為中美對抗下的思想武裝基地,以敵我意識建構思想認知的「內外雙循環」。


賴總統13日再下御指,要「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並以民主文化獎勵影視文創產業。看來在文化政策大撒幣的情況下,日後台灣民眾所能享受的作品都會是政治主旋律,舉目皆是「莒光園地」,天天都是「莒光日」。


<cite>賴清德總統2月20日出席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醒校長們兩岸交流要有風險意識。(總統府提供)</cite>

被美國霸凌還得說是自己跌倒,主體性蕩然無存

問題在於,川普政府施壓逐步巧取豪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如今路透社還加碼爆料,台積電將與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超微(AMD)合資解救英特爾(Intel)。如此明目張膽對台「經貿脅迫」,賴清德政府非但無能為力,還要感謝美國臨幸,明明被霸凌,卻得說是自己跌倒的。


除此之外,川普與馬斯克(Elon Musk)聯手「變法」,揭露美國官方機構大量金援台灣特定民間組織,其中不乏現任執政黨立委所屬的機構在意識形態價值觀上對社會大行「認知作戰」。怎麼未見震怒的賴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商討因應之策,揪出早已滲透進黨政體系之中的「在地協力者」,對於幕後的人流、物流、金流進行調查和防範呢?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接受特定立場媒體專訪,大談「不要懷疑美國對台灣或印太地區的承諾」。平心而論,一位外國駐台官員發表如此言論,已有介入我內政之嫌,極為不妥。無奈在記者會上義正詞嚴強調「台灣主體性」的賴總統,在美國面前,「扈從」與「附庸」頓時成了其字典裡最美麗的詞藻。


<cite>賴清德總統(左)6日下午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召開記者會,賴清德強調,政府在台積電赴美投資過程中,並沒有接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顏麟宇攝)</cite>


來往兩岸「有罪推定」,致敬老蔣別忘了其代價

日前舉行的「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賴清德首度以總統分身出席,他在講話中強調政府會進一步落實轉型正義但這也是民進黨政府言行最為矛盾、最為弔詭之處,嘴巴上說要「轉型正義」,身體上卻力行兩蔣時期反共戒嚴的種種作為,完美復刻「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白色恐怖。


山雨欲來以「國安」為名的對內緊縮,頗為神似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前夕決心採行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他曾說過「外患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與今日賴清德政府的做法如出一轍,對於美國移走「護國神山」,以及華府政學界屢屢出現的「棄台」論,非但不以為意,甚而感恩戴德;對於風險與日俱增的台海形勢,則「眼不見為淨」,乾脆切斷兩岸關係為「沒有關係」。可是對於台灣自己人,卻凡事「有罪推定」,預設只要來往兩岸,都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要放過一個」的「中共同路人」。


軍法審判就是戒嚴體制的核心,如果賴總統真心召喚戒嚴幽靈,他還真得小心自己身邊的「匪諜」。引領政府施政方向的YouTuber八炯、閩南狼,前陣子發表新歌《台灣人民等不及了》,嗆聲對岸「求你快點打過來」,他們是否也在散播「武統」言論,還是與中共裡應外合,豈可放任不加以嚴查?


蔣介石「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儘管其聲望因抗戰勝利達到高峰,卻也因堅持內戰大失民心,最後丟掉大陸敗退台灣。賴清德要向蔣介石致敬,效法其精神,但千萬別忘了這條路線的代價與下場。


************************************************

【即時短評】治國跟著網紅走 要政府幹什麼?

2025-02-20 13:13 聯合報/ 記者屈彥辰

網紅八炯(右)、閩南狼(左)。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網紅八炯(右)、閩南狼(左)。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近期民進黨政府為了「中國」二字,頻頻大動作,看似為保國安,實踐「抗中保台」的核心理念,實則全因部分網紅的兩三句話,便能「使喚」政府嚴正處理。當治國淪落為網紅都能指點江山的低層次水準,國政墮落成兒戲,這個政府還能信嗎?

網紅「八炯」和他的好兄弟「閩南狼」近兩三個月內「大放異彩」,藉由表態反共,拳打國民黨,腳踢民眾黨,贏得台派的喝采,也賺了一波台灣媒體的曝光,名利均有之。

網紅如何治國又指點江山,看八炯就知道。八炯在不久前,斷言台灣有超過20萬人擁有中國大陸身分證,且有專辦大陸身分證的機構,頓時引發譁然。內政部長劉世芳隨即下令徹查,爾後表示「網紅所言有點誇張」,在5日時表示,目前約談30多位,已取消3人戶籍。劉部長查察結果,顯與八炯提供的數字相差甚遠

八炯與閩南狼也曾直播中點名,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悄悄在立院官網上拿掉「廣州暨南大學法學博士班」的學歷並質疑包括大陸暨大與華僑大學兩間學校很有問題。教育部長鄭英耀今則宣布,這幾間學校可能存有特別政治目的,未來不再採認學歷。

綜合可見,假設上述問題真如此嚴重,民進黨政府過去八年執政始終沒有動作,是否意味怠忽職守?如今網紅說一,賴政府動一,認真「雅納建言」,倘查察後赫見與事實不符,豈不是「高層無能,累死基層」?


問題更在於,這群人具有這種「喊走就走」的「權力」(power)的同時,卻未負相應責任。八炯說台灣有20萬人擁有大陸身分證,內政部查察後不符事實,有相關單位主張課責嗎?答案是「沒有」。

「貞觀政要」有一段話,勸誡為政者:「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見民進黨政府甘於讓網紅不必負責地介入國政,施政不得民心,為政不盡人意,似是意料之內。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教育部點名陸3所大學隸屬統戰部 鄭英耀:禁止交流、學歷不會再採認

2025-02-20 10:13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宜蘭即時報導

114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今天於宜蘭大學登場,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指出,禁止所有台灣大專校院與統戰部隸屬學校交流,且學歷不再獲採認。記者許維寧/攝影

114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今天於宜蘭大學登場,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指出,禁止所有台灣大專校院與統戰部隸屬學校交流,且學歷不再獲採認。記者許維寧/攝影

國安情資指出,中國大陸統戰部管轄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北京華文學院3校,且目前已吸收逾2000名台灣學生就讀。114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今天在宜蘭大學登場,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指出,禁止所有台灣大專校院與上述3校交流,且學歷不再獲採認

陸方近年對台灣學生祭出利多,學生可持學測成績申請大陸相關大學,但國安情資指出,中國大陸統戰部與陸方教育部共同直屬管理,近年亦向台生招生,只要學生學測國、英、數任一科目達到均標且為22歲以下,即達到入學門檻,並給予全年免學費。

教育部長鄭英耀今天出席大學校長會議,他受訪時指出,鼓勵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但有3所中國大陸大專校院直接隸屬共產黨統戰部,若學習過程中帶有政治目的,評估將非理想的學習場域,包括大學研究、學術合作交流都應被禁止,也應該終止過去所有學術交流跟機會。

但鄭英耀說,只要是以人才培育為目標的大學如北京大學等教育部沒有禁止,隸屬統戰部、有特定目的的學校,才會認定為非學術取向大學,有必要停止合作。政策既定,如果台灣的大專校院違反法令規範就會對其課責,之後也會同步到高中端宣導,國教署也會全面發文提醒高中端。

鄭英耀也強調,教育部本次規範是針對台灣的大專校院不得與其交流,若學生仍執意去就讀,還是屬於學生自主範圍,但學歷不會再採認。又過去華僑大學學歷就未列入採認,中國暨南大學則是2018年才由統戰部接手管理,這一次也給予一併規範,「從今開始即不再採認」。

大學校長會議分做今明兩天議程,明天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將以「兩岸關係與政府兩岸政策」為題發表演說。據了解,陸委會已有數年未造訪大學校長會議,前一次造訪已是十多年前,當年正值開放陸生學位生來台就學,但自2020年陸生學位生已中斷來台,今年能否恢復仍是未知數,有大學校長指出,邱垂正本次造訪頗「耐人尋味」。


*********************************************************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什麼是收縮壓、舒張壓、脈壓?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 和舒張壓<90mmHg

**************************************

趙少康心臟停3hrs開刀續命 醫示警: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

17:22   2024/11/05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自曝剛動完開心手術,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停了3個小時,有如死過1次,他也稱自己是因舒張壓偏低,意外發現病況,對此,心臟科醫師表示,雖然術式複雜度高,但因是在無症狀情況下做預防手術,心臟功能應還不算太差,評估預後也會不錯,也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

73歲的趙少康今(5)日在臉書發文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但醫生朋友勸他做檢查,發現主動脈擴大,也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包括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名醫,都建議他早點手術,否則可能發生幾乎必死的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

趙少康並指,開心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心臟停止3個小時,用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早上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2天,再轉普通病房,是他人生最大的工程,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表示,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會導致心衰竭。

為何會主動脈瓣膜逆流?李禎元表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趙少康自述他沒有症狀,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

李禎元表示,從趙少康的敘述中,可看出他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

對趙少康還說,他自覺跟他有一樣情況的人,有一半不知有什麼問題,舒張壓低有什麼不好?李禎元表示,舒張壓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就醫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舒張壓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好好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

至於趙少康的預後?李禎元表示,趙少康是在沒有症狀情況下動刀,心臟功能還算OK,與心衰竭才動刀者,預後可天差地遠,趙少康預後預估是不錯的。


************************************

收縮壓與舒張壓相差超過60mmHg,當心你的血壓出大問題了

日期:2019 年 6 月 4 日 作者:陳 亦云

一般人對於血壓都會注意高血壓與低血壓的問題,因為高血壓會是造成中風、心臟與腎臟、視網膜病變及大動脈與周邊血管疾病;而低血壓則會有頭暈眼花、疲累無力、四肢冰冷、注意力不集中、嚴重時甚至昏倒、休克等症狀。但很少人會注意到收縮壓與舒張壓壓差過大的問題,總覺得只要把血壓控制好,脈壓壓差大沒有關係。

69歲的張老太太罹患高血壓多年,也定時服用降壓藥,日前,她因手腳冰冷來到醫院看診,在測量完血壓後,才知自己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數值分別是135與65mmHg。雖然兩個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但脈壓相差達70,這個數字卻讓醫師有點擔心。

收縮壓與舒張壓相差超過60 mmHg就叫壓差大

當心室收縮,血液由心臟輸出到周圍動脈血管時,主動脈壓會急劇升高,在收縮期的中期達到最高值為收縮壓,通常也稱為「高壓」;當心室舒張時,血液回流心臟,主動脈壓下降,在心舒末期動脈血壓的最低值叫做舒張壓,也稱之為「低壓」,高壓和低壓之間的差值如果超過60 mmHg,就稱之為「壓差大」。

什麼原因會造成壓差大?

而造成高低壓壓差大的狀況,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血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硬化程度較為嚴重,導致心臟舒張、血液回流時,血管的回彈壓力上不去,才導致高低壓壓差變大。

此外,長期高血壓或罹患其他心臟疾病,導致左心室肥厚、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嚴等問題時,也會出現收縮壓偏高,而舒張壓偏低的壓差大問題。至於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患者,也有可能會出現壓差大的問題。

壓差增大,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的風險也增高

據英國JAHA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壓差增大比動脈硬化指數增加更可能造成患者發生危險性或猝死,還有研究發現,壓差85mmHg的人要比65mmHg的人發生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危險性增長10%以上,且前者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機率更是明顯大於後者。

像是張老太太的血壓狀況,以她的年齡來說,其實收縮壓與舒張壓都還算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甚至舒張壓還算是不錯的數值,所以對於心血管風險還不是太大


壓差大且舒張壓過低,會對心腦腎臟造成不良影響

但如果是壓差大,而舒張壓如果低於60 mmHg,這種低壓過低的情況,會導致身體多個臟器血液灌注的不足,造成健康損害的風險將會增高,因此,壓差大,舒張壓太低,都會對心腦、腎臟等器官有不良的影響。

壓差大且收縮壓過高,代表血管硬化嚴重

如果是壓差大,而且收縮壓超過150 mmHg,但低壓正常的情況,屬於單純收縮壓過高的問題,顯示血管硬化程度嚴重,這種情況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經常發生。對於這樣的症狀,還是必須加以控制。

一般而言,降壓藥對於血壓的調節是沒有選擇性的,換句話說,當降低收縮壓的同時,舒張壓也有所下降,但通常服藥後,低壓的下降幅度也會比高壓小的多,因此,建議應該由醫師重新調整用藥,選用時效長、降壓和緩的降壓藥,例如緩釋錠等。同時,醫生可根據患者的個人狀況,適當選用一些抗動脈硬化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

而如果血壓壓差大患者的血糖、血脂過高,也要進行綜合治療,合理使用降血脂與降血糖的藥物,以減少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積,穩定血管斑塊,同時改善動脈彈性。


*****************************************

血壓值中收縮壓、舒張壓哪個重要?醫:血壓「1數值」偏高代表血管硬化嚴重


羅以容 整理 | 2023/03/14 11:45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又被稱為無形殺手,不過許多人在量血壓的時候相當疑惑,到底收縮壓和舒張壓哪個比較重要?醫師表示,兩者一樣重要,不過最新研究發現,脈壓比收縮壓、舒張壓更能預測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率。若脈壓數值過高,代表病人血管硬化嚴重。


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表示,血壓分為心縮壓(收縮壓)與心舒壓(舒張壓);一般人往往稱前者為「上面的」,後者為「下面的」血壓。

 什麼是收縮壓、舒張壓、脈壓?

收縮壓

當心臓收縮,心室內壓力急速增加,超過主動脈時,主動脈瓣膜打開,主動脈內的血壓高峯就是收縮壓,又稱為心縮壓;這個壓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心臟打出的血量、打出的速度、動脈系統的擴張能力。

舒張壓

在兩次心臓收縮之間,主動脈內最低的壓力就是心舒壓。舒張壓主要是反應血管的阻力和硬化。

脈壓

脈壓就是心縮壓減去心舒壓。


謝安民指出,年紀越大高血壓的可能性越大,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會隨著年齡而升高。不過,舒張壓在60歳左右就不再升高,有些反而還會開始下降,但是收縮壓可以繼續增高到70、80歳。而年輕人高血壓舒張壓高為主(也有兩個都高)。

謝安民解釋,由於老化的血管彈性減少,硬化程度增加,是導致老年人收縮壓升高舒張壓偏低的主因。所以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是收縮壓超高,而低血壓往往偏低,稱為「單獨性心收縮壓高血壓」,自然而然,脈壓也超高。

脈壓高代表血管硬化嚴重,更能預測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

究竟舒張壓重要、收縮壓重要?謝安民指出,高血壓被稱為「無形殺手」。大部分高血壓的人,除非是血壓太高、太低或升降太快,否則是不會感覺不舒服。但是高血壓明顯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兩個數值都很重要。

謝安民補充,如果一定要選邊站,收縮壓可能重要些,尤其是50歳以上的人;而年輕人往往收縮壓、舒張壓都高,如果兩個都很高,區分哪個重要就毫無意義;但若收縮壓超標多,而舒張壓微高,當然收縮壓重要;反之亦然。另外,也有最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脈壓比收縮壓、舒張壓更能預測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脈壓高代表病人的血管硬化嚴重。

哪一種高血壓的藥最好?

謝安民說明,目前有不少研究比較不同類別的血壓藥功效,結果沒有那一類藥脫穎而出,對每一種心血管病的效果都是最好,現在的建議,趨向看個人的情況而選藥。

第一步是觀察,有沒有不適合用的藥,比如說痛風患者就不要用利尿劑;心跳很慢則應避免會使心跳更慢的藥。第二步則是依病人特殊狀況挑選藥物,例如剛得過心肌梗塞、不整脈、心衰竭的病人,可以選擇beta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

他補充,Atenonlol是屬於老一代beta blocker的血壓藥,這個藥在所有的研究中,效果最差;現在認為這個藥不適合做為第一缐、單獨使用的高血壓藥,台灣以前這個藥用得很多,不知道現況如何。另一個藥是利尿劑,叫chlorthalidon,可以說是研究結果最好的高血壓藥之一,可惜用的人很少。


*******************************************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川普喊買!丹麥加強雪橇犬「特種部隊」守護格陵蘭

 



************************************



**************************************

川普喊買!丹麥加強雪橇犬「特種部隊」守護格陵蘭

23:02  2025/01/11 中時 劉詠樂

地表獨一無二的軍方雪橇犬巡邏隊格陵蘭「天狼星巡邏隊」,是由丹麥國防司令部於1950年成立的特種作戰部隊。(路透社)
地表獨一無二的軍方雪橇犬巡邏隊格陵蘭「天狼星巡邏隊」,是由丹麥國防司令部於1950年成立的特種作戰部隊。(路透社)

美國準總統川普未上任便盯上全球第一大島嶼格陵蘭,聲稱不排除通過武力來奪取格該島。為加強在格陵蘭島的軍事存在,丹麥政府近日擬購買兩艘新的北極巡邏艦、加強雪橇犬巡邏隊。

作為地表上獨一無二的軍方雪橇犬巡邏隊,「天狼星巡邏隊」是由丹麥國防司令部於1950年成立的特種作戰部隊,負責在格陵蘭巡邏,目前隸屬於丹麥海軍。該部隊最初名為「堅決行動」,1953年更名為「天狼星」,以紀念天狼星中最亮的恆星。

自冷戰以來,丹麥一直透過雪橇巡邏,來宣示對格陵蘭島北部及其未開發的礦產資源的主權。這塊位處北極的廣闊冰原,富含煤炭、礦石和礦物,儘管極不適合人類居住,但仍然很搶手,而川普如今更是毫不掩飾地虎視眈眈這塊寶地。

BBC曾介紹道,「天狼星巡邏隊」丹麥海軍部隊之一,負責在格林蘭島巡邏,並保衛其對格陵蘭島的主權。每年秋天,6支雪橇隊(每隊由2名丹麥皇家海軍士兵駕駛)要花長達6個月的時間,在16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巡邏。他們是這片面積相當於丹麥3倍大的廣闊荒野中,唯一的民族。

每隊最多配有14隻狗狗,一天的巡邏距離通常為30公里。晚上,士兵們躲進一個高科技帳篷裡。即使在隆冬時節,狗狗也會睡在外面。該部隊選擇性培育格陵蘭犬(Greenland Dog),以提高其耐力和力量。每隻狗工作五年,從服役到退役,天狼星巡邏隊的犬隻,將拉雪橇超過2萬公里。


至於在該部隊服役的2年期間,每名士兵每月可獲得2萬2000丹麥克朗(新台幣約9萬5528元)的薪水。他們的北極訓練包括訓練狗狗建造緊急雪地庇護所和尋找食物

除了必須面對嚴酷的天氣和可怕的低溫外,天狼星巡邏隊員還要應對其他一系列挑戰,例如突然出現的北極熊和意外事故。有趣的是,丹麥國王腓特烈十世曾是這支部隊的一員。

冷戰早已結束,但格陵蘭島仍是一個令人嚮往的領土,因為這裡擁有豐富的石油和礦產。由於邊界爭議,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天狼星雪橇巡邏隊的任務,變得更加重要。

***********************************

格陵蘭總理艾格德(左)10日在哥本哈根會晤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會後一同召開記者會。(路透)
格陵蘭總理艾格德(左)10日在哥本哈根會晤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會後一同召開記者會。(路透)


川普要格陵蘭!知情人士:丹麥私訊「一切好談」僅1個堅持

22:54  2025/01/11 中時新聞網 栗筱雯

美國準總統川普為了對抗中國與俄羅斯,日前再把腦筋動到丹麥自治領土格陵蘭上頭。他放話不排除以武力或向丹麥開徵高額關稅的手段取得格陵蘭控制權,格陵蘭、丹麥皆稱「不賣」。美國Axios新聞網11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丹麥近日已透過私訊向川普團隊表示不會出售格陵蘭,但願意討論美方的其他要求,包括軍事層面。


川普日前表示,在抗衡中、俄的國安議題層面,美國控制格陵蘭「絕對必要」。Axios周六(11日)引述2名知情人士說法報導,丹麥已向川普(Donald Trump)顧問團隊發送私訊表示,丹麥不會出售格陵蘭,但願意討論加強格陵蘭防務或美軍在格陵蘭的相關事宜。言下之意在於,丹麥政府盼說服川普國安顧慮可在格陵蘭非屬美國所有的情況下解決。川普政權交接團隊並未回應Axios置評要求。


北極成角力場 格陵蘭地位提升

格陵蘭居民5.6萬人,1953年之前是丹麥殖民地,現為丹麥自治領土,僅防務仍由丹麥負責,2009年取得廣泛自治權,積極爭取獨立。氣候變遷讓北極地區成為超級大國角力場,新航線持續增闢,格陵蘭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其資源開發難度可能因此降低

川普先拿丹麥開刀 各方意外

歐洲一名外交官向Axios表示,丹麥公認是歐盟最親美的國家之一,誰也沒料到川普最先拿丹麥開刀。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與格陵蘭總理艾格德(Mute Egede)10日在哥本哈根會面商討局勢,佛瑞德里克森表示她已要求與川普會晤,艾格德也說做好與川普談話的準備但尚未與川普聯繫。

積極倡導格陵蘭獨立的艾格德說:「格陵蘭屬於格陵蘭人民,我們不想成為丹麥人,也不想成為美國人。我們要成為格陵蘭人。」他說,獨立並不代表格陵蘭要切斷與丹麥之間的所有聯繫與合作關係。

美軍在格陵蘭已有基地

丹麥官員表示正與格陵蘭自治政府協商,針對增加格陵蘭軍事基礎設施與軍事能力相關投資進一步研究。美國此前已於格陵蘭北部設置軍事基地,早在1951年就與丹麥就防衛格陵蘭達成協議,美國根據這項協議可輕鬆議定增加駐軍事宜。

冷戰期間,格陵蘭屬於偵測蘇聯潛艇或潛在飛彈的預警系統一環,在北約與美國防務已扮演要角。美國智庫北極研究所(Arctic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亨普特(Malte Humpert)認為,川普若真的關心國安問題,美國就沒有理由不藉由與丹麥聯盟的簡明方式增加美軍在格陵蘭的戰力。

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認為不必浪費時間討論川普此番狂言,他說:「不是好主意,也不會發生。」然而川普持續聚焦格陵蘭議題,長子小唐納還戴著印有川普2024競選口號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帽子親訪格陵蘭,這讓丹麥、格陵蘭不能排除川普沒開玩笑的機率。接下來就看川普能否滿足於與丹麥達成協議就收手,或真想成為80年來第一個讓美國新增領土的總統。

***********************************************

格陵蘭島位置
格陵蘭島位置 [BBC]


*********************************************

特朗普為什麼想要格陵蘭島 各方如何回應?


伊多·沃克(Ido Vock) - BBC新聞記者

2025年1月10日 週五 下午9:03


*****************************************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394

上千雪橇犬因暖化安樂死 愛狗一家誓求共存路

2022-09-28 記者許詩愷/專題報導


上千雪橇犬因暖化安樂死 愛狗一家誓求共存路

雪橇犬是格陵蘭的重要文化象徵,但西西穆特的林思一家人不想讓雪橇犬消失,夏天時訓練雪橇犬拉著越野車,期望能作為觀光用途,讓雪橇犬還有未來。 記者余承翰/攝影

六隻體型巨大的格陵蘭哈士奇不斷跳躍、低吼,興奮地期待奔跑。博・林思(Bo Lings)一家人熟練為牠們套上韁繩,再綁住越野車準備出發。每天半小時,一趟十公里,這是博發明的訓練方式。明明經營著現代化車行,他卻深愛這項傳統文化,「如果沒有雪橇犬,人類不可能在格陵蘭存活至今。」


冰原地質脆弱,不適合開車遠行,雪橇成了北極最常見的交通方式。但夏天的狗兒沒有事做,如今氣溫越來越高,天生披著厚重毛皮的牠們,懶洋洋躺在地上散熱。若飼主一不注意,甚至可能中暑而死。


即使冬天來臨,雪橇犬的需求也劇烈下滑。氣候變遷讓海面不再結凍、冰層融解,過去無法抵達的地區浮現山路,燃油車輛逐漸取代雪橇犬,很多人不再養狗。「過去三十年來,雪橇犬減少的速度太快了,全格陵蘭的數量少了將近一半」,博說。


3-2-2 氣候暖化讓冰層融解,海面不再結凍使得雪橇犬的需求急遽降低,當地居民逐漸不再養狗,近年來數量已大幅減少。記者陳靖宜/攝影
氣候暖化讓冰層融解,海面不再結凍使得雪橇犬的需求急遽降低,當地居民逐漸不再養狗,近年來數量已大幅減少。記者陳靖宜/攝影

光是當地第三大城伊魯利薩特,近年便有五千隻狗兒退休。當地人透露,其中多半安樂死。這些狗兒還得在夏天挨餓,才能維持冬天的工作動力。此時人類一靠近狗場,牠們誤以為吃飯時間到了,發出討食吼聲。那聲音近似狼嚎,只要一隻狗開始吼叫,便會一傳十,十傳百,整座山谷迴盪著悲鳴。


博住在氣候相對穩定的西西穆特,一家人是愛狗成痴,每天都來狗場陪伴他們飼養的數十隻雪橇犬。別人的狗兒受傷後,通常直接安樂死,他們則帶回家當成寵物照顧。


雪橇犬不是寵物嗎?在多數格陵蘭人眼裡,牠們只是工作用動物。狗場還立著一張告示牌提醒觀光客:「牠們不是寵物,是保留野性的工作犬,請勿靠近餵食、拍照,否則你可能造受攻擊。」


消逝中的雪橇犬生命與文化令博心痛。他想到,或許能讓狗兒搭配越野車,作為觀光使用,「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讓雪橇犬在格陵蘭永續生存。」


博請女兒示範。只見十五歲的露卡和九歲的諾拉熟練操控油門,發出不符年齡的宏亮咆哮,命令雪橇犬出發。原本毫無精神的狗兒重獲新生,輕鬆拉動了越野車,甩著舌頭盡情跳躍。當姊妹停止加速,還會回頭望向她們,期待繼續奔跑。

露卡熱愛著狗兒們,也享受每天半小時的運動時光,她說:「駕著雪橇犬奔馳時,會有一種與自然共存的平靜,只有風聲、鳥聲、狗兒的呼吸聲。」


「這是讓格陵蘭雪橇犬擁有未來的唯一方法。」博正在尋找適合的輕型電動車,當上坡費力時,可用馬達協助狗兒,既環保,又讓觀光客體驗雪橇犬拉車的樂趣。這樣,一整年都可以讓狗兒有事做。


3-2-3 諾拉細心照料雪橇犬,七週大的幼犬安心地趴在懷裡打盹。記者余承翰/攝影
諾拉細心照料雪橇犬,七週大的幼犬安心地趴在懷裡打盹。記者余承翰/攝影

格陵蘭政府也有兩項規定。為了維護雪橇犬血統與生態平衡,北極圈內禁止養育其它犬種。獵人們不得開車前往獵場,只能駕船,或依古法靠著雪橇犬遠赴冰原。


此外,西西穆特正規劃雪橇犬中心,將結合學術與醫療單位,照顧「被放棄」的狗兒們,尋找各種護狗妙方,並開設博物館展示雪橇犬的歷史。博強調,人們必須記住「雪橇犬如何在千百年來,承載人類越過廣闊的嚴冬雪地。」

*****************************************

醫院開「院前診所」 健保署砍點數

 

*****************************************

台北區醫院最快六月漲掛號費 邱泰源盼有智慧調配醫療資源

21:232025/03/16 中時 鄭郁蓁

Facebook

 

Messenger

 

Line

 

Weibo

 

Twitter

 

Telegram

 

複製連結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仍希望醫療院所發揮智慧(鄭郁蓁攝)


健保署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台北區預計今年四月上路,台大、新光醫院等醫學中心醞釀,最快可能今年六月,以調漲掛號費、減少門診、延後非緊急手術時間等,來因應新制帶來的財務衝擊。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仍希望醫療院所發揮智慧,調配好醫療資源。

台大醫院目前就醫掛號費100元、健保部分負擔420元。本報日前報導台大醫院日前透露,為了因應個別總額產生的財務衝擊,院內已討論各種可行方案,非不得已,就會調漲掛號費。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將先觀察四、五月上路後的健保申報量和去年比較,若申報量已經超過去年同期的5%、或更多,那麼「最快六月,不得已,就一定要執行門診減量,甚至調漲掛號費了。」

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掛號費變動,可能是比較後面的手段,希望新制度,大家共同發揮智慧,調配好醫療資源,才是醫療院所當務之急。

邱泰源指出,南區在第一季就先實施該計畫,剛開始確實有陣痛期,大家有點不習慣,例如不要重複檢查,以前沒有財務壓力,大家比較不會落實,現在有財務壓力,自我管理之下就會落實,現在也做的越來越穩定。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指出,實施個別總額是為了落實分級醫療,這十多年來台灣醫中心從13家增至28家,(包含馬偕就2間),區域醫院從48家擴增到84家地區醫院卻攔腰斬,從568減至352家,「中間的醫院不見了」,顯示分級醫療徹底失敗。他認為個別總額,要讓大醫院的輕症病患真正能夠下轉到小醫院,恐怕還需要三~五年才能看到成效。

此外,罕病病友也擔心,個別總額實施後,會出現人球,邱泰源強調,罕病藥費目前仍包括在健保架構內,其中108億來自健保、20億為公務預算,屬於專款項目,不會因為接下來調整新制而受到任何影響。


******************************************

醫院開「院前診所」 健保署砍點數

大醫院鑽漏洞 躲輕症門診成長 醫院醫師每月在非偏鄉診所申報逾10萬點 打75折支付 大診所納評鑑

04:10   2025/01/01 中國時報 林周義


過去健保推動門診減量政策,就有大醫院透過經營診所來躲避輕症門診,達到減量。為落實分級醫療,讓大醫院回歸照顧「急重難罕」病患、診所發揮「家庭醫師」功能,健保署將對「院前診所」出手!今年第1季起,執業登記在醫院的醫師到基層診所支援者,每月在診所申報超過10萬點,一律打75折支付,山地、離島、醫缺地區則不受影響;同時,申報量規模超過1億的機構,如禾馨等28間診所,2026年起,也必須加入評鑑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宣布,今年第一季開始,試辦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計畫,推動醫院個別總額,盼促進醫院自我管理,但大醫院的院前診所恐成新制漏洞,牽動基層醫療,重演過去大醫院以經營院前診所,來達到健保輕症門診年減2%目的。


石崇良表示,部分醫院成立院前診所,由院內醫師報備支援診所將病人帶走後,醫院繼續吸納新病人,而醫師在診所看病,仍採取大醫院模式,做許多檢查,且導致基層診所的點值稀釋,「這不是真正的分級醫療」,因此經醫師公會全聯會提案,未來這些專科醫師申請報備到院前診所支援,每月健保點值超過10萬點,就會打75折支付。

診察費為例,原本健保給付診所364點,打折後為273點,相較原本醫院門診診察費286點還低。不過,為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診所服務,這項措施對山地、離島、醫缺地區沒有影響。


診所協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指出,醫院、基層有各自的總額,對基層來說,不太可能去吃醫院總額,但醫院卻會透過派醫師開設「院前診所」,瓜分基層總額,尤其台北區已因點值稀釋,痛苦很久。健保署的做法是為避免將醫院的處置搬到基層,讓醫院「好好經營醫院就好,不要到處開診所」。


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院前診所醫師自己醫院的申報外,在診所每月平均申報68萬,已趨近於台灣醫師一人的平均申報量。健保署僅對10萬以上的申報打折,下手沒有很重,且排除資源不足的地區,這是為讓醫院、診所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兼顧偏鄉民眾需要。

另外,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去年出現醫師不慎刺穿患者子宮的醫療疏失,引發對診所品質把關的討論。現行健保僅要求申報逾2億的診所公開財報,但隨著診所規模愈來愈大,申報量大的醫療機構也要納入管理,參與評鑑。

石崇良指出,由於地區醫院一年申報健保的中位數為1.2億,許多診所已達到這種規模,未來年申報逾1億的診所,也要納入評鑑,包含禾馨、遠東、書田等28家診所都會受影響,預計2026年開始評鑑。若評鑑沒過,就失去健保特約資格。

****************************************

院前診所看病更便宜 台北區點值稀釋最多

瓜分西醫基層總額

04:10  2025/01/01 中國時報 林周義


「不是喜歡看什麼醫師就去哪裡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若是如此就喪失分級醫療制度。(黃世麒攝)

「院前診所」爭議多年,十多年前開始,就有醫院派出醫師,擔任診所負責人,將病人從醫院轉出,多是私立醫院所設,國泰醫院最多,秀傳、彰基也有。對病人來說,在院前診所看病,可利用較低的部分負擔看大醫院醫師,且不必久候,但對基層診所來說,卻要承受醫院來瓜分有限的總額,導致點值稀釋,尤其台北區最嚴重,才因此提案盼健保署打折支付來遏止。不過醫務管理專家認為,政府此舉是違背過去希望民眾分流的目標。

健保署今年第1季起,執業登記在醫院的醫師到基層診所支援者,每月在診所申報超過10萬點,一律打75折支付。事實上,早在約10到20年前,因為大醫院健保點值差,大醫院派出醫師開設診所,並擔任負責人,病人可在院前診所以較低的部分負擔看大醫院醫師,且不必久候。診所協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指出,通常醫師會把整個團隊帶來,一個時段可能開上10個科別,「已經不是診所,是醫院的規模」。


不具名醫界人士指出,院前診所負責人來自醫院,只要在醫院「產值高」,就有機會請對方將部分病人帶往診所。由於設立院前診所需承租場地,公家醫院受制於審計處,大多不會開設,多為私立醫院所設,又以國泰最多,底下有7家診所,苗栗大千體系底下有9家。另秀傳、彰基、遠東醫院也都有,許多都是做大腸鏡、胃鏡、心臟超音波等。

以24小時心電圖為例,一個人就要6000點,100個人就有60萬,陳宏麟表示,院外診所這些錢都報在「西醫基層」總額而非「醫院」總額基層吃不到醫院總額,令基層醫師長期承受點值低落問題,尤以北區、台北區最痛苦。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醫師到診所報備支援立意良善,一方面是為了分流,另一方面醫院醫師難掛號,到診所掛號相對容易,讓民眾不必人擠人,就能用到大醫院資源,部分負擔也較低,只是因申報的點數多,造成西醫基層點值下降。政府推動點數打折,是為了減量,卻也有點違背了過去希望民眾分流的方向。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過去健保推動門診減量政策時,就有醫學中心透過經營診所來逃避減量,政府若要落實分級醫療,必須提高民眾對健保的識能,讓大家知道健保現在的問題,並善用科技引導民眾就醫。


「不是喜歡看什麼醫師就去哪裡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則表示,若是如此就喪失分級醫療制度,舉例來說,高血壓不必看心臟科,去診所即可,當高血壓長期控管不好,才需要到大醫院就醫。

**************************************************

健保點值打折新制 鎖定院前診所

2025-01-01 02:07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李青縈/台北報導

遠東診所、書田診所等幾家基層診所門診服務量驚人,規模不輸地區醫院,為了確保病人安全,健保署宣布,年度申報健保逾億元的診所需接受診所評鑑,至少廿八家符合受檢資格。記者曾學仁/攝影

部分診所規模驚人,年度財報、就醫人數竟多於地區醫院,為此,醫師公會全聯會最近提出「跨總額申報改善方案」,對於醫院醫師到診所服務,每個月健保申報量超過十萬點,健保給付點值打七五折,此案已通過共擬會議審議,衛福部同意後,預計第一季即可上路。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醫院健保總額明年第一季採分區總額制,依不同區域特性給予前瞻式預算管理,但觀察發現,部分大型醫院成立院前診所,讓醫師把病人下轉至診所,「這並非真正的分級醫療」。

「院前診所雖然合法,但並不合理。」醫師公會全聯會西醫基層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召委黃啟嘉指出,部分醫師明明執業登記在醫院,檢查、看診型態都是醫院,但服務量卻是耗用西醫基層總總額,形同迫害分級醫療,讓西醫基層的總額低落。

為此,醫師公會全聯會提案,醫院專科醫師申請報備到院前診所支援,每月健保點值逾十萬點,將打七五折。以診察費為例,於基層診所依合理門診量計算,每天前卅名患者健保給付三六四點,打折後為二七三點,相較醫院門診診察費二八六點還低,期盼藉此新制,讓大醫院回歸照顧「急重難罕」病人,診所則擔任家庭醫師。


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多年來,台北區、北區等基層診所受到院前診所的影響,西醫基層點值遭到稀釋,「他們(診所醫師)痛苦很久了」。新制目的在於讓大醫院好好經營自家醫院,不要到處開診所,讓醫院做醫院的事情,診所做診所的事。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院前診所的申報量跟一般診所不同,平均一個病人的申報點數為一般診所的兩倍,並且病人數量眾多,確實消耗點值。台北區狀況最為嚴重,浮動點值僅約○點八一○至○點八三,跟其他分區○點九元相比,差距不小。

不過,新制上路後,勢必影響部分患者就醫權益,例如,多年來穩居診所財報前三名的遠東診所,係以台大、亞東等醫學中心醫師為號召,加上掛號費便宜,吸引眾多患者前往就醫。然該項方案實施後,名醫兼診情況可能減少,想掛名醫門診,難度更高。

對此,石崇良表示,民眾不是喜歡掛哪一個醫師,就往哪裡看,應是小病到診所,大病去醫院,才能落實分級醫療制度。例如,高血壓患者應至基層診所就醫,當血壓長期控管不佳,再至大醫院心臟內科就診。

************************************

診所申報健保逾億 擬納評鑑

2025-01-01 02:08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部分基層診所每年申報健保費用超過億元,規模不輸地區醫院,卻不受評鑑管理。衛福部健保署研擬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規定申報健保逾一億元診所需納入評鑑,預計今年二月預告,下半年公告,全國至少廿八家診所將於二○二六年接受評鑑。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依「健保法」規定,醫療機構、檢驗所如一年申報健保逾二億元,就需公布財報,為確保病人安全,且最近又有診所出事,因此,研議將申報量大的診所納入評鑑。


依規定,全國地區醫院平均一年健保申報中位數為一點二億元,需定期接受醫院評鑑,如未過評鑑,將失去健保特約資格。石崇良表示,一年申報健保逾一億元,已算是一家小型醫院規模,有必要透過評鑑制度,確保醫療品質、病人安全。

健保署資料顯示,一年申報健保超過二億元須公布財報的診所,共有遠東聯合診所、書田診所、安慎診所等三家,另有廿五家診所年度財報超過一億元。

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不反對診所評鑑,通過衛福部評鑑等於掛上保證,但評鑑過程中,必須準備眾多文書作業,行政流程繁複,勞師動眾。他認為,診所真的不需接受評鑑,如果衛福部想來視察,隨時都可來。

「診所評鑑相關細節,還在研議中。」石崇良說,現行醫院評鑑項目不見得適用診所評鑑,因診所患者可能沒有住院或留置過夜,但在手術感控、X光輻射檢驗、藥局與用藥安全等,相關評鑑細節將進一步與醫策會討論,規畫每四年評鑑一次。


*******************************************

大型診所醫療品質令人憂心 健保署祭「診所評鑑」新制

2024-12-31 13:01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石崇良說,一年申報健保超過1億元,就是一個月申報超過800萬元的診所,已算是一家小型醫院規模,於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應有所要求,必須接受評鑑。記者沈能元/攝影


許多基層診所愈開愈大,科別愈開愈多,一年申報健保費用甚至超過地區醫院,衛福部健保署為保障醫療品質、病人安全,研擬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一年申報健保費用逾一億元以上診所納入評鑑,並於明年農曆年後預告、下半年正式公告,目前全國至少有28家診所,將於2026年納入評鑑,若拒絕評鑑將不給予健保特約資格。


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病人數量大的西醫基層診所目前有兩種型態,一種是一家診所內有許多不同的科別的聯合診所,以及醫療量能很高的診所,依「健保法」規定,一年申報健保超過2億元的醫療機構、檢驗所等,必須公布財報,因此,為確保病人安全,「研議將申報量大的診所納入評鑑,因為最近就有診所出事了」。

石崇良指出,依統計,全國地區醫院平均一年健保申報中位數為1.2億元,必須接受醫院評鑑,如果評鑑未過,將失去健保特約資格,也就是說,醫院無法提供健保醫療服務;因此,一年申報健保超過1億元,就是一個月申報超過800萬元的診所,已經算是一家小型醫院規模,於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應有所要求,必須接受評鑑。


「對於診所評鑑相關細節,目前還在研議中。」石崇良說,現行醫院評鑑項目,不見得完全適用診所評鑑,因診所沒有住院患者,但可能有留置過夜等情形,或是手術感染控制、X光輻射檢驗、藥局與藥安全等,相關評鑑細節將進一步與醫策會討論。

石崇良說,目前正研擬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預計明年農曆年後預告、下半年正式公告,並於2026年納入評鑑,目前規畫4年評鑑一次。

依健保署資料顯示,一年申報健保超過2億元,必須公布財報的診所,包括遠東診所、書田診所、安慎診所,而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一位劉姓醫師日前進行子宮鏡手術時,不慎刺穿子宮導致患者死亡,往後健保署將針對診所醫療品質嚴格把關。

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不反對將診所納入評鑑,表示診所若通過衛福部評鑑等於掛上保證,但需觀察評鑑目的及項目。他表示,過去也曾討論診所評鑑,因部分診所反對而未能實施。但他也說,診所評鑑並非健保署當務之急。


蔡培斌說,因應評鑑,院方需要許多文書作業,同仁因此又忙又累,診所是否需要評鑑?值得考慮。衛福部可以透過視察了解診所的狀況,健保署首要任務應是確保點值,「不是付陽春麵的錢,卻要人端出牛肉」,或「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

花蓮預立醫療簽署率低 門諾醫院祭「4人同行3人免費」提升意願




******************************************

花蓮預立醫療簽署率低 門諾醫院祭「4人同行3人免費」提升意願

14:14  2025/02/11 中時 羅亦晽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迄今6年,全國約9.5萬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意願註記(AD)」,簽署率低於1%,花蓮簽署率更排名全國第12名,研判原因與簽署前諮商費用高有關。花蓮門諾醫院去年推出「4人同行、3人免費」專案後,簽署人數大幅增加10倍,院方今年將續推方案並提供中、低收入戶免費簽署服務,讓鄉親提前為人生重要決定做準備。

據衛福部截至2024年統計,全國有2萬5789人簽署AD,其中,花蓮435人,簽署率排名全國第12名,門諾醫院社服處主任李冬梅分析簽署AD意願低的原因指出,依現行規定,簽署前需先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每人費用為3500元,對不少民眾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也影響簽署的意願。


醫院去年為此透過社福基金申請補助,推動「4人同行、3人免費」專案,意即4人一起參加諮商門診只要支付1人費用,吸引許多民眾前往簽署,簽署人數從前年20人提升至216人,足足增加10倍多。

不過院方在簽署名單中發現,簽署民眾沒有中、低收入戶,院方希望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生命終程的選擇,今年初續推優惠方案,也提供中低收入戶與院內同工提供免費簽署服務。

70歲的林阿姨2年前親眼見證摯友在病榻上與家人意見分歧,遲遲無法決定是否繼續治療,不僅讓病人飽受折磨,家屬也身心俱疲,這也讓她開始思考「如果有天也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她不希望孩子因她的決定承受太多壓力,日前在門諾醫院社工師陪伴下,與3名摯友一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


李冬梅表示,「預立醫療決定書」適用5大類病人,包括末期病人、永久植物人、不可逆轉昏迷、嚴重失智症,以及政府公告包括漸凍人等14種罕見疾病,不過民眾對預立醫療觀念仍待加強、推廣,所幸院內有推出同工免費簽署服務,她自己與家人已完成簽署,希望透過自身經驗鼓勵更多人行動,將醫療決定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門諾醫院表示,院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採預約制,每次諮商時間為60分鐘,費用原為每人3500元,即日起凡4人同行,即享「3人免費」優惠;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則享全額補助。已簽署民眾日後仍可修改或撤除決定,確保個人意願靈活性。


***************************************** 

我國於105年1月6日公布「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之專法,讓臺灣病人自主權利往前邁一大步,保障了病人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力,並針對五大類臨床條件病人,包含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痛苦難以忍受、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

病主法上路五周年!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人數倍增「仍未達1%」

           ETtoday健康雲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2024年01月06日 15:25


《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至今邁入5周年,統計至去年底累積簽署人數達6.8萬人,且簽署量逐年增加,不過,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指出,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做為長照最後一哩路及社會重要安全防線的病主法,目前國內成年人總簽署比例未達1%,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醫療自主權與生命尊嚴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6日施行,內容保障成年且心智健全者可透過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簡稱ACP),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簡稱AD)來保障自己在面臨五種重大疾病(末期病人、永久植物人、不可逆轉昏迷、極重度失智及其他政府公告疾病)時的醫療自主權,守護告別時刻的生命品質與尊嚴。


病主法上路滿5周年,病主中心指出,截至112年底累積總簽署人數達6萬8千人,112年單年度簽署量約2萬4千多人,和前年1萬2千多人相比,簽署數顯著增加,分析原因,推測為疫情緩和、各界共力努力、政府獎勵措施、民眾意識逐漸抬頭等因素造成簽署數明顯變化。


不過,統計國內成年人約1960萬人,換算下來目前總簽署量僅不到1%,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簽署量的提升確實迫在眉睫。此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友善程度與「合理調整措施」的實踐,更是關乎弱勢者是否能完整受到病主法保障的關鍵。弱勢者極易因疾病纏身、資訊落差,及其身障狀況造成溝通與行動困境,難以完成諮商並簽署,進而被排除在權利保障之外。



病主中心持續於民間募集資源,推動「弱勢創新服務方案」,並依照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合理調整措施原則來設計方案內容,除募集善款補助弱勢者與其家人的諮商費用外,更與北中南東23家綠色通道醫院夥伴,及7家社福單位夥伴共同開發、推廣多元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友善模式。


其內容包含:為臥床病友提供到宅諮商、為聽障/聾人朋友ACP提供手語翻譯等,使其更符合各族群的需求,並建立完整資源媒合體系讓服務可近性大幅提升。至今已幫助超過一千名弱勢者與其家人完成「終身大事」,更創造許多感動的生命故事。

病主中心指出,我方樂見政府單位有機會開放更多免諮商費的可能,而降低門檻同時必須注重相關配套,因量的提升易忽略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品質及對弱勢者的友善措施,可能變相造成當事人仍未能完整理解簽署內容,或後續面臨最後一哩路時仍不知所措的狀況。

病主中心呼籲,相關單位給予第一線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更大的支持與能量、推出完善的ACP品質檢核制度並建置完整的病主法善終啟動SOP,並持續共力提升一般民眾的死亡識能,兼顧量與品質的同時提升,為未來超高齡社會及下一個五年扎根。


************************************///////////////////////////////

https://hpcod.mohw.gov.tw/HospWeb/rwd/QA/general_a.aspx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是一個溝通的過程,需由意願人本人、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醫療團隊人員二親等內親屬至少1人醫療委任代理人(可不指定,如有指定,須成年具完全行為能力並經書面同意)共同參與,商討當意願人處於上述五大類臨床條件時,決定接受、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經由ACP諮詢後,後續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

1. 預立醫療決定(AD)是意願人(本人)經「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後,已經清楚瞭解 「病人自主權利法」裡面規定,經由簽署書面文件,由兩位見證人見證或公證,經醫療機構核章註記在健保卡上才生效。

經由「預立醫療決定」簽署後,當上述五款「臨床條件病人」發生時,您的預立醫療決定才會被啟動與執行,而是否符合這五款的條件,必須經過兩位專科醫師、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其過程非常謹慎,不可能因立下預立醫療決定,而讓原有治癒機會的患者因而被提前放棄治療。

**************************************************************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75歲以上高齡駕照每三年換照

 


**********************************

          1吋照片4張 +$400 =( $150+200)+$50

@@@  身分證駕照健保卡(皆正本)

          、1吋相片2張(體檢用)、體格檢查150元及認知功能測驗200元(

@@@換駕照 (  監理站 ))  身分證及駕照正本、體檢及認知檢測合格證明書( 三個月內)

            、1吋相片2張(換駕照用2年內拍攝近照),更換1張新的駕照行政規費50元

**************************************************

3.駕照繼續用者,請事先在各區衛生所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視力視野辨色力、聽力及四肢活動力)與認知測驗(記憶力及時間空間感)。

應備證件及費用:身分證及駕照與健保卡(皆正本)、1吋相片2張(體檢用)、體格檢查費150元及認知功能測驗200元(不是駕照考試)。

4.另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64條規定,換駕照體檢視力標準如下:

裸視(未帶眼鏡):單眼0.5 雙眼0.6,矯正(佩帶眼鏡)單眼0.6雙眼0.8或依身心障礙考照標準,裸視(優眼):0.6以上,矯正(優眼)0.8以上,普通小型汽車駕照需加測視野達150度以上,請記得佩帶眼鏡體檢。

5.換駕照 (  監理站 ))應備證件及費用:身分證及駕照正本、體檢及認知檢測合格證明書、還要1吋相片2張(換駕照用,2年內拍攝近照),更換1張新的駕照行政規費50元,駕照遺失亦可辦理。

***********************************************

1.本要點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六十四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2.視覺功能障礙,其優眼視力裸視零點六以上矯正後達零點八以上者,僅得報考輕型或普通重型機車駕駛執照為限;其視野達一百五十度以上,並得報考小型車普通駕駛執照。 3.聽覺功能障礙,經矯正後其優耳聽力損失在九十分貝以上者,僅得報考機車駕駛執照及小型車駕駛執照。


*******************************************.

https://cyi.thb.gov.tw/75up/intro.htm

 認知檢測練習平台

***********************************************

體格檢查合格標準(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64條):

1.視力:優眼祼視力達0.6以上者者或矯正後優眼視力達0.8以上。

2.辨色力:能識別紅、黃、綠色者。

3.聽力:能辨別音響者。

4.四肢:四肢健全無殘缺者。

5.活動能力:全身及四肢關節活體靈敏者。

6.疾病:無精神耗弱、目盲、癲癇或其他足以影響汽車駕駛之疾病。

7.其他:無酒精、麻醉劑及興奮劑中毒者。


高齡駕駛人換照注意事項:

1.高齡駕駛人若視力未達標準者,體檢後請於每週三下午親自至監理站辦理換發

2.高齡駕駛人領有殘障手冊且有使用特殊機車者,體檢後須親自至監理站辦理換發。

3.其餘高齡駕駛人,體檢後親自至監理站辦理換發。

******************************************

不想等待?高齡換照預約省時間

監理所有提供高齡換照預約的服務,預約換照服務相當簡單、易登記,很推薦在換照前先線上預約,避免等待唷!

一、線上預約網址:

監理服務網

https://www.mvdis.gov.tw/m3-emv-drv/driver/elderDriverLicenseReplacement#gsc.tab=0

二、預約資格:逾75歲駕駛人。

1.過完當年生日:當年度民國年-出生民國年=所得歲數為實歲。(110年-35年=75歲)

2.未過完當年生日:當年度民國年-出生民國年-1=所得歲數即為實歲。(範例:生日35/12/31,除75歲當天110/12/31,110年其它日為74歲)

三、預約服務:

依當日預約時段報到辦理高齡換照,享有監理單位優先服務!

四、預約作業:

本系統僅開放最近1個月內預約,每人每次僅得預約1場次,如欲改期請先取消再預約。

五、預約高齡換照服務提醒事項

1.請先完成體檢及認知功能測驗,詳細配合單位請至公路總局網頁(連結)查詢。

2.預約當天請備妥身分證正本、駕照正本、最近2年內1吋彩色相片4張(含體檢用)、體檢合格證明、通過認知功能測驗證明(或檢附無患有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文件)。

3.預約當天如遇天災(如颱風)停班時,將取消當日所有預約,請自行重新預約。

**************************************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農產品常見網路食安疑慮及解答

 


***************************************

隔夜菜和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會致癌?教授:誤會大了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2025-01-31 05:00:00 科學的養生保健 /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讀者Bow Cheng在2019-3-21寄來一個網路連結,詢問隔夜菜是否真的會致癌。那個網路連結所打開的文章是2018-5-16發表在《新假期周刊》,而它的第一段是: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指出,部份蔬果本身就含有硝酸鹽,如果煮熟後放置時間太久,細菌會把硝酸鹽分解成毒性較高的亞硝酸鹽,便可引起消化道的細胞癌變。


由於我在2017-2-3已經有發表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駁斥有關隔夜菜會致癌的傳言,所以我就立刻就把這篇文章回寄給這位讀者,要他放心。不過,我也有跟他說,我也許會再寫一篇來做進一步解釋。


大約一個月前(2019-5-23)舊金山台灣商會邀請張嘉周先生演講,談及有關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品的製作與安全性,其中當然也觸及到亞硝酸鹽之添加。


「硝酸鹽」通常指的是「硝酸鈉」(NaNO3),而「亞硝酸鹽」通常指的是「亞硝酸鈉」(NaNO2)。這兩種化學物質會在不同的環境中(細菌,氧氣,溫度,酸鹼)互相轉化(氧化或還原)。


《新假期周刊》那篇文章所說的「蔬果本身就含有硝酸鹽,…細菌會把硝酸鹽分解成毒性較高的亞硝酸鹽」,基本上還算正確,只不過是用錯了「分解」這個詞(正確用詞是「轉化」),但是,它所說的「便可引起消化道的細胞癌變」,則完全是危言聳聽。


加工肉品之所以要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主要的目的有四:(1)抑制細菌,尤其是極其危險的肉毒桿菌,(2)保持肉的紅色,(3)創造醃肉的特殊風味,(4)延緩脂肪的酸敗。


在早期,肉品加工所添加的都是「硝酸鹽」,但是後來發現「硝酸鹽」會被細菌轉化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才是真正有上面所說的那四種作用,所以現在肉品加工所添加的全都是「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的毒性的確是比「硝酸鹽」高。但所謂「毒性」,指的是遠遠超過肉品加工所添加的劑量,而且,主要是指會造成「血紅素變性」不是「細胞癌變」

「亞硝酸鹽」在高溫或酸性的條件下是會跟「胺」結合而形成「亞硝胺」,而有一些用動物做的實驗有發現「亞硝胺」是會致癌。但是,目前還沒有「亞硝胺」會在人體致癌的證據。

不管如何,就因為「亞硝胺」有在動物發生致癌的現象,所以醫學界一般是建議不要常吃高溫燒烤的香腸、培根、火腿等等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品。

儘管如此,傳言裡常說的【因為肉品裡含有大量蛋白質,所以很容易形成「亞硝胺」】,是不對的。事實上,「亞硝胺」的形成是因為「亞硝酸」跟游離的「胺」結合,而非跟蛋白質結合。

游離「胺」在肉品裡(不論是新鮮或加工)的含量通常都不高,而加工肉品裡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會隨著時間而降低(轉化成「硝酸鹽」)。所以,加工肉品的「亞硝胺」致癌疑慮,其實是被過度渲染。請看The use and control of nitrate and nitrite for the processing of meat products。


事實上,我在2017-11-7發表的1顆芭樂幹掉18根香腸裡有說,香腸所含的飽和脂肪,鹽分,及卡洛里,也許才是更值得關心。還有,我在2018-3-25發表的烤肉,高血壓裡也有說,烤肉會產生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不但可能致癌,也可能會誘發氧化應激,炎症,胰島素抗性,以及高血壓。所以,加工肉品,尤其是用燒烤的,最好還是偶爾為之。


還有另外三個有趣的事實是,(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請看Food source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the physiologic context f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以及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請看Harnessing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 for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總之,不論是隔夜菜,或是加工肉品,有關它們因為含有「亞硝酸鹽」而會致癌的說法,都是源自於錯誤認知而造成的以訛傳訛。


原文: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

責任編輯:辜子桓

------------------------------------------------------------------------------------

【誤導】一顆芭樂能分解18根香腸的毒素?錯誤說法!專家詳解實驗研究


MyGoPen查證參考:2024年4月8日

https://www.mygopen.com/2024/04/guava.html

網傳有關「吃一顆芭樂就能分解18條香腸的毒素」貼文,提到愛吃香腸的人、想讓亞硝酸鹽的毒素排出,可以多吃芭樂。 但專家表示,該研究只是利用「滴定」的方法去研究物質的氧化還原的反應,雖然說是「體外實驗」,但是甚至都還沒有用到人體細胞更別提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傳言說成「吃」芭樂有用、為錯誤訊息。


-------------------------------------------------------------------------

變性血紅素血症是一種具有生命危險的疾病,由於它是發紺和低氧血症的罕見原因,且除非變性血紅素濃度過高(超過30%以上),否則該疾病通常無明顯不適症狀,因此變性血紅素血症的診斷通常會延遲。 而當診斷確定後,解毒劑-甲烯藍通常能於短時間內讓病情迅速改善。


變性血紅素血症 - 華藝線上圖書館

**************************************


顏色 營養素 功效 蔬果例子

紅色 大量茄紅素

鉀元素

對心臟有益,保持血壓及

心跳規律正常。 番茄、紅甜椒

橙色 大量β胡蘿蔔素 保護視力和皮膚,保持免疫系

統和生殖系統的健康。

橘子、紅薯、

胡蘿蔔

黃色 含葉黃素 改善視覺功能,

預防老年性黃斑變性。 玉米、南瓜、香蕉

綠色 鐵元素、葉酸

B族維生素

防癌,

葉酸有助防止嬰兒神經管缺陷。 菠菜、小白菜

藍色和紫色 大量花青素 增強血管壁彈性,抑制炎症,

改善視力。

葡萄、藍莓、茄子

白色 槲皮素、大蒜素

微量元素硒

能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病和

抑制癌症。 洋蔥、大蒜

黑色和褐色 山奈酚素、

阿魏酸

能降低患上糖尿病和

心臟病的風險。

蘑菇、橄欖、

黑木耳


茄紅素是一種脂溶性的色素,可用作食物色素。 ➢ 其功效有助延緩老化,可降低患上皮膚癌、男性 前列腺癌和女性乳癌的風險。 

花青素是一種水溶性的色素,可隨著細胞液的酸 鹼度而改變,會呈深淺程度不同的紫或紅色。 ➢ 其功效增強血管壁彈性,改善血液循環系統,促 進心血管健康,及改善夜間視力等好處。


************************************************

農產品常見網路食安疑慮及解答     20150417

- 2018年 12月 17日 - At 09:47:40


問 1 番茄含有可致死之龍葵鹼物質?

一、衛生署函請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專業意見,經該院內科部及臨床毒物科之協助,得知番茄和馬鈴薯皆屬於茄科(Solanaceae)植物,茄科植物一般皆含有毒的生物鹼,故未成熟或發芽的馬鈴薯含有高量之有毒生物鹼,的確會引發中毒。但是成熟的馬鈴薯中該生物鹼之含量很低,不致引起中毒的現象。

二、而番茄中之生物鹼(α-tomatine)馬鈴薯所含有之生物鹼(α-solanine)結構不完全相同,依現有證據來看,該生物鹼之毒性應比馬鈴薯生物鹼低,且成熟番茄中含該生物鹼之量低,目前亦未見有食用番茄果實造成人體中毒之文獻報告,一般而言,人體可以有效排除這些生物鹼而不受影響。

總結:日常一般性食用番茄應不致出現中毒狀況,另外番茄含有大量的營養素,營養價值仍是被肯定的,故此篇文章應屬網路傳言,不需特別限制避食番茄。


問 2 帶皮和發芽的馬鈴薯不可食用?

一、茄科植物(如馬鈴薯)一般會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其化學結構均屬於steroidal glycoalkaloids (配糖生物鹼) 類,目前研究較多的為馬鈴薯。馬鈴薯所含的生物鹼種類相當多,最主要的成份為 -solanine和 -chaconine。

二、食用過多含solanine (茄鹼) 的植物可能會產生急性中毒,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罕見症狀包括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呼吸變快、肌肉絞痛、流涎以及溶血等。發生中毒的時間多在食用後2至24小時,腹瀉的情形可能會持續3至6天。


三、慢性毒性方面的研究,馬鈴薯生物鹼在動物實驗上曾被提到及有致畸性。研究顯示-solanine或發霉馬鈴薯的生物鹼萃取物對雞胚胎有致畸性。另外 –chaconine對小鼠有致畸性、對倉鼠可造成神經管缺陷。動物致畸性實驗中,–chaconine的危險性比 –solanine高(–solanine必須在高劑量才有致畸性)。在人類研究方面,有研究指出懷孕婦女長期食用生物鹼含量高的馬鈴薯,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或無腦症的可能性較高,然而,也有研究否定此現象;故目前無定論。


四、另外馬鈴薯生物鹼可破壞腸黏膜上皮的完整性,有些研究指出攝食油炸馬鈴薯較多的地區,其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盛行率較高。


五、馬鈴薯植株Solanum tuberosum的生物鹼以「芽」的含量最高,各部位的生物鹼含量如下:芽0.8-5 %、果實 1 %、花0.7 %、葉 0.5 %、種子 0.25 %、新鮮塊莖 0.0075%。過度光照或儲存不當而具苦味的的塊莖則可升高至 0.025-0.080 %。馬鈴薯皮的生物鹼含量比內部組織高,約為0.015-0.030%。所以剝皮煮熟的馬鈴薯之危險性比未剝皮烤馬鈴薯低。由於成熟的馬鈴薯,含約 0.005~0.010% 的生物鹼,不致引起中毒;但未成熟的綠色馬鈴薯或是已發芽馬鈴薯,此種毒素可增加 5~6 倍,易引中毒。馬鈴薯的葉子所含有的生物鹼則含量較高。有關動物及人類食用馬鈴薯藤蔓、發芽的馬鈴薯、馬鈴薯皮、被淘汰的馬鈴薯導致中毒的報告則較多。


六、一般建議馬鈴薯的生物鹼含量應低於0.02%,在此劑量下對人類無危害。綠色未成熟的馬鈴薯果實所含的生物鹼較高,可能會超過0.02%,而對人體造成毒性。然而,一旦開始成熟,生物鹼的含量便迅速下降,相對來說,毒性便相當低,很少造成中毒。


七、馬鈴薯雖然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也確實造成人體的急性中毒或被懷疑與某些慢性疾病相關。然而馬鈴薯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成熟的馬鈴薯,含有少量的茄鹼,不致引起中毒,而發芽的、受傷的馬鈴薯則會有較高量的生物鹼,必須避免攝食。


總結:發芽的馬鈴薯、馬鈴薯皮、被淘汰的馬鈴薯導致中毒的報告較多。所以對於發芽的馬鈴薯、馬鈴薯皮不建議食用。


問 3 蔬菜含有硝酸鹽影響人體健康?

一、硝酸態氮是植物主要養分來源,需還原成銨態氮後才能進入新陳代謝過程中。硝酸態氮的還原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在植物原生質中由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第二階段在葉綠體中,再由亞硝酸鹽還原成銨態氮。在正常狀態下,此二階段反應依次序連續作用,不會有亞硝酸鹽的累積。

二、硝酸鹽是氮循環中自然產生物質,在植物體中的機能和營養扮演重要角色,蔬果農產品主要之硝酸鹽及亞硝酸鹽來源為植物吸收硝酸態氮,以供植物生長及合成胺基酸、蛋白質等所需,所以硝酸鹽是蔬菜重要成分,存在於植物體中。


三、蔬菜本身含胡蘿蔔素、維他命C、E等成分,扮演阻斷亞硝酸鹽轉換成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或致癌物質之功能,同時前項成分亦是抗氧化劑,能將亞硝酸鹽還原為對人體無害的一氧化氮。目前缺乏確切證據來證明蔬菜硝酸鹽攝取後產生亞硝基化合物之關聯性。因此,FAO/WHO聯合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認為訂定蔬菜硝酸鹽限量標準並無確切量化之科學證據。


四、99年10月27日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發佈「如何減低蔬果中硝酸鹽含量」新聞稿,指出歐盟對蔬果含有硝酸鹽綜合評估結論:「整體來說,由於從蔬果攝入硝酸鹽相信不會對健康帶來可見的風險,因此認為進食蔬果帶來的好處應高於蔬果攝入硝酸鹽的風險」,同時提醒民眾仍應保持均衡飲食,攝取多種類蔬果,經清洗、去皮、烹煮後可去除大部分硝酸鹽。


總結:蔬菜本身含胡蘿蔔素、維他命C、E等成分,扮演阻斷亞硝酸鹽轉換成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或致癌物質之功能,同時前項成分亦是抗氧化劑,能將亞硝酸鹽還原為對人體無害的一氧化氮。目前缺乏確切證據來證明蔬菜硝酸鹽攝取後產生亞硝基化合物之關聯性。


問 4 九層塔含黃樟素,過量會致癌?

一、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葛謹、吳明玲說明九層塔裡有一種成份叫做Eugenol,中文應該是「丁香酚」,而非「黃樟素」。黃樟素的英文為「Safrole」,黃樟油的英文為「Sassafras oil」。丁香酚在很多植物裡都有,甚至很多複方藥物都有此一成分,根據文獻報告,在少數動物實驗顯示,它對細胞有致突變性。

二、  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將丁香酚歸類為3類物質,即動物致癌性不足或有限,而人類致癌性證據仍不足。另黃樟素歸為2B物質,即有動物致癌性但人類致癌性證據仍不足。


總結:九層塔不含黃樟素,即非致癌物質,故此篇文章應屬網路傳言,不需特別限制避食九層塔。


問 5 吃“過貓”蕨菜會致癌?

一、蕨菜類含有一種名為「原蕨苷」的物質,在實驗室具發現具致癌性,但原蕨屬於水溶性且易被熱破壞毒性,因此避開生食,食用煮熟的過貓是安全的。

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過貓又稱「過溝菜蕨」,被先民與原住民視為滋補的健康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過溝菜蕨耐雨,產期集中在夏季;當遇颱風或下豪大雨時,為民眾最易取得的綠葉蔬菜。


三、根據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過貓蕨菜,熱量約30大卡,但它的粗蛋白含量有3.3公克,比許多蔬菜都來得高。


四、賴營養師強調,過貓蕨菜含豐富纖維質、鐵質,營養價值極高,富有黏液,食用可幫助消化。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多達2.9公克。富含維生素A、C及B2、B6等及菸鹼酸,有助於皮膚及神經系統。


結論:食用煮熟過貓(過溝菜蕨),原蕨苷已破壞無毒性,食用安全無虞,惟仍不建議生食。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5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