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如何處理數位遺物?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過世後立即刪除嗎?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如何處理數位遺物?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過世後立即刪除嗎?

2025/07/19 琅琅悅讀/ 衛城出版社

●本文摘選自衛城出版之《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卡爾.歐曼

在數位媒體時代,留下記錄成了社會常態。幾乎所有事情都會留下痕跡,不管有意或無意。我們用來溝通的社群平臺會追蹤所有行為模式和社會互動,娛樂用的串流服務會記住我們的音樂和電影愛好,信用卡會記錄我們的消費模式,Google約兩百五十萬台伺服器當中的某一台則會儲存我們的搜尋紀錄。即便是「離線」活動最後還是會存進伺服器。許多應用程式每兩秒就會傳送地理位置訊號,幾乎完美記錄使用者的去向。

舉例來說,每台iPhone都預先安裝了名為「健康」的應用程式,自動追蹤使用者走的每一步並記錄在雲端。如果你是一位蘋果手機使用者,世上某處存有一份數據檔案,可以相當精準地描繪出這些年來你有多健康(或不健康)。不論你是否頻繁使用網際網路,生活製造的數據只會不停增長,逐漸成形的數位影子只會跟你愈來愈像。


書名:《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作者:卡爾.歐曼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時間:2025年4月30日

即便是最少接觸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留下的個資都比林布蘭和貝多芬還要多。如同林布蘭畫作的模式可以被複製,我們的數位遺物也一樣,只是細節更多罷了。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留下的數據中確實「提取」出來,甚至還有一個專門提供這項服務的產業正在興起。

麻省理工學院新創的公司「Eterni.me」就替使用者提供虛擬代理人,這些代理人根據使用者自己的設定檔建成,其談吐、外貌、行為就如同使用者本人。理論上,這名人造代理人可以讓使用者獲得「虛擬永生」,甚至和後代聊天。


這聽來或許比較像科幻小說而不是現實世界,但「往生後即自動存在於線上雲端」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未來幻夢,更不需要多頂尖的科技。這其實是一個逐漸普及的現象,多數都只要行動裝置便能運作,通常會和世界各種宗教文化習俗搭配。

想想那些愈來愈熱門的伊斯蘭教祈禱應用程式,這些新興服務會從訂閱用戶的社群媒體中自動發送祈禱詞:只要訂閱,該應用程式就會替用戶打理好一切線上宗教參與,通常還會明確承諾在使用者死後繼續張貼祈禱詞。這些應用程式每天產生數百萬條自動推文,而且愈來愈多是由死者張貼。這些推文不見得都會明確標示自己來自往生後的世界,因為張貼的個人檔案就跟在世時沒有兩樣。你很可能已經看過亡者張貼的線上內容,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然而,最根本的轉變還不是死者獲得新的互動能力,而是持續不斷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如今,多數人都有一位或多位朋友離世,這些朋友的面孔持續在社群推播中出現,又或者是我們會為了尋求慰藉而重複觀看他們的照片和舊訊息。與墳墓或實體照片不同,數位遺物幾乎隨處可得,而且擁有前所未見的資料精細程度。

舉例來說,我幾年前過世的祖父,其實依然在我身邊。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打開Instagram,看他在瑞典山區滑雪的影片,聽他歡快的聲音,閱讀我們之間的對話,笑他在我那激動政治貼文下方留的諷刺言論──我甚至可以繼續在他的臉書Facebook動態牆上張貼圖文。一部分的他依然在那,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往生後都是如此。在乙太網絡中,往生者依然存在,隨時在大家口袋裡待命,就在那些你認識也固定聊天的人旁邊。你在哪裡,死者就跟到哪裡。

數千年來頭一遭,生者可以透過網上互聯的資料庫,與死者住在相同的矩陣世界。曾經分隔此世和彼世的邊界,如今正在急速消融。往生者就在雲端,永遠不會離開,除非我們動手移除。

本書將會解釋後死亡處境下浮現的道德、政治與經濟挑戰,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我們不難從個人經驗中推想,對剛失去摯愛的人來說,處理往生者的數位存在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面對至親尤其艱難。要是死者沒有留下密碼,又該如何撤下他們線上的帳戶和個人檔案呢?該如何告知線上連絡人這項死訊呢?死者的數位資產、訂閱、虛擬頭像又該如何處理?這些都不是能在散步時思考的輕鬆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會帶來十分嚇人的新挑戰,而我們對這些挑戰幾乎沒有任何準備。

不只如此,線上平臺很少會在設計時考量這些問題,這也代表要移除個人檔案或回報使用者過世時,得要面對不那麼好操作的介面——特別是對那些不熟悉應用程式和網站的高齡使用者而言。除此之外,死者數位遺物的存在也造成一些更叩問道德本質的問題。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死後立即刪除嗎?又或者恰恰相反,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呢?誰又有權決定死者還有隱私權嗎?那些擁有並控制死者數據的公司又該負起怎樣的責任?而回答這些問題的責任,最終會落在我們每一個個人身上。

但除了個人,我們集體的社會乃至於文明,也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一起回應過往世代徘徊不去的存在。因為不論我們或我們的摯愛是否使用網路,所有人都會受到這些問題影響。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將近二十二億人預期會在接下來三十年內過世(本世紀結束前幾乎會有高達八十億人過世),許多人想必會留下相當龐大的資料。這些資料終將占滿我們日常聊天平臺的伺服器。

最快在2070年,臉書上的死者數量就可能會超越生者。如果網路持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成長,到了本世紀末就會累積將近五十億過世使用者的個人檔案,而且幾乎遍布全世界。每一個社交網路平臺、每一個蒐集消費者資料的企業,都會面臨類似的未來。有朝一日,使用者或消費者終將死亡。然後呢?臉書允許家屬移除過世者的個人檔案,或將其轉設為數位紀念帳號(只是暫時解方)。但萬一紀念帳號代理人也過世呢?隨著死者慢慢占滿伺服器,威脅到的正是平臺得靠廣告支撐的商業模式。所以問題依舊:要怎麼處理這些資料?應該如何處理這些資料?

正如我會在本書裡再三強調,不論答案為何,其影響遠遠超過個人使用者的範疇。只要死者「打造文明」,這就是全體社會都要關心的事,不只是個人及其家屬的事。不同於過往的歷史資料,這些數位遺物的集合不單單只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生活的反映或呈現,它們正逐漸變成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本身。

歷史學家羅森史維克(Roy Rosenzweig)就曾警告:「我們最重要也最富想像力的數位典藏都為私人所有。」而這將會導致「過去的未來岌岌可危」。迄今過了二十個年頭,仍舊無人能證明他有錯。

數位資料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幾家強大的私人企業手裡,導致權力不對等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綜觀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這麼少數人握有這麼多過去的資訊,或是對其有這麼大的控制權,進而獲得形塑現在的龐大權力。這樣的不平衡只會逐漸擴大,帶來嚴重的政治威脅。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名著《一九八四》警告道:「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如今數十年過去,控制過去的或許已不是歐威爾書中所說的邪惡政黨,而是單獨一家營利企業。如果Meta(舊稱臉書)、Google和其他幾間類似的公司繼續壟斷我們的數位過去,自然也不難想像這些公司會運用此一權力來促進自身的政經利益,無論有意或無意。

企業掌控數位遺物還造成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挑選哪些遺物值得保留。與大眾的刻板印象相反,數位資料其實相當脆弱,稍有管理不當就會壞去或損毀。數位保存專家羅騰伯格(Jeff Rothenberg)如此總結:「數位資訊永流傳,但也可能只流傳五年,端看哪個先發生。」檔案需要持續不斷的照料,才能維持可用可讀,好比持續更新檔案格式、汰換硬體、升級與整理系統,全部都是勞力密集的工作。由於資源有限,有些資料(或有些人的資料)就得被刪除。如此一來就需要某種標準來決定哪些資料「值得」留存,也需要一些原則來指引揀選過程。

遺憾的是,現在的制度不讓我們集體自問這些原則應該為何,因為如今我們的數位遺物,我們集體數位過往的構造物,主要是由私人營利企業擁有與控制。在營利企業眼中,只有一種價值算數,那就是利潤。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本累積落後競爭者,該公司注定一敗塗地。不論一家公司產生多少非貨幣價值(例如美麗、幸福、高尚),只要沒有帶來長期經濟成長,都注定難以存續。總之,如果我們交給這類產業來全權管理集體數位過往,那麼「該如何處理死者資料?」這個問題只會變成「哪些過去可以拿來賺錢?」

人類正在冒險失去自身集體過往的存取權,落入檔案人員稱之為「數位黑暗時代」的下場。即使你近期沒有任何離世的計畫,即便你自己可能根本毫不在意死後其他人如何對待你的數位資料,你依舊得(或應該要)關心過去的未來。本書將會說明原因,以及該如何處理。

走筆至此想要強調的是,我們與亡者的關係正面臨重大轉變。不只攸關身後隱私或能否瀏覽往生親屬的臉書頁面,更涉及人類文明未來該如何處理自身的過去。應該如何安排數位遺物的管理方式?如何對集體數位遺物加強監管?我們對未來世代有哪些虧欠?誰又該負起責任?

這些都是倫理學上的大哉問,沒有任何明確答案。本書的目的並非為這些問題提供一翻兩瞪眼的解決方案。我反而會在論證中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無卡單憑一人之力,而是得仰賴民主審議。如同所有重大政治議題,既沒有真正客觀的最佳解,也沒有解決方案能無視我們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標。不論選擇哪條路途,都會滿布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突。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本書最後指出可能的前行方向,引導讀者一邊緩解衝突,一邊持續前進。因為唯有一件事情千真萬確:不論選擇哪條路,我們都必須攜手同行。如何鞭策你我共有的人工環境,生者、亡者、未出世者全都脫不了干係。承擔這份責任不只是因為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或是我們想哀悼哪個個體,其實也是因為我們都是「檔案公民」(archeopolitans)——居住在檔案裡的市民,這些檔案其名為「人類」,目前還在繼續執行。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新形態的亡者共處,學習如何成為好的檔案公民。


我們有可能選擇主動將亡者從伺服器中移除,但就必須面對先移除誰的問題,以及如果沒有共識又該怎麼辦?我們也可能決定讓亡者再次走入日常生活,只是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對如何負擔成本、誰該負擔成本一事有所共識,尤其是數據儲存的碳足跡。我們當然也可能走向介於上述兩種極端之間的道路。重點是,我們得做出選擇。


********************************************************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腦內啡是什麼?與多巴胺的差別?11種方法有助腦內啡分泌 4大快樂荷爾蒙關係

 腦內啡(Endorphin)又稱安多酚內啡呔

 多巴胺                                  

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腎上腺素

**********************************************

腦內啡是什麼?與多巴胺的差別?11種方法有助腦內啡分泌

腦內啡、多巴胺差別,內啡肽和多巴胺,腦內啡快樂,腦內啡運動,

                                                                                    腦內啡的作用,腦內啡分泌

天然止痛藥「腦內啡」緩解壓力、減輕疼痛!一文看懂4大快樂荷爾蒙的差異,11種方法促腦內啡分泌


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  2024-02-05

腦內啡是什麼?

腦內啡的作用有哪些?

腦內啡與多巴胺差別?4大快樂荷爾蒙關係

11方法促進腦內啡分泌

腦內啡會成癮嗎?腦內啡有可能過多嗎?

腦內啡濃度不足有哪些問題?

腦內啡(Endorphin)又稱內啡肽,類似體內止痛藥的角色,當身體感到疼痛或壓力時會釋放的荷爾蒙,內啡肽的產生有助於緩解疼痛、減輕壓力和改善情緒,透過運動、飲食、性行為、按摩和其他方式都可以增加腦內啡的分泌。腦內啡是什麼?腦內啡的作用有哪些?腦內啡與多巴胺有何差別?本文一次整理。


腦內啡是什麼?

腦內啡(Endorphin)又稱安多酚內啡呔,由大腦的腦下垂體和下丘腦中所產生,當神經傳導物質將訊息從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傳遞另一受體,腦內啡為「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可以阻止其他訊號發生,也就是阻斷疼痛訊號;而腦內啡在循環系統中扮演荷爾蒙的角色,會釋放到血液中,與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腦內啡相同,可以阻斷全身的疼痛訊號。


根據哈佛健康雜誌指出,腦內啡約有20種不同類型,是人體的天然止痛劑,目前腦內啡研究多為β-內啡肽,而腦內啡(Endorphin)名稱來自術語「內源性嗎啡」,是由「體內endogenous」和「嗎啡morphine」兩個英文字組成,之所以是內源性是因為它們是在我們體內產生的,而嗎啡指的是鴉片類止痛藥。


腦內啡的作用有哪些?

當下視丘和腦下垂體感到疼痛或壓力時會促使腦內啡釋放,具有緩解疼痛及產生整體的幸福感之作用。以下依美國心理衛生組織(Mental Health America)說明整理腦內啡的作用:

·緩解疼痛:阻止或減輕疼痛強度是腦內啡的主要功能,當身體發出疼痛訊號時,會釋放腦內啡作為對疼痛刺激的立即反應,其鎮靜效果相較多巴胺較短。

·調節免疫和發炎反應:腦內啡可以減少發炎並通常鎮靜免疫系統,有助於防止對任何觸發免疫系統的事物產生強烈反應。


·減輕全身壓力:當身體處於壓力之下時,腦內啡就會被釋放出來,從降低體溫到減慢心率都有一定作用,有助於適當地應對壓力。舉例來說,如果從事跳傘等壓力相對較高的活動,會在活動前後感受到腦內啡的激增,抵消一開始預期的壓力並緩解壓力。

·觸發多巴胺的釋放:當身體持續感到疼痛或壓力時,腦內啡的釋放速度比多巴胺更快,而腦內啡的釋放會向神經元發送信號以釋放多巴胺。

腦內啡與多巴胺差別?4 大快樂荷爾蒙關係

從上述說明可知,腦內啡鎮靜效果比多巴胺短以及腦內啡會觸發多巴胺的釋放。而腦內啡、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被稱為4大快樂荷爾蒙,其作用皆有不太相同,以下整理說明:


·多巴胺 (Dopamine):據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盧玉強指出,多巴胺是腦部動機、驅動力,刺激的神經傳導物質,若分泌不足可能引起缺乏動機、喪失活力、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巴金森氏症、憂鬱症、注意力缺乏症


·血清素 (Serotonin):可以穩定情緒,維護幸福感,與學習和記憶也有關。盧玉強表示,當血清素分泌不足,可能出現憂鬱症、焦慮、強迫性思考等行為。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在下視丘中產生並由腦下垂體釋放到血液中的荷爾蒙,主要功能為刺激子宮肌肉收縮,也能促進前列腺素的產生,進而增強子宮收縮,進而促進分娩;而胎兒出生後,催產素有助於將乳汁從乳房導管移至乳頭,並促進母嬰間的連結。另外,性行為感到興奮以及談戀愛時,身體也會產生催產素,因此又稱「愛情荷爾蒙」。

·腦內啡(endorphin):內啡肽主要作用為緩解壓力及減輕疼痛感,是身體天然的止痛劑

11方法促進腦內啡分泌

日常生活有許多方式都會促使腦內啡分泌。以下整理幾種會促使身體分泌腦內啡的活動:

大笑

與他人分享或做公益

每天至少運動20分鐘

聆聽或播放喜愛的音樂

練習瑜珈和冥想

沉迷於某種食物,如黑巧克力或辛辣食物

性行為

以針灸增加循環腦內啡

談戀愛

充足的日曬

芳香療法

腦內啡會成癮嗎?腦內啡有可能過多嗎?

依美國心理衛生組織說明,腦內啡確實可能會上癮, 雖然相關主題研究並不多,但研究表明,有些人可能會對「腦內啡激增」上癮,而這種成癮會導致這些人尋找類似的活動來觸發他們渴望的腦內啡釋放,如沉迷於運動者會因渴望在身體承受壓力時釋放內啡肽而過度鍛煉。

至於,過度刺激會不會造成腦內啡分泌過多?美國心理衛生組織表示,腦內啡過量相當罕見,但不無可能,通常大量使用鴉片類藥物者就有可能產生過量的腦內啡,因鴉片類藥物作用與腦內啡相同,當鴉片類藥物堆積在身體自然產生的腦內啡之上時,就有可能產生過多腦內啡。


腦內啡濃度不足有哪些問題?

腦內啡與緩解壓力及減輕疼痛有關。目前尚無充足研究證實,腦內啡不足會導致哪些情況,不過有些研究發現,腦內啡濃度不足可能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沮喪:部分研究認為,憂鬱症可能會導致受體發生故障,使身體無法吸收或釋放腦內啡,而引發沮喪或憂鬱問題。

·纖維肌痛症:纖維肌痛症為一種慢性疼痛,目前研究尚未表明,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調節是如何被破壞的,就目前所知的是,患有纖維肌痛症者相較一般人會產生更多的腦內啡,可能是導致損害腦內啡受體的原因。

·慢性頭痛或偏頭痛:腦內啡有助於緩解疼痛,腦內啡濃度水平低可能是頭痛的原因之一,且腦內啡有助於抗發炎,而神經發炎會引起頭痛,尤其是偏頭痛,增加腦內啡分泌有助於減少頭痛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腦內啡有助於緩解壓力,缺乏腦內啡可能導致焦慮、恐慌。


*****************************************************

2024-02-26(更新日期:2024-09-20)

作者:血清素幫幫忙

四大快樂荷爾蒙:多巴胺、腦內啡、血清素與催產素














腦內啡、多巴胺的差異

多巴胺、腦內啡都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調節情緒與心理健康,都能透過「運動」促進釋放。

但兩者也有許多的差異:


多巴胺                                                                            腦內啡 (安多酚內啡呔 )

功能 多巴胺目的是帶來動機、帶來成就感 腦內啡目的是緩解疼痛、帶來欣快感

情境 愉悅時釋放                                         壓力下釋放

性質 被動的快樂,需要外界刺激 主動的快樂,需要從事活動

持續 時間較短 時間較長

比喻 行動催化劑 天然止痛劑


多巴胺、血清素的差異

幸福感 vs 快樂感

多巴胺、血清素都是重要的神經傳遞物,但是,作用機制卻有很大的差異:

            多巴胺產生短暫的快樂感,而血清素則帶來持久的幸福感

多巴胺產生快樂感(短暫)

多巴胺與獎勵、愉悅和動機密切相關,當我們擁有目標或享受愉快經歷時,會釋放多巴胺,帶來瞬間的快樂。

然而,由於大腦中只有 5 種多巴胺受體,其影響範圍有限,這種快樂感往往難以持久


血清素產生幸福感(持久)

血清素作為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能有效穩定情緒,帶來更長久的快樂。

大腦中擁有至少 14 種血清素受體,影響範圍更廣,也更持久,被認為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1222

當醫生光是醫術好還不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良醫必備3大素質

醫術高明也未必能成為好醫生,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良醫不能只具有醫療專業。理想的醫生應有哪3個重要素質?天賦和運氣之外,是什麼決定了醫者的格局?


更新日期 / 2025-02-14

.文 / 吳明賢         .責任編輯 / 趙俐雯            .出處 / 聯經出版

我認為,能夠當醫生的人,基本天賦差距不大,但根據下苦功的程度,以及是否有更進一步追求專業的熱情,會使得最終的成就相去甚遠。

想成為好醫生,須留意多巴胺陷阱

除了境遇、運氣的因素,最根本的分歧在於,有些人走在了追求多巴胺(dopamine)的路上,而有些人卻選擇了內啡肽(endorphin)。

若想要即時付出、現時享受的生活,很容易就沉迷於多巴胺陷阱。有人說,現在要讓一個人變成廢物的方法,就是給他一支手機、互聯網加上外賣電話,讓他沉迷於打遊戲、刷短影片,如此一來,多巴胺不斷分泌,此人便會心情極度興奮,但結束後徒留空虛

相較之下,有信念的醫者往往選擇早起跑步、鍛鍊體力、啃專業書、念最新研究報告,甚至動手做實驗、寫論文。雖也時常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但累完後,獲得的滿滿幸福,是內啡肽而來,正面而充實

雖然偶爾可以放縱多巴胺,但是若想擁有高遠眼界,具備遠大格局,就要站在長遠的位置上布局自己的人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人生道路。

雖然前期看似辛苦又辛酸,在痛苦中卻能磨礪自己,一步步強大起來,成就值得令人信賴的自己。


2024年子宮鏡醫療過失致死案,掀起社會對於波波醫生的討論。立即閱讀〈【吳明賢專欄】醫師養成3基石崩解?從波波醫師看台灣醫學教育危機〉,了解醫師培訓教育的重要。

*****************************************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肺癌篩檢有結節 不少人「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辯論過程精彩,但最後未能取得共識,以致台灣每年肺結節切除手術數量仍高居不下

***************************************************

肺癌篩檢有結節 不少人「白挨刀」

2025-07-14 00:06 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台灣一一三年共五十三多萬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近三萬人結果異常,接受肺結節、腫瘤切除手術,部分醫師憂慮,手術恐過於浮濫,健保署應嚴格監控。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一一三年五十三多萬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近三萬人結果異常,接受肺結節、腫瘤切除手術,部分醫師憂慮,手術恐過於浮濫,健保署應嚴格監控。本報資料照片

旅居美國的四十五歲陳先生去年於當地醫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肺部有一顆一點一公分的結節,萬分焦慮,為求第二意見,在美國請教兩名醫師,特地返台,至四家大醫院看診,有醫師建議切除,另人認為只需定期追蹤,但最後這顆結節竟自行消失。

低劑量電腦斷層 篩檢靈敏度提高

肺癌成為新國病,許多人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日前於「二○二五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台北場致詞時表示,以往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約三至四成受檢者找到結節,近一兩年AI人工智慧提高篩檢靈敏度,找到結節比率達五成,等於兩個人接受檢查,就有一人「疑似」罹患肺癌,比率相當高。

因比率偏高,不少民眾看到報告時當場愣住,積極尋求第二意見,但醫師們給了不同建議,令人茫然、擔心害怕。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指出,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在美國受檢,發現肺部有顆一點一公分結節,先至當地A醫院掛號,醫師研判為良性,建議觀察追蹤。他另至B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師看完影片,也認為不用開刀。

他提出心中疑慮,擔心若是惡性腫瘤,沒能即時切除,可能性命不保。而B醫師聽了後,僅淡淡回了「台灣民眾好像很喜歡開刀!」建議他回台就醫。

「為了化解心中疑慮,陳先生從中山北路看起,看到中山南路,再轉至信義區。」蔡俊明說,此個案返國後,前後至四家大型醫院就醫,掛了五位胸腔專科醫師門診,前面四人看法分歧,兩人建議立即開刀,兩人認為,先觀察三個月,看看結節是否變大。

蔡俊明為陳先生返台後的第五個「第二意見」醫師,他說,看到最新影像報告時,那顆一公分的結節居然不見了,當然也不用在「開刀」、「觀察追蹤」上糾結。

醫:國內手術 逾半數恐過度診斷

蔡俊明憂心地說,「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為肺癌篩檢的標準工具後,類似過度診斷,不需開刀,卻被安排手術的案例愈來愈多,甚至被公衛學者以「人禍」、「醫療公害」等形容詞比喻此亂象。

蔡俊明指出,胸腔外科醫學會曾於二○二三年舉辦內部辯論,由北部某醫學中心外科教授為「手術派」代表,而北醫高姓公衛學者為反方,他認為國內切除結節手術過於浮濫,術後病理切片報告良性率偏高,代表著「不應該、也不必要的手術比率偏高」。辯論過程精彩,但最後未能取得共識,以致台灣每年肺結節切除手術數量仍高居不下

蔡俊明保守估計,國內超過五成肺結節切除手術可能屬於過度診斷下的產物,不少民眾「花錢受罪、白白做了手術」,術後還可能導致呼吸功能受損、慢性胸痛等後遺症。強烈建議,健保署嚴格把關,要求執行手術的醫師回報「切片結果」,如良性率偏高,就應給予提醒,不要讓肺結節切除手術成為醫院營利項目的一部分。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

肺癌篩檢人數上升 憂不當手術疑增加 健保署曝罹癌真實比率

2025-07-13 23:12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於民國111年起,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肺癌常規篩檢,針對著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族群,以早期發現肺癌病變。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已連續21年排名第一。國健署於民國111年起,針對著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族群,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肺癌常規篩檢。但部分醫界人士憂心,隨著篩檢人數增加,切除肺部結節、腫瘤等不當手術可能也有所增加,但經健保署統計,約8成手術患者確實罹患肺癌,僅2成是疑似良性腫瘤或結節,手術未明顯有浮濫問題。

健保署統計,過去10年來,國人進行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人數,男性自105年12萬7048人增至去年26萬5876人,人數為10年前的1.09倍;女性則從11萬7763人增至29萬6388人,約為10年前的1.52倍,且女性篩檢人數自108年起超越男性,此顛覆過往男性吸菸者應多進行肺部檢查,但隨著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人數增加,女性更提高警覺,並積極篩檢有關。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若從全國篩檢人數相對件數觀察,依113年統計,一位男性平均受檢件數為1.38件,女性為1.44件,同樣是女性篩檢件數較多。另,國健署111年起,每2年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1次LDCT檢查,111年男性受檢21萬7636人,較110年19萬4019人,增加2.3萬人;女性則為23萬3805人,較前一年20萬1804人,增加3.2萬人,顯示篩檢新制上路後,檢查人數也隨之增加。


就年齡層分析,50歲以上受檢人數愈來愈多,以去年統計,51至60歲男性受檢有5萬1721人、女性6萬5702人;61至70歲受檢人數為男性7萬6470人、女性8萬4306人。

陳依婕表示,就去年整體來說,國人經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異常人數,男性有1萬4281人,女性1萬3911人,兩者差不多,但男性仍比女性多,顯示男性因吸菸、外出工作機會將多,造成肺部容易受到菸害、空汙等影響。

對於,有醫師憂心,肺部不當手術量疑似有增加的情形。陳依婕說,依113年男性診斷為肺結節、腫瘤而進行手術人數有4239人、女性6136人,其中再以領有重大傷病卡,顯示確診為罹患癌症者,男、女性各約有3323、4784人,顯示其占總手術人數約為78%及77.9%

由此可見,醫師在切除腫瘤時,仍是十分謹慎,通常檢查為惡性或疑似惡性時,才告知病人需要進行手術,雖然手術後仍有約2成患者疑似為良性,但未明顯看出有手術浮濫問題。陳依婕指出,目前治療肺癌多為手術、化療、放療,再搭配免疫或標靶治療。


肺癌於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健保署已推動次世代基因篩檢(NGS),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對應的治療藥物,篩檢人數卻未大幅增加。陳依婕研判,以肺癌為例,其主要變異基因為EGFR,此基因已有單項篩檢項目,不一定要使用到NGS;另,即便NGS已有健保給付,但患者仍需自付部分負擔,相關費用也是考量原因,而目前檢測為一生一次,許多患者也十分謹慎,不到最後關頭不使用,均是使用量不高的原因。

-------------------------------------------------------------------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法新社:南韓醫學生將復課 結束17個月杯葛行動

 


********************************************

圖為去年南韓京畿道醫學協會的醫師,在示威活動中舉牌抗議政府增加醫學生人數的計畫。歐新社

圖為去年南韓京畿道醫學協會的醫師,在示威活動中舉牌抗議政府增加醫學生人數的計畫。歐新社

法新社:南韓醫學生將復課 結束17個月杯葛行動

2025-07-14 15:51 中央社/ 首爾14日綜合外電報導

大韓醫師協會(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今天告訴法新社,數以千計的醫學生在進行長達17個月的杯葛行動之後即將重返校園,讓這場同時看到年輕住院醫師罷工的對峙局面,有部分得以告終。

韓國醫療體系去年初陷入混亂,引爆點是因為時任總統尹錫悅以「填補快速高齡化社會的醫師人力缺口」為由,大幅調高醫學院招生名額


這項政策引發強烈抗議,除了住院醫師自工作崗位出走,醫學生也罷課,這使得全國各地都出現手術取消、醫療服務中斷的現象。

擴招名額後來縮減,並在尹錫悅因短命戒嚴行動遭彈劾後,政府最後於2025年3月宣布凍結招生名額。


大韓醫師協會發言人今天告訴法新社說:「學生已同意返回校園。」發言人補充說,學生何時復課將由各醫學院自行決定。

大韓醫學生協會(Korean Medical Students'Association)在稍早的聲明中表示,醫學生是因認定持續杯葛行動「可能導致醫療體系的根本性崩潰」,所以做出這項決定。

復課的醫學生人數預期達約8300人,但尚未公布具體的時間表。

韓國國務總理金民錫樂見這項決定,昨天在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發文稱其為「重大進展」,還說總統李在明正在積極商討解決方案。

然而,除了有醫學生發動杯葛,還有約1.2萬名住院醫師去年起罷工,且這1.2萬人有絕大多數至今仍拒絕返回工作崗位。



***********************************************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外型像毒蛇 台灣六大衰蛇冤死

 




************************************

花浪蛇 (俗名黃頭蛇、土地公蛇、草尾仔蛇 )  ,第四圖 蛇皮








**********************************

臺灣蛇類快速辨別圖鑑

https://www.taiwan-snakes.tw/

*********************************

青蛇死去後身上的黃色素會被分解,身體由青轉藍。青蛇示意圖。(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提供)

青蛇死去後身上的黃色素會被分解,身體由青轉藍。青蛇示意圖。(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提供)


*****************

南投縣有不少地方發現蛇兒現蹤,包括常被民眾誤認成有劇毒的「紅雨傘節」,但其實際身份是無毒的「紅斑蛇」。(資料照,本報合成)

南投縣有不少地方發現蛇兒現蹤,包括常被民眾誤認成有劇毒的「紅雨傘節」,但其實際身份是無毒的「紅斑蛇」。(2022/11/05 11:04〔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


**************************************

左圖為白梅花蛇環帶是淺灰褐色與黑色交錯,交錯部分不明顯且呈現鋸齒狀;右圖為雨傘節則有黑白分明且平整的間隔環帶,和三角形的斷體截面特徵。

左圖為白梅花蛇環帶是淺灰褐色與黑色交錯,交錯部分不明顯且呈現鋸齒狀;

右圖為雨傘節則有黑白分明且平整的間隔環帶,和三角形的斷體截面特徵

***********************************

南蛇(上);細紋南蛇(下)。

南蛇上下唇各唇鱗的後方都有黑色邊緣;

細紋南蛇無唇紋

;細紋南蛇(左)。      南蛇(右)

南蛇身體雜有白色的斑塊與黑色小斑點,形成不規則的坡浪狀橫紋;

細紋南蛇則通體為一致的橄欖棕色

**************************************************



外型像毒蛇 台灣六大衰蛇冤死

聯合學苑2020-08-03專題專欄

FacebookLineTwitterCopy LinkPrint

文╱記者尤聰光、羅紹平


又到蛇類出没季節,各地消防單位近來忙於出動捕蛇。除了國人熟知的鎖鏈蛇、百步蛇等毒蛇外,還有擬龜殼花、紅斑蛇等無毒蛇,因外形酷似毒蛇惹來殺身禍,其中草花蛇近年銳減,被農委會列為第三級保育類動物。

台灣四季氣候不明顯,冬天也可見蛇類活動,尤其進入夏季後蛇類活動更頻繁,台東縣消防局表示,今年1至5月,捕蛇勤務出勤311件,5、6月也有上百件。

認知不足 常見蛇就打

不過,民眾對蛇的種類、生態認知不足,大多數人只知道台灣有鎖鏈蛇、赤尾青竹絲、眼鏡蛇、百步蛇、龜殼花及雨傘節六大毒蛇,加上對蛇處理的方式不正確,看到蛇就是就地正法,一棍打死,以致台灣有「六大衰蛇」也遭殃。

外形相似 無毒也冤死

專門研究蛇類生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蔡添順說,這六大衰蛇都是無毒蛇,包括大頭蛇、擬龜殼花、紅斑蛇、白梅花蛇、青蛇、南蛇,只因它們外型顏色、紋路及體型和六大毒蛇相似,因而冤死。

多數民眾不知蛇類有助生態鏈平衡,打死蛇對生態環境反而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六大衰蛇」看在專家眼裡都是有助環境生態的好蛇,甚至可防止鼠疫擴散。

能除害蟲 防農作破壞

蔡添順表示,蛇類在台灣自然生態鏈上,屬於高端動物,更是除害的有益動物,根據研究,台灣早期田間常見的草花蛇,它就專門吃魚、蛙和鼠類,可防農作被老鼠破壞,但因棲息地破壞及被民眾不明究理殺死,使得草花蛇數量迅速銳減。

蛇類專家杜銘章教授特別提到,無毒蛇中最常見的紅斑蛇(原民稱紅雨傘節),除吃老鼠,也會吃其他毒蛇,能幫人類去除鼠害及讓人免於被毒蛇咬,勘稱蛇界中的「好蛇」,但民眾往往把它誤認為雨傘節把牠打死。

蛇少鼠多 易傳染病毒

蔡添順指出,六大衰蛇中的南蛇或擬龜殼花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就生態平衡而言,蛇少了,老鼠族群就會多,老鼠除了啃食甘蔗、玉米等,危害農作,一旦進入人類社群,老鼠身上帶有漢他等多種病毒,就會有機會傳染給人,甚至讓人類爆發鼠疫,人不枉殺蛇,蛇吃老鼠,老鼠族群少了,能維持生態系平衡,還能間接能抑制鼠疫發生。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在5月間公布台灣北部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今年第4例,創5來年同期新高,該新增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未被老鼠咬過,或許可視為一種生態「警訊」。

杜銘章表示,除了紅斑蛇,包括臭青公、錦蛇也是吃鼠專家。其實,這些無毒蛇出現在住家附近是非常好的事,比起使用老鼠藥,制衡效果更好,例如中國大陸農家就會抓錦蛇放在住家附近來抑制鼠的數量,成為所謂的家蛇。

從小教育  別只教毒蛇

蔡添順說,國內對於蛇的教育,多半只教導認識毒蛇,很少介紹其他蛇種,加上多數民眾對蛇的認知不正確,以致蛇類枉死;他建議公部門應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宣教,教導民眾正確對蛇的觀念;另,落實學校課外生態教育,從小讓學生認識蛇,甚至接觸蛇,培養對蛇的正向態度。

杜銘章也認為,可從小開始教育,孩童只要摸過蛇,心中對蛇的恐懼就會減少,再教他們蛇類保育觀念,如在住家裡有蛇闖入,可打電話通報農業單位或消防隊,由專人來處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77期


*****************************

民眾原以為是劇毒雨傘節出沒公園,經網友提點後發現,是無毒的黑背白環蛇。(圖擷取自爆廢公社)

民眾原以為是劇毒雨傘節出沒公園,經網友提點後發現,是無毒的黑背白環蛇。(圖擷取自爆廢公社)


台灣三大衰蛇比較表
台灣三大衰蛇比較表



台灣3大衰蛇 擬龜殼花 青蛇 白梅花蛇 沒毒卻常遭毒打

01:382012/10/20 中國時報 沈揮勝 、南投

時值深秋,蛇類為準備冬眠而積極覓食,與人類狹路相逢而遭毒手的頻率趨高。在缺乏保育觀念下,貌似毒蛇,更是人人喊打!生物專家歸納出「台灣三大衰蛇」,呼籲民眾不要再讓這些無辜的蛇成為棒下冤魂。

「三大衰蛇」指的是擬龜殼花、青蛇和白梅花蛇。最早提出此說的是甫退休的國立鳳凰谷鳥園保育組技士陳鴻猷;園長鄭添益、研究組長王宏銘對這項說法也心有同感,雖然聽起來覺得很有趣,卻是建構在上述物種的不幸宿命上。

王宏銘說,三大衰蛇「榜首」擬龜殼花,本身無毒無害,但體型略顯肥短,防衛時頸部成平扁狀、頭部呈銳角形,加上斑紋具備龜殼花、鎖鏈蛇等劇毒蛇類的特徵,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主任黃正良說,這物種為嚇阻天敵,演化出「別來惹我」的外型,哪知反而引起人類害怕和誤解,成棍棒下的冤魂。

擬龜殼花頭頂是單一顏色,鱗上有稜脊乍看像穀粒,最重要的是牠的瞳孔是圓形的;真正龜殼花的瞳孔瞇成垂直的細縫,頭頂有複雜斑紋。」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說。

三大衰蛇之「榜眼」青蛇,和有毒的赤尾青竹絲,體表都是翠綠色,但性格溫馴膽怯、不敢招惹人,台灣知名爬蟲類影像紀錄團體「台灣忍者龜」,創會成員「小黑」江志緯在他的部落格描述,青蛇是台灣被誤殺或遭車輾斃最慘烈的無毒蛇類。其實牠和赤尾青竹絲很不同,後者尾巴和眼睛都帶有紅色腹側有明顯虛線;青蛇瞳孔圓亮、體色單純。

三大衰蛇之「探花」為體紋黑白相間的白梅花蛇,因為與台灣第一毒蛇雨傘節的斑紋有幾分神似,同樣常因人們的誤解和恐懼而冤死。蓮華池研究中心永久樣區護管員王德華說,白梅花蛇與雨傘節外觀差異不少,只要肯多花幾分鐘認識,兩者並不難分辨。白梅花蛇橫帶環紋邊界略呈破碎狀,且軀體的中、後段斑紋帶有灰、褐過渡色;雨傘節之黑白平整而明確,背脊明顯。



*******************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光 汽車隔熱紙透光率「前擋70%、前側窗40%」明年115年新車強制納管

 


******************************************


汽車隔熱紙透光率「前擋70%、前側窗40%」明年新車強制納管

11:31   2025/06/30 中時 陳祐誠

交通部推動納管汽車隔熱紙透光率,公路局今日公布相關指引,一般車輛前擋玻璃透光率須70%以上、前側窗40%以上,而計程車有更嚴格標準,後擋玻璃、後側窗透光率也須40%以上。公路局長陳文瑞表示,預計明年要求新車須貼合格的隔熱紙。

因我國地理環境及天候條件,國人用車習慣多考量隔熱、隔離紫外線或降低眩光等因素,除少部分車輛未黏貼隔熱紙外,大部分均有黏貼隔熱紙的情形,但許多車主不清楚如何選用隔熱紙,導致選用可見光透過率不合適的產品。

汽車隔熱紙透光率70%(上)與40%(下)的比較。(陳祐誠攝)
汽車隔熱紙透光率70%(上)與40%(下)的比較。(陳祐誠攝)

交通部公布隔熱紙使用指引,建議車輛前擋黏貼透光率70%以上、前側窗40%以上的隔熱紙;計程車後側窗及後擋玻璃黏貼透光率40%以上的隔熱紙。

公路局說明,考量我國氣候環境、道路安全、國人用車習慣及價格可負擔性,並比較各國規範後,以車輛B柱為主要分水嶺,B柱前為「道路安全」B柱後則為民眾乘車安全考量

公路局指出,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明暗程度,對於駕駛行車視野辨識及操作能力、隔熱效果皆有關聯;汽車前擋玻璃為主視野,前側窗為輔助視野,規範黏貼隔熱紙透光率,是為確保駕駛人在行駛過程中,具有足夠行車視線與清晰的視野。


據統計,截至6月底,已有12家業者、共計39組型號已取得部分產品測試認證。陳文瑞說,預計明年要求新車車窗透光率須合乎規範,且只能貼得到認證的產品,違者可罰900至1800元。


************************************************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輕生重回10大死因!這年齡層人數激增 衛福部:原因不清楚


*************************************************

嗆若陳佩琪墜樓亡「馬上拍手擺桌慶祝」 作家挨罵道歉再嗆聲:不服來辯

高皓筠

2025年7月3日 週四 上午6:52


作家吳祥輝昨(2日)兩度在臉書發表言論,槓上民眾黨。(翻攝自吳祥輝臉書)

作家吳祥輝昨(2日)兩度在臉書發表言論,槓上民眾黨。(翻攝自吳祥輝臉書)


知名作家吳祥輝竟針對事件,表示「如果墜樓的是陳佩琪,我馬上用力拍拍手。」(翻攝自吳祥輝臉書/本刊資料照)

知名作家吳祥輝竟針對事件,表示「如果墜樓的是陳佩琪,我馬上用力拍拍手。」(翻攝自吳祥輝臉書/本刊資料照)

台北地方法院審理京華城圖利案,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1日開庭前,接獲妻子墜樓身亡,震驚各界。對此,柯文哲妻子陳佩琪不捨表示「該跳樓的是我」,引發輿論同情與支持者聲援。然而,知名作家吳祥輝竟針對事件,表示「如果墜樓的是陳佩琪,我馬上用力拍拍手。」激進言論引發爭議,為此,吳祥輝道歉完再酸「不服來辯」。


作家吳祥輝昨(2日)凌晨在臉書發表言論,坦言對於彭太太並不了解,不知道她的身心狀況,因此不予評論,但話鋒一轉,直言「如果墜樓的是陳佩琪,我馬上用力拍拍手擺桌慶祝,恭喜台灣社會少了一個大壞人大害蟲。」激進言論一曝光,引發輿論爭議。


對此,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強烈不滿,先用私人帳號留言批評吳,但因留言遭刪除並被封鎖,隨即陳昭姿改用公開帳號發聲痛批,「連這種話也講得出來,可惡到不像人類。當年你自稱是拒絕聯考的小子,我懷疑你是因為事先知道聯考已經拒絕了你,你太抬高自己的身價了。」大呼這些惡毒的言語,終將回報在他自己身上。


吳祥輝激進言論爭議持續延燒,吳祥輝同日再發文回應,指深知公共言論影響甚廣,不該以任何形式對生命與死亡的議題輕率評論,在此向所有誠懇的人致歉,「但不包括任何一個民眾黨的附從。」並提及陳佩琪去年9月曾「帶風向」讓彭振聲出面幫柯文哲頂罪,在他眼中「就是害蟲、毒瘤、大壞人」,並再嗆聲「如果不服,請民眾黨出來辯論!


*************************************************

輕生重回10大死因!這年齡層人數激增 衛福部:原因不清楚

12:21      2025/06/16 中時 李念庭

輕生重回國人10大死因,衛福部分析,除了0~14歲、65歲以上下降,15~64歲年齡層輕生人數皆上升,是自2010年後首度重回榜上。衛福部表示,青少年輕生原因與使用網路、父母離異等有關,但壯年世代輕生趨勢增加原因,仍須進一步分析相關資料。


衛福部今日公布2024年國人10大死因,自我蓄意傷害(輕生)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2023年增加164人,時隔14年重回榜上。進一步分析,輕生位居15~24歲主要死亡原因第2名,共274人;在25~44歲區間同樣位居第2名,高達1244人;45~64歲輕生人數達1405人,位居該年齡段第7名。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說明,15~65歲輕生人數都明顯上升,輕生問題不只在台灣,在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很大的挑戰,年輕族群輕生是各國持續關切及挹注資源的重要議題。

至於為何青壯年世代輕生趨勢增加,過去曾委託台大研究,分析青少年主要是因網路使用、父母離異、睡眠問題等導致。但針對壯年輕生人數上升,衛福部尚無相關統計分析,未來需要進一步分析輕生通報資料。

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則說,輕生重回10大死因,與我國推動慢性肝病、肝硬化防治有關,慢性肝病、硬化死亡率逐年改善、掉到第12名,輕生排名因此上升。

衛福部去年起擴大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至15~45歲,至今服務人數5萬4508人、13萬9565人次;也持續擴大辦理老人憂鬱症篩檢,篩檢量70萬多人次,65歲以上長者輕生趨勢持續下降。

至於未來是否可能擴大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對象,鄭淑心表示,仍需等進一步分析輕生通報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目前衛福部及各部會,也都針對不同對象推出相關資源,如教育部持續補齊校園輔諮人力資源,勞動部針對勞工、國防部針對國軍推出相關心理支持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