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無視監院糾正再增1醫學中心…全台達23家 衛福部:研擬取消上限

 

健保「總額制」

    浮動健保點值  、固定健保點值

**************************************************

 【月旦知識庫】

「半開放性醫療制度」

作者 江裕陽

中文摘要

目前醫院依管理經營方式,大略可分為兩類:一為開放性醫院 (Open Staff System Hospital);一為閉鎖性醫院(Closed Staff System Hospital)。

臺灣地區目前幾乎全部採用閉鎖性醫療制度,醫院之醫師為專任,原則上不能在院外私自開業顧問醫師及約聘醫師外,不准院外醫師使用醫院設備及人員。住院病人須經門診醫師許可後始能住院。開業醫師如介紹病人住院後,則無法參與該病人之醫療工作,醫院也沒有義務將病人之病情告知介紹之醫師,因此開業醫師無法由醫院獲得醫療經驗。加上國內對醫師之再教育尚未建立強制制度,開業醫師之醫療技術因而難以進展。又現行保險制度對於第一級醫療之開業醫師未普遍指定,使民眾尋求醫療漸往大型醫院而未充分利用開業醫師,二級醫療單位因而負擔了大部分第一級醫療之門診作業,其二級醫療應有之功能也因之受到影響。

起訖頁 6-9

刊名 醫院  

期數 198508 (18:4期)

出版單位 台灣醫院協會


*************************************************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national-health-insurance-global-budget-point-value

趙麟宇、高若想/固定健保點值是醫療人員的幸福未來,還是美麗的騙局?


「健保固定點值」是健保制度與醫療勞工的轉機,還是危機?圖為高雄醫學大學醫療企業工會不滿醫院加薪金額過低,參與五一勞工大遊行表達訴求。(圖片提供/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


2024/7/17  

文字   趙麟宇  高若想

責任編輯/張詩芸;設計/盧勇翰


「在急診躺了3天,根本排不到病床」!疫情過後,許多醫療人員苦夠了、累怕了,紛紛離職,「醫療人力荒」進而造成醫療資源短缺。恰逢大選,總統及立法委員候選人喊出「健保點值1點1元」的政見,固定健保點值、健保改革、合理醫療支出、穩定醫療人力、提高醫療人員待遇⋯⋯這些詞彙總是一起出現,好像綁在一起,形成一組不證自明的推論。


立法院接連召開公聽會與協商會議,「固定健保點值」一時熱議,立法委員紛紛喊價,0.9元?還是1元?而總統與衛福部擔憂健保體制受衝擊,向立法院隔空喊話,沸沸揚揚。近半年的攻防後,立法院於7月16日通過「主決議」,要求衛福部進行健保改革具體措施,於2025年6月30日前達到平均點值1點0.95元,維護全國醫事人員權益。


等等,讓我們回到上一步。「健保固定點值」,真的可以穩定醫療人力、提高醫療人員待遇嗎?還是⋯⋯可能恰得其反?


什麼是健保「固定」點值?

要說明健保點值,必須從台灣的醫療制度開始談起。世界各國常見的醫療體制有3種:公醫制、自由市場,以及社會保險。公醫制像是台灣的「國民義務教育」,由稅收支應醫療全國人民的醫療費用,多數醫院為公立醫院,政府經營。自由市場則是由民眾自由購買醫療服務,買不起就別看醫師,市場中有則許多商業保險的運作。社會保險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政府向民眾收取「健保保費」、成立「健保基金」,病患的醫療費用主要由基金支出,政府會付款給醫院;這樣的制度設計,既可以達到平均風險的效果,讓不幸罹病的民眾不至於破產,又可以讓醫療端維持民間的活力與彈性。


1995年(民國84年)台灣健保開辦後,很快面臨一個困境:政府向民眾收取的保費,不足以支付各醫療院所向政府請款的實際開銷。怎麼辦呢?健保「總額制」應運而生。健保署每年會設定一個金額,是評估今年將能收到的保費加上政府補助的「總額」;健保署會告知各醫院,這就是今年全台灣所有醫療院所向政府請款的總金額上限,如果實際請款金額超過「總額」,那麼依據超過的狀況,每一間醫院所能領到的錢,都要打折


各醫療院所會依據實際的醫療服務量,向健保申報「點數」,正常的狀況下,健保點數1點就是1元若全部的醫院都要被打9折,則1點降為0.9元;若全部打85折,則一點降為0.85元──這就是「浮動點值」。


在社會保險的財務邏輯中,「點值」的制度設計,應該發揮像是「韁繩」的作用,遏止醫院為了賺錢而鼓勵民眾浮濫就醫的狀況。然而,對於醫院經營者來說,既然利潤變薄,那便是更要加倍的「衝量」,才能確保醫院維持一定的營收。更何況,醫療產業是高度競爭的市場,我的對手一定會「衝量」,如果我不跟著衝,最後點值降低、拿到的總給付反而會更虧錢,這樣怎麼可以呢?


在這個「點值降低」、「點數反而衝高」賽局裡,沒有人是贏家。囚徒困境的惡性循環愈演愈烈,點值愈是打折打到骨折,醫院愈是加足馬力實施醫療行為,接著迎來更低的點值。醫院經營者恨透了健保,和醫院分潤的少數醫療人員也恨透了健保,領固定薪水的醫療勞工也跟著氣氛恨透了健保。


複習一下,我們已知的資訊有:

1. 健保「總額制」與「浮動點值」的財務設計,是收束「醫療市場過度擴張」的韁繩。雖然效果有限,但一旦固定點值,形同放了韁繩,醫院經營者追求更大利潤的動力,會更加毫無節制地暴衝。醫療勞動的總量,肯定會節節攀升。

2. 疫情後,醫療人力不足的狀況更加嚴峻。政府的護理政策對於醫院沒有強制力,而多數的醫院經營者並沒有自主地改善護理職場血汗過勞、天天違法的狀況。「最少人力的最大化應用」,仍然是醫院經營者對待基層醫療人員的核心思維。

3. 檢視13間醫院6年來的財報後,我們發現醫院在獲利的時候,並不會優先考量員工福祉。無論是增加僱用人數、或為員工加薪,都沒有發生。在不受規範、沒有外力強制介入的狀況下,「涓滴效應」幾乎不存在。

**********************************************

醫院盈餘排名第一名殯儀館、第二名停車場、第三名餐廳

醫師看韓劇「外傷重症中心」有點難過 台大院長早說過

2025-02-02 14:56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南韓、台灣門診醫療屬於封閉式系統,且民眾就醫可近性高、就醫自由,門診醫療量高,帶動醫院美食街、停車場的生活輔助需求及收益。示意圖。記者劉學聖/攝影

韓劇「外傷重症中心」近來正夯,劇中描述外傷重症醫師搶救病人的情形,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分享,劇中真實的反映台韓醫界的現況,其中看到醫院盈餘排名第一名殯儀館、第二名停車場、第三名餐廳,他有點難過,原來韓國和台灣那麼像。

陳志金說,韓劇「外傷重症中心」只有短短8集,他2天追完,劇情當然很誇張,但也很真實的反映台韓醫界的現況,不知道會不會帶動選外科、外傷科的熱潮?還有,韓劇厲害的醫生,都要去戰地、沙漠磨練就對了。

其實,台大醫院長吳明賢去年參與公開場合時,針對健保總額、點值議題曾提到,南韓跟台灣很像,健保評比數一數二,但許多年輕醫師改走醫美、五官科,及輕鬆的科別,而小兒科、很累的、醫療糾紛多的科別則沒有人願意從事。

吳明賢指出,他關心健保能不能永續,但相關醫療支出也不能全部交由醫療院所承擔,否則醫院無法從醫療本業有剩餘,都要多蓋幾座停車場、美食街因應,這對醫院的永續不健康,也沒有多餘的錢拿出來做研究。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今天表示,從全世界醫院經營管理來說,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現象是,新一代醫師的行醫使命感有所改變,造成醫美當道,急重症科別乏人問津;因此,在台灣、南韓的醫院多看到「美(美食街)停(停車場)企業」的發展。


洪子仁曾到南韓多家醫院參訪,他說,令人驚訝的是,南韓許多醫院內告別式的場所設置在一樓,方便民眾拜祭,醫院內的美食街規模,更如台灣百貨公司的美食街,規模相當的大,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美停企業如此的現象,常只會出現在台、韓,歐美、日本就不常見。」洪子仁說,主因是南韓、台灣門診醫療屬於封閉式系統,且民眾就醫可近性高、就醫自由,門診醫療量高,帶動醫院美食街、停車場的生活輔助需求及收益,但像是美國醫學中心門診量一天約300、400人,日本醫學中心一天也不到1000人,該項收入就會有限,。

******************************************************

https://www.twreporter.org/a/nursing-aide-crisis-of-taking-care-hospital-outsourcing


【外包篇】無所不外包,美食街、停車場開創多少「陪病經濟」?

2018/11/7

文字  陳麗婷  楊惠君

攝影 曾原信

設計 黃禹禛

共同採訪/葉瑜娟


在醫院吃飯、逛書店、喝咖啡,其他國家少見,卻是「台灣奇景」,大型醫院幾乎可用「川流不息」來形容,以服務量最大的長庚、榮總、台大為例,每日進出人數都超過萬人。巨大的人潮原是醫療機構的禁忌,卻成了台灣醫療院所創造營收的核心

「我們看一個病人,健保給的診察費大概230~300元,醫院一般給醫師50~90元,醫院停車場一個小時收費也有5、60元,同一時間幾百台車進進出出,醫院開停車場比看病好賺啊!」一個醫學中心資深醫師這樣感嘆。


《報導者》與立委吳玉琴國會辦公室2018年9月間進行的「醫學中心大調查」,由醫院自行回報的盈餘顯示,美食街、商店出租和停車場「貢獻」良多,包括微風承接台大醫院美食街,以及誠品承接亞東醫院美食街、甚至設立了「誠品生活館」銷售風格文具與禮品,都在鼓勵民眾來「逛」醫院

醫院煉金術

台大、北榮靠停車場就年賺1億

調查顯示,台北榮總高居「雙冠王」,上千格車位的停車場每年淨利1.1億美食街也賺了7,345萬元台大醫院不遑多讓,停車場與美食街盈餘分別達1.07億和6,723萬元。亞東醫院雖然金額不是最高,但誠品書店進駐帶動美食街年獲利2,743萬元、停車場也有364萬元,而兩者加總佔了總盈餘的55%,亦即亞東醫院一半獲利來自美食街和停車場服務。


位在巿中心的台北馬偕醫院,一小時停車費要60元,入口處總是長長車龍、門前民生西路長年壅塞。包括台北、淡水院區,馬偕光是停車場一年就淨收6,299萬元,而2017年帳面總盈餘僅8,795萬元,似乎只靠商店及停車場的9,280萬元才不致讓帳面財務出赤字。

2016年健保署公布的醫院財報顯示,賺最大的林口長庚年盈餘43.58億元、其中醫務貢獻僅4.57億元、非醫務貢獻卻高達39.01億元;同集團的高雄長庚第二賺錢,年盈餘32.72億元非醫務盈餘達29.12億元;中國附醫年盈餘21.43億元,其中4.14億元來自非醫務的貢獻。


  2016十大賺錢醫院醫務與非醫務盈餘狀況

過往醫界和衛生單位總認為,台灣社會的陪病文化和健保開創就醫便利性,才讓台灣民眾特別愛「逛醫院」。但以醫院經營手法來看,醫院或許更捨不得人潮散去。


「我也當過醫院停車場的合作社理事長,我知道呀,美食街、停車場,一個月就有400多萬收入,利益啊!」2、30年來持續推動全責照護而處處受阻的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副教授周照芳認為,台灣醫院目前把陪病責任丟給家屬、甚至把一對一照服員和看護外包,還是基於利益考量,有一部分就是不願意把有消費力的家屬、看護、陪病和探病的人擋在醫院門外。

曾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的周照芳更透露,台大醫院新址興建時,原本只有900多床,請來國外建築師設計,起初廢水量管路朝2,000多人的用量設計,「當時醫院就說,每床病人可能一天會有3、5個家屬來,1,000床要算5,000人,把國外建築師嚇壞了;最後,醫院連5,000人的量都擔心不夠用,以10,000人的廢水量來設計。」


「沒那麼多人陪病,就沒那麼多人用餐或停車,」衛福部前政務次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說,當醫院進進出出的人減少,只會剩一個小的餐廳,如同美國的醫院。而陪病的人一多,加上家屬自聘的看護,那麼多人在醫院來來去去,很容易會造成傳染,對病人不利。她認為,台灣醫院在管理上,「真的太鬆散了,真的有點落後,」讓醫院變成百貨公司和菜市場。


院內感染管控日日提心吊膽

人來人往,創造商機,但對於要負責把關醫院裡院內感染的單位,則每天都提心吊膽,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甚至以「很可怕」來形容。她提到,國外醫院並不是沒有美食街和停車場,像歐美國家地方大,就醫可近性比台灣差很多,一定是開車去就醫,但以她曾去參訪過的荷蘭為例,醫院設計的動線很清楚、每一區一區都盡量劃開,減少人與人接觸的機會,「我在門診區走一圈,前後只看到十幾個人,我還跑去餐廳區域看,人也是很少。」


外包的背後

健保惹但是,正如看護和照服員一樣,醫院清潔工、洗衣工也是「外包」。的禍?「我們也不想靠停車場和餐廳賺錢呀!」

無所不外包的醫療管理手段,是台灣醫院經營獲利的巧門,不必擔負管理成本,坐享抽佣收租的利益。

2010年衛生署(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醫院協會針對全國500家醫院進行醫療外包業務調查時,曾公布一項調查:

17%的醫院連核心醫療業務都外包經營,醫學中心業務外包比率15%,多是醫學美容、放射治療、核磁共振、正子造影;

區域醫院和地區教學醫院分別為26%、14%,則以洗腎、呼吸照護、檢驗居多。

即便衛生署2010年公告「醫療機構業務外包作業指引」,規範除偏遠地區人才羅致困難之醫院外,涉及診斷、治療、核心護理等「醫療核心」業務不得外包,醫院外包的現象並未因而縮減。為了減省人力成本並開創業外收入,醫院雖不敢明目張膽再把檢驗儀器和中心外包,但具有模糊解釋空間的外圍人力如院內護佐、看護、照服員,幾乎仍採外包形式;而中小型醫院把護理師、甚至急診醫師外包給派遣公司,也是醫界公開的祕密。


修法又卡關

控管「陪病經濟」,政府、立委、醫院卡在哪?

若以健保署公布的2016年醫院財報統計顯示,大型醫院整體純利仍可維持在10%以上。過去醫改會即多次揭露,不少財團法人醫院由萬年董事把持,卻以回捐母企業的私立學校、其他基金會等方式,達成醫院帳面上平衡、甚至虧損宗教法人醫院也常轉捐助教會、新蓋醫院等,目的亦然。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國際重要的醫療機構,譬如全美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根本沒有美食街,「因為醫院本質應該是不希望病人久留,不論門診或住院,可以離開就要儘早離開。台灣卻因美食街這些醫療業外收入佔比愈來愈大,成為尾大不掉的醫院經營手段,過去甚至有醫院一度要在院內增設電影院和SPA中心的離譜計畫,後經相關單位極力勸說才打消念頭。」


*******************************************************

https://www.twreporter.org/a/health-insurance-system-diagnostic-fee

健保給付中逐年下降的醫師費,會帶來什麼影響?

貶值的醫療專業──診察費被剝2層皮,問診愈仔細、做得愈心酸

近年醫師的職業工會如雨後春筍冒出,過往高度專業的「師」字級,面對身為「勞動階級」的意識改變,挺身爭取勞動保障。而在健保醫療給付中,技術專業的「診察費」(又稱醫師費)不僅偏低、還逐年下降,始終未獲重視,形同醫術專業價值持續「貶值」。《報導者》與台北市職業醫師工會合作進行的調查更發現,醫師實際領到的診察費,約只占每個門診病人健保給付5%到13%。醫療給付比例逐年往開藥、檢驗嚴重傾斜,也扭曲醫療生態。

各大醫院門診診察費行情曝光:看一位病人最低拿不到70元

各大醫院主治醫師每看一位門診病人,拿到的診察費用

診察費用(點/元)/每人次 有無底薪制

彰化基督教醫院      70                    V

北市聯醫                70多            V

馬偕醫院                      90                V

台大醫院                90                V

新光醫院              140                  V

國泰醫院               140                X

長庚醫院               147                V

輔大醫院                      160               X

註:不同醫院點值計算不同,約在0.8~1之間。各醫院給付給醫師的方式不相同,並非都以「診察費」為名目;實際收入也可能與科別、年資、底薪多寡而有差異。

資料來源:台北市職業醫師工會、私立醫院協會

資料整理:陳潔  Image        製圖:黃禹禛

******************************************************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2024-02-22 16:39:46 聯合報話題版 / 林琮恩、陳雨鑫、李樹人、沈能元 /台北報導

     責任編輯:吳依凡

健保各專科醫師點值統計顯示,內科、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為健保點數大戶,基本薪優於其他科別,其中不用值班的復健科自費項目眾多的皮膚科、眼科,成為年輕醫師選科的前三大志願。記者胡經周/攝影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


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

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


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


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


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

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

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

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

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

醫師哪科錢途好 健保點值兩樣情 製表/陳雨鑫

醫師哪科錢途好 健保點值兩樣情 製表/陳雨鑫


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

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


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

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


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

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


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

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

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


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

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


************************************************

醫生年薪上看千萬? 醫師細數「養成階段」揭密:難破450萬

2020-06-17 12:00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醫生是不少人眼中的夢幻職業,不僅社會地位高,薪水也高,謠傳年薪至少五六百萬甚至上千萬,但實際上醫生薪水究竟是多少呢?一位醫師在PTT發文為大家解密。他表示自己是畢業第四年醫師,秉持著資訊對稱及資訊透明的精神和網友分享醫生的收入和養成階段,也特別強調,他所分享的醫師養成過程及薪資都是以西醫的平均值而言,暫不討論極端值,不討論中醫,也不討論自己開業的情況。

原po先從醫師養成階段講起,「醫師的養成很長,以醫學系讀6年新制來說,25歲才畢業才開始有收入。」接著進入「住院醫師階段」,25至31歲這幾年是專科訓練前兩年是「不分科住院醫師」,俗稱PGY,要輪訓內、外、婦、兒、急診科做一般醫學訓練。第三年開始選科分科,也就會成為「xx科住院醫師」,俗稱R,熬過3至6年之後方可成為「主治醫師」。

住院醫師階段的薪水,原po表示「大多數人的月薪約落在8到13萬,年收入約落在110到170萬之間。」但原po強調,「大家最常說的醫師高工時,就是出現在25到31歲這幾年的住院醫師階段。整個月的工時差不多300至320小時,平均單周工時約72小時(有的科甚至破80小時)。」算下來住院醫師平均時薪約360元,「講白了,住院醫師的相對高薪是用高工時累積壓榨出來的,每周70-80小時的週工時」。


而在32歲拿到專科執照後,就能成為「主治醫師」,彈性就大了許多,月薪範圍也有差,「看科別看醫院看個人造化,不過大多數落在18至26萬四十歲後大概範圍在22至32萬之間。年收入的話請自己乘12算一下,醫師沒什麼年終」。原po還表示,「到頂時大部分醫師的年收也難超過450萬,所以各位耳聞誰誰誰年薪破600萬破千萬的,有是有但很少數,人家有本事,但這絕非常態」。

至於檯面下收入和廠商回扣等等,原po表示「這也是醫院主任級、大主管、院長的事情了,和絕大多數的醫師都沒什麼關係 另外,醫師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退休年齡,想做可以一直做。」


***************************************************

*****************************************


製表/元氣中心

製表/元氣中心


無視監院糾正再增1醫學中心…全台達23家 衛福部:研擬取消上限

2025-01-25 01:12 聯合報/ 記者賴昀岫、林琮恩/台北報導

高雄義大醫院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成為高屏地區第4家醫學中心。記者劉學聖/攝影

衛福部昨天公布中、南、東及高屏區醫院評鑑結果,高屏區的義大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全台醫學中心總計達廿三家,三月起,義大部分負擔將調高收費,門診四二○元、急診七五○元。衛福部去年未依規定增設台北區兩家醫學中心,遭監察院糾正昨再次破例增設;衛福部回應,義大醫院已經達醫學中心標準,未來擬取消醫學中心名額上限,最快一一六年適用評鑑新制。


衛福部趕在農曆年前公布醫院評鑑結果,總計核定十一家醫學中心、兩家準醫學中心。高屏區的高雄義大醫院,從準醫學中心升格為醫學中心,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以及大林慈濟醫院,從區域醫院調整為醫學中心;首度角逐醫學中心評鑑的嘉義基督教醫院,維持原區域醫院分級。


義大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以後,三月起,未經轉診者部分負擔從單次可收二四○元,調升至四二○元、急診從四百元,調升至七五○元,若加上義大醫院自訂的掛號費用,單次門診收費五七○元單次急診收費直接破千,達到一○五○元

依規定,高屏區醫學中心的名額僅有三家,已取得醫學中心資格者分別為高雄榮總、高醫附醫中和紀念醫院、高雄長庚,但此次並未有排名的異動,而是直接增加義大醫院為高屏區第四家,也是全台第廿三家醫學中心。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義大醫院已連續七年為準醫學中心,此次醫院評鑑結果為優等,已達醫學中心標準,義大醫院所處位置,可照顧大高雄山區、澎湖及屏東縣等醫療弱勢區域,升格有助提升醫療品質、平衡醫療資源落差。

衛福部去年公布北區、台北區醫院評鑑結果,依規定,台北區醫學中心家數應為八家,但衛福部打破規定,直接增加兩家醫學中心,分別是台北慈濟以及衛福部立雙和醫院。監察院去年以此糾正衛福部,但衛福部無視糾正,仍增設高屏區一家醫學中心。

和信醫院董事長黃達夫批評,國內醫學中心太多,分布也不均,造成醫療品質下降、醫療費用增加,更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簡直是「醫療亂象」。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監察院提出糾正後,已著手醫院評鑑制度的修正研擬取消醫學中心額度上限,去年起搜集各界意見,最快下個評鑑年,即一一六年正式上路;邱泰源強調,各級醫院評鑑須落實「有升、有降」的評鑑制度,以維護醫學中心及各級醫療應有的醫療品質。


*****************************************

醫院評鑑淪升格工具 醫界轟政府扭曲醫療體系

2025-01-25 01:19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


依現行規定,醫學中心設置比率以人口為標準每兩百萬人一家為限。和信醫院董事長黃達夫表示,醫學中心分布應考量急重難罕病人分布,而非以人口作標準,政府未妥規畫,醫院評鑑也失去保障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功能,淪為醫院升格醫學中心工具,在沒有實證基礎下,若醫學中心所在地區急重難罕需求低徒增健保支出、病人花費

黃達夫說,台灣醫療體系完全扭曲、不合理,醫學中心太多,分布也不均,造成醫療品質降,醫療費用增、更造成健保資源浪費,衍生醫療亂象,而造成此現象主因是健保未制定強制分級醫療制度,加上醫院層級愈高、給付愈多,全台醫院都以升格醫學中心為目標,衛福部卻鼓吹分級醫療,根本自相矛盾,「健保卅年後,台灣醫療體系愈來愈扭曲」。


「台灣醫院評鑑早已偏離其核心價值。」黃達夫表示,醫院評鑑目標是「保護病人安全、確保醫療品質」,不分層級醫院標準應一致,國內現行情況卻以醫院評鑑作為分級標準,加上官員沒有擔當,無法針對醫療品質、病人安全管理上相對不好的醫院解除醫學中心資格,導致家數不斷上升。

黃達夫說,台灣應建立獨立且專業的第三方評鑑機構,由公正專家評鑑,取代由醫事人員評鑑醫事人員現況,不受醫界與官方操弄,才能促進醫院追求進步,讓病人更安全、醫療品質更好;目前醫院評鑑只是為增加醫學中心,讓健保支出增加、民眾花更多錢就醫,「有弊無利,何必勞師動眾?」

***************************************************

冷眼集/評鑑只升不降 衛福部大紅包

2025-01-25 01:22 聯合報/ 本報記者 賴昀岫

衛福部長邱泰源(左)與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右)等人,昨公布中、南、東及高屏區醫院評鑑結果,強調積極推動醫院評鑑改革,未來各級醫院評鑑將有升有降。記者曾吉松/攝影

醫院評鑑制度執行逾卅年從未有過醫學中心降級紀錄,前年一度傳出評鑑排名異動,後續衛福部以「增額」方式,打破原有規則,讓榜單結果一片喜氣,且前年與去年的成績皆在農曆年前公布,儼然是衛福部年前發放「大紅包」給各家醫院。

衛福部長邱泰源昨公布新增高雄義大醫院成為全台第廿三家醫學中心後,喊出「醫院評鑑得有升有降」,如今看來此口號格外諷刺,本來就該有升有降的評鑑制度,根本只有「晉升」一途。

衛福部強調,醫院的醫療水準到位就該升格,不該受限於名額,但當初規則是衛福部自行訂定,後續疑因喬不平,又打破自己的規則,難以理解掌管過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最高主管機關,有何「信用」?即使監察院糾正,也依然故我昨面對記者的詢問,連解釋都不願多解釋,同套劇本連用兩次


將醫療院所升格成為醫學中心的代價是,增加民眾就醫時的部分負擔,健保給付也會隨之增加;據醫管專家指出,一家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每年醫務收入直接增加兩億元,健保總額捉襟見肘,今年起各區陸續採取「總額斷頭制」,在收入窘迫的情況下,升格為醫學中心,恐成為一門好生意。

國內醫學中心家數不斷增加,如同過往「廣設大學」般的浮濫,且廣設醫學中心也讓原於該院看診的老病人,荷包瞬間失血,明明都是到同一家醫院,給同一位醫師看診,開立的也是與過往相同的處方,看診價格卻立刻變貴。而座落在同樣位置的醫院,會因為成為醫學中心後,偏鄉的患者就比較方便就醫嗎?廣設醫學中心,最終恐怕僅有醫院受益,實際能改善的醫療品質恐怕有限。

**********************************************

維基百科

醫學中心是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包括其前身行政院衛生署)於1988年起全面實施醫院評鑑後,對國內各醫療機構(根據醫療法第18條,醫療機構應置負責醫師)的最高評級,高於「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1][2]。

除具有研究、教學訓練、精密診斷、高度醫療等多種功能外,並負有輔導、協助區域內其他醫療機構的責任。成為醫學中心,須通過數量管制評鑑;而因數量未能獲評醫學中心、但已具備評鑑資格的醫院,則可列為「準醫學中心」,惟等第仍屬區域醫院[1][3]。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