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飼料、零食也有鹿肉等
普利昂蛋白prion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jQllAKnPxKXKqOKqivrpA?feature=embeds_subscribe_title
******************************************
防「狂鹿症」 食品用鹿茸鹿鞭明年起納管
中華民國108年9月26日
2019-09-26 23:52聯合報 記者楊雅棠/台北報導
衛福部擴大實施系統性查核產品品項,
納入其他鹿來源產品。 記者楊雅棠/攝影
為防範「狂鹿症」疫情,
繼衛福部中醫藥司
禁止輸入疫區鹿茸、鹿鞭、鹿角膠後,
食藥署亦進一步加強鹿產品的把關。
昨天食藥署公布,除原先納管的鹿肉外,
作為食品用途的鹿茸、鹿鞭亦將納入系統性查核產品品項,
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
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狂鹿症的疫區
包括韓國、加拿大、美國、芬蘭、挪威及瑞典,
並停止輸入該地區之活鹿、鹿精液及鹿胚;
衛福部中醫藥司也禁止自這些國家進口鹿藥材。
衛福部食藥署則進一步將鹿來源產品納入系統性查核品項,
形同對所有國家輸入鹿肉、鹿角、鹿胚等相關產品設上閘門。
「狂鹿症」原名「慢性消耗性疾病」,
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普利昂蛋白引發的鹿隻腦部病變,使鹿隻出現腦損傷、急遽消瘦,且就算動物遭感染死亡,
傳染性蛋白質也難以消滅。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一旦納入系統性查核的品項,產品輸入的把關將從邊境查核推到輸入國。欲將產品輸出到我國的國家須提出申請,一旦通過書面審查,食藥署將派員至當地進行實地查核,經查驗合格後才准予輸入。
食藥署統計去年鹿肉產品分別來自澳洲和紐西蘭,
總重約四十五公噸;
以食品輸入之鹿角
來自波蘭、中國大陸、西班牙、俄羅斯及烏克蘭,
總重約一九三公噸。
******************************************
喪屍鹿侵襲北美24州!
強力病毒「經過被撒尿土壤」都會感染
中華民國108年2月22日
ETtoday寵物雲 | ETtoday新聞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韓國熱賣電影《屍速列車》中,一頭鹿被神秘病毒感染,病變後連被車撞都能死而復生,其後病毒蔓延至人類,讓車上的人都變成喪屍,劇情相當恐怖。
北美地區日前居然真的驚見「喪屍鹿」(Zombie deer),因患上「慢性消耗型疾病」, 變得四肢不協調、具攻擊性和變瘦,
而受感染的鹿隻大腦和神經系統會被慢慢侵蝕,直至死亡。
美國自阿肯色州出現個案後,共24個州中招,
專家更警告人類食用受感染的鹿肉後或會被傳染。
據《今日美國》報導,受感染的鹿隻行為怪異、變得極具攻擊性,消瘦卻又食欲大增,令人聯想到電影中的喪屍。
科學家指目前雖沒有人類感染個案,不過「慢性消耗型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CWD)的傳染性極高,
且潛伏期長,難保有一天人類會感染,
美國當局更呼籲獵人別胡亂獵殺鹿食用。
專家認為CWD可以透過唾液、尿液及糞便傳播,懷孕的母鹿更可能把病毒傳染給胎兒。患上CWD的動物會改變姿態和行為,
出現磨牙、震顫和肌肉失控。
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甚至發現,
如果患上CWD的鹿在某一區域撒尿,
該區域的土壤就會受到污染,甚至連經過的健康鹿隻都會染病。
科學家在伊利諾斯州北部的5個郡進行調查,
發現CWD有在鹿群之間流傳;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也直指,在該病爆發的區域內,有約25%野鹿群受感染,在高度感染區感染率更達79%。
CWD與瘋牛症一樣由稱為朊病毒(Prion)的傳染性因子引起,
朊病毒是大腦和神經組織之間流動的蛋白質,
原本蛋白質需要非常準確的折疊才可正常運作,
但當朊病毒錯誤折疊時就會令大腦出現異常,導致神經緩慢退化, 腦袋被啃光、脊髓和其他組織直至死亡。
死亡前的鹿隻眼神會變得空洞、肋骨突出,
雖然目前專家還無法確認此疾病是否會傳染給人類,
但研究指出,如果食用感染的鹿肉,
很可能也會成為人類被感染的變種病毒。
************************************************
美加傳出「狂鹿症」疫情
誤食恐遭感染列印
中華民國108年2月9日
2019-02-09 16:20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近日美加地區傳出「狂鹿症」的疫情,會讓鹿科動物不斷行走,喪失平衡,如同殭屍。除了鹿科動物,人類也有可能感染。
美國疾管局(CDC)提醒,目前沒有疫苗和治療藥物,
應盡量避免接觸鹿科動物體液,和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
綜合外媒報導,「狂鹿症」原名為「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症狀有包含消瘦、持續行走及失去平衡,
鹿科動物如麋鹿、馴鹿、梅花鹿等,都有機會遭受感染。
「狂鹿症」不是藉由細菌或病毒感染,
而是類似狂牛症,病源來自於體液中的普里昂蛋白(prions)。
普里昂蛋白可以在長時間停留在環境中,
就算動物遭感染死亡,病毒也難以消滅。
曾有研究發現,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像是猴子,
若誤食已感染的動物肉,或是接觸到體液、腦液等,
都有可能被傳染。
明尼蘇達州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奧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認為,人類未來很有可能出現「狂鹿症」感染潮。
美國疾管局表示,截至上月,加拿大部分地區和美國的24個州已傳出感染案例,挪威、芬蘭和韓國也有病例發生。目前尚未有疫苗和治療藥物問世,為預防疫情,美國疾管局呼籲,避免觸碰鹿科動物體液,與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
***********************************************
***維基百科
普利昂(英語:prion,發音為/ˈpriː.ɒn/;
又譯為朊毒體、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感染性蛋白質
、普恩蛋白等)是一種具感染性的致病因子,
能引發人類及哺乳動物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
普利昂疾病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和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同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
擁有類似的致病機制。
普里昂蛋白在過去有時也被稱為朊病毒。但現在已知它不是病毒,而是僅由蛋白質構成的致病因子。
雖然不含核酸,但可自我複製且具有感染性
史坦利·布魯希納於1982年提出了prion一詞,以代表其自我複製能力,並能夠傳遞本身錯誤結構給其它普利昂蛋白[3]。英語中的prion是由protein and infection拼接而成的混成詞,全稱是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4],為「蛋白質感染顆粒」之意。
「朊毒體」之譯名由中國蛋白質生化專家曹天欽院士提出,
中文的「朊」(ㄖㄨㄢˇ/ruǎn)為蛋白質的別稱[5]。
中國全國科技名詞委2006年出版的《遺傳學名詞》第二版則將prion的譯名定為「普里昂」或「朊粒」[5],
2009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第二版則又定名為「朊毒體」[6]。因「朊毒體」之名易產生該病原為病毒之誤解,
又有學者提出「朊毒」「普里昂蛋白」等譯名[7][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