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便利超商、
手搖飲料店與連鎖咖啡館等各式販售飲品店家多如過江之鯽,
這樣的街頭景象,顯示臺灣消費者對各種飲料的高度喜好,
但飲料甘甜美味的背後,多少人曾留意其中的「甜蜜危機」?
提供能量 醣類分3種
嘗起來具甜味的「糖」和廣泛存於動植物體中的「醣類」,
可謂系出同源,但其結構、特性卻殊異。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
提供生物多數能量來源的「醣類」,
主要由碳、氫與氧3種元素組成,又被稱為「碳水化合物」,
依照結構的複雜程度,大致可分為單醣、雙醣與多醣3種類型。
醣類分子最基本的單位是「單醣」,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表示,
每個單醣是由6個碳原子、12 個氫原子與6個氧原子結合而成,
諸如提供體內熱量來源的葡萄糖、牛奶與母乳中常見的半乳糖,
以及飲料中常添加的果糖等,都屬於單醣。
美國人為何胖子多?普林斯頓的研究團隊發現,
美國食物中大量使用高果糖,很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
圖/取自普林斯大學網站
過去幾年食品業者強打、推銷的「果糖」,
其實並不像廣告中所宣稱那般美好。
果糖是一種甜度較蔗糖及葡萄糖高,但吸收較葡萄糖差的單醣,
近幾年被大量運用在飲料與食品中的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
進入人體消化道後,
會在於肝臟轉換成葡萄糖代謝的中間產物,並在體內形成脂肪,
若食用過量還可能面臨如血糖過高、代謝症候群等健康威脅。
陳炳輝提到,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的高果糖玉米糖漿,
因來源、製作成本比從甘蔗中萃取的蔗糖便宜許多,
因此市售的飲料、糖果、餅乾等各式食物,
幾乎都是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食品近些年引起愈來愈多健康爭議的原因。
至於雙醣,顧名思義,是由兩個單醣結合而成,
蔗糖、麥芽糖與乳糖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雙醣。
陳炳輝指出,當人體吃進含有雙醣成分的食物,
雙醣在體內必須被分解成單醣之後,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利用。
雙醣須分解 才能吸收
陳炳輝舉例,雙醣中
例如甜度比蔗糖低、普遍存在於穀物、麥芽等食物中的麥芽糖,
就必須分解成 2 分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成為身體能量來源;
而牛奶中的乳糖,喝下肚後也得經消化分解,
變半乳糖與葡萄糖之後,才能進一步被身體運用,形成營養與能量來源。
有別於結構相對簡單的單醣類與雙醣類,
由11個分子以上的單醣所組成的醣類,稱為「多醣類」。
孫璐西提到,米飯、麵包等澱粉類食物就是最常見的多醣類。
陳炳輝也指出,無法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
但可幫助排便的纖維素,也是多醣類,
常見於植物中,
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亦含有纖維素,其甜度較單醣類低。
**********************
加工食品解析/用料實在? 加工品幾可亂真
(民眾常以素漢堡、素火腿等
過度調味的黃豆製品來代替原來的肉類主菜,
反而容易攝取過多的鹽及調味料、甘味劑等食品添加物。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徐兆玄攝影
食品科技的發達,卻讓加工食品的真貌愈來愈難辨;
有時一塊看似簡單的餅乾或一瓶可樂,
成分表上卻有十餘種添加物,你真的認識你吃的東西嗎?
均勻濃稠 起雲劑增賣相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指出,
「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
常用於運動飲料、濃縮果汁、茶飲或果醬等食品中。
製作起雲劑,必須使用棕櫚油、阿拉伯膠與乳化劑,
再添加所需香料製成,
飲料看起來就會有均勻又黏稠的視覺效果,
不但能增加商品賣相,還能給消費者「用料實在」的感覺。
陳炳輝提到,合格的起雲劑,必須全部以食品級材料調配,
人體攝取並不會有太大的健康疑慮;
但之前有不肖廠商為了節省成本,
以無法被人體吸收的工業用原料「塑化劑」,
取代成本較昂貴的棕櫚油,就有可能對人體帶來毒害。
(市售零食中常見的「草莓」、「焦糖」、「起司」等口味,
多數是用人工甘味調出來的,
因若使用農產原料成本就太貴了。)
記者楊光昇/攝影
阿斯巴甜 熱量低甜度高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
「阿斯巴甜」是一種熱量極低的人工甜味劑,
因其甜度是一般砂糖的180倍,
所以只要一點點用量,就能達到甜味效果。
不少飲料、食品製造商看中阿斯巴甜的超強甜效,
將之添加在食品中取代糖,
很多怕胖的人,也喜好拿它當作糖的替代品。
趙強指出,
阿斯巴甜主要是由「天門冬胺酸」與「苯丙胺酸」
等2種胺基酸組合而成,
這類添加「代糖」食品,常讓消費者以為沒有熱量,
反而吃更多,肥胖問題依舊。
趙強提醒,
苯酮尿症(PKU)患者
無法把阿斯巴甜的苯丙胺酸代謝成「酪胺酸」,
導致苯丙胺酸在患者體內大量累積,產生毒性物質;
這類患者最好別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一般民眾也不宜多吃。
*****************************
加工食品解析/人工焦糖色素 看起來更好喝
喝起來甘甜順暢的飲料,
除了高糖成分可能帶來肥胖,
飲料中的添加物,對健康的威脅也得當心!
美國消費者團體日前發布研究報告指出,
為了讓可樂看來有焦糖色的添加物4-甲基咪唑
(4-methylimidazole, 簡稱4-MI)是致癌物質。
國內食品專家表示,4-MI是否會傷身,證據尚未明確;
但飲食還是「天然」最好,人工添加物能免就免。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指出,
要製成傳統的焦糖,得先把糖加熱,煮成猶如燒焦的深褐色,
加進食物或飲料中可使食品色澤更美、賣相更佳;
但因為天然焦糖製作成本昂貴且費時,
人工焦糖色素4-MI就因運而生。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
人工焦糖色素4-MI的製作,
主要是由亞硫酸銨與碳酸混合而成。
可樂等飲料為何要添加4-MI?
「讓清淡平凡的飲料著色,就會看起來很好喝」,陳炳輝解釋。
不過楊振昌提到,
根據「國際癌症總署」(IARC)的物質分類,
4-MI 在動物實驗中,
有充分證據支持可能會引發實驗動物產生癌症,
但對人體致癌的證據還不足。
深色調味品 可能經著色
楊振昌表示,
歐盟已對4-MI訂出人體每天最大容忍量,是每公斤體重100毫克,
若以一般成人體重60公斤計算,
每天必須攝取6000毫克(6公克),才可能產生病變。
根據美國的研究,一罐330CC的可樂喝下肚,
大概會吸收到100微克的4-MI,
若同樣以60公斤的成人計算,
等於一天要喝下6萬罐可樂,才可能面臨致癌風險。
陳炳輝提到,
包括醬油、黑醋與啤酒等深色的調味品與飲料,
也有可能使用人工焦糖色素幫助溶液著色,
這類人工添加物雖然目前找不到證據顯示有害人體健康,
但仍具有潛在的危害健康風險,
建議民眾還是多吃食物的「天然原味」,以免莫名賠掉健康。
************************
果糖 fructose
葡萄糖 glucose
新陳代謝 metabolism
人工的 artifical
添加物 additive
延伸閱讀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安部司/世潮出版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Michael Pollan/大家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