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樟芝

73099樟芝高甘膠囊: (120 $3500 )兩月量

*保健 - 每天早晚飯後各1      **調理 - 每天早晚飯後各2顆  共4顆

   固肝  顧肝  肝苦無人知,等知道時,就代誌大條啦

春天養肝,安穩情緒,要預防痼疾復發,也是治療痼疾的好時機。
春天也是孩子轉骨季節,現存最早中醫理論「黃帝內經」建議春可晚睡(晚上11到12時)、但要早起(早晨5時到7時),
建議大家可比平常早起20分鐘,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有助生長、保養。

 @造成肝臟過勞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 宿醉時間延長肝臟解毒能力變弱, 肝臟機能嚴重受損                        
  • 容易疲勞、四肢無力、昏睡→肝臟機能嚴重受損
  • 常感到火氣大口乾、口苦、痔瘡、口臭肝臟過度操勞缺水
  • 最近冒出許多的黑斑、肝斑、雀斑、青春痘→肝臟排毒能力變弱
  • 皮膚較暗黃、眼白呈黃色 →肝臟機能嚴重受損   

    熬夜隔天必吃(抗疲勞)
    喝酒應酬前(解酒解宿醉)
    非吃不可族~B肝、C肝、脂肪肝

@@每2   樟芝菌絲體發酵540毫克(樟芝多醣體 8%以上)
        +山五味 -濃縮萃取物150毫克 +維生素B1-0.9毫克
        +維生素B2-1.12毫克+維生素B3-13.5毫克+維生素B6-1.56毫克
1. 樟芝  →調節肝臟細胞的新陳代謝    →提升免疫功能保肝
2. 山五味(五味子) →提高肝臟解毒能力  →促進肝細胞再生
3. 維生素B →協助肝臟的脂肪代謝 →增進肝功能

@@以前認為痛風的人不能吃香菇等普林類高的食物..因為樟芝及靈芝也是屬於香菇類(即蕈類)..所以舊的訊息認為不能吃
@@請大家參考剪報資訊..現在已經發先植物類的香菇及豆類對痛風沒影響

@@相互協調、平衡,所以,若出現脹氣、胃酸過多等脾胃症狀,下一步殃及的可能就是肝了,
因此也可視脾胃症狀肝出問題最初警訊
************************************

脂肪肝的三大症狀自我檢測~必中~
腰圍廣(男生超過80cm*35吋,女生超過 90cm*31吋)、
粉刺多(皮膚易生粉刺、脂肪排泄物多)、疲勞快(肝臟代謝差)
***************************************************

【2010/03/31 台灣新生報】腳丫臭 也是身體機能虛警訊
足部汗多、細菌滋生,容易產生腳臭問題,十分讓人困擾。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易引起腳上的細菌大量繁殖,
在黴菌、細菌的發酵之下,產生特殊的腳臭臭味。
中醫認為,腳臭也是身體機能較為虛弱的警訊,與肝、腎的虛損也有關聯。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腳臭是由於腳底所分泌的汗水積留在鞋子內,當潮濕、悶熱的環境下,
便會引起腳上的細菌大量繁殖,因此在黴菌、細菌的發酵之下,產生獨特的臭味。
日常影響因素包括足部出汗過多,也可能由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造成。或者是腳趾間足癬等皮膚病。
或者是沒有注意腳部的清潔、衛生,造成足部細菌的滋生,而導致惡臭。
此外,過厚的老舊角質,也會造成細菌增生,惡化腳臭;加上穿不透氣的鞋,臭味更重。
此外,中醫認為腳臭也是身體機能較為虛弱的警訊,如肝、腎的虛損,會使得身體機能降低
若還有氣虛的現象,會引起汗腺分泌增加,因此大多數的人會呈現肝腎陰虛及氣虛的體質
解決腳臭問題可配合內服藥方調理。陳玫妃醫師表示,當受到濕、熱、邪的侵襲,導致足部經脈不順暢,
因而引起的腳臭,中醫也可由體內去調理、改善。可針對腎陰虛;肝經濕熱;氣虛類型的問題,用藥由內調理起。
陳玫妃表示,腳臭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腎陰虛型」者,患者可見伴隨手心、腳心容易發熱、口乾現象,
此時可用滋陰的藥方,如六味地黃丸,組成包括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
此方也是治療人體陰虛體質的常用藥方。
「肝經濕熱」者大多是由於足部的皮膚病所造成的腳臭,因為濕、熱邪的侵襲,而引發細菌、黴菌的滋長。
此時可用清肝經溼熱的藥方,如龍膽瀉肝湯,含龍膽草、車前子、黃芩、澤瀉、木通、生地、當歸、梔子、甘草、柴胡。
「氣虛型」所導致的自汗使腳部容易出汗,而引發腳臭,則可用補氣的藥方
如四君子湯,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醫師指出,各類體質者還可配合加上活血、涼血的藥方,幫助疏通足部的經脈。
******************************************************************
藏血,負責疏通宣泄功能;腎藏精,負責封閉收藏功能。
肝腎二臟同屬下焦,有"肝腎同源"之說。其生理與病理方面均密切相關
三焦是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西醫解剖系統並沒有類似功能或器官。
有些人更提出三焦有名而無形的說法,三焦實際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統稱。
雖然已有人提出幾種學說如三焦為胰腺學說及三焦為整體代謝學說,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
從中醫的角度看,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
中焦位於橫膈膜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
下焦位於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
﹝有關三焦位置的傳統描述,只是三焦的功能分類,並不代表臟腑的解剖位置。﹞
《黃帝內經》對三焦的功能有這樣的總結:「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霧」指上焦的宣發功能﹝包括肺及心﹞。
在這功能中,氣、血及津液會被宣發、布散全身,如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
「漚」指中焦的消化功能﹝包括脾及胃﹞,當脾胃運化及腐熟水穀食物時,水穀會被分解消化,
如化為泡沫的過程,故稱「中焦如漚」;
「瀆」指下焦排泄濁物的功能,下焦﹝包括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會分開清的部分與濁的部分,
並將濁的部分排出體外,這些廢物就如沼澤一樣,故稱「下焦如瀆」
為先天之本,人體生命之根;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中醫將之間,看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他們相互滋助,相互促進。
脾臟負責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臟能將飲食之物(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
並將之轉輸全身各臟腑。換言之,就是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
同時,脾臟亦能化生氣、血、津液以達全身。因此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
脾臟運化功能,必須依賴腎陽的溫煦、蒸化來維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