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快走或慢跑 哪個對我比較好? 選對慢跑鞋 肉腳變跑咖







跑步機練習 可否取代平地跑步?
中華民國103年12月15日
2014-12-15 16:37:50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文/摘自時報出版《先別急著跑.奧運教練教你正確跑步】


摘文1/關於跑步的迷思

一開始就設定跑幾公里的目標?

許多初學跑者往往一開始就會設定一個目標,
如「今天跑五公里,明天跑六公里……」
卻忽略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負荷

建議剛開始跑步的人,要用時間代替距離做為跑步的測量單位,
一次約跑8~10分鐘,重複3~4次,累積總時間約在30~40分鐘即可。
一旦以時間做為規範,就比較容易穩定下來,
不會愈跑愈快,也不會因為疲憊或太喘而無法持續
當你覺得8~10分鐘跑起來相當輕鬆,
就可以用2~5分鐘為單位慢慢延長單次跑步時間,
慢慢適應,直至可一次連續跑30~40分鐘,
這對初學者而言是較好的訓練方法。
更重要的是依訓練目標控制心率(脈搏次/分),
並完成上述運動時間。

●用跑步機與平地跑步的效果一樣?

跑步機最主要的優點是便利性,不必受限於場地或天候。
儘管在跑步機上跑步也能達到平地跑步的效果,
功能性上甚至更好,可以設定速度與時間,
但是跑步機係藉由履帶傳動減少雙腳需要推蹬前進的力量,
所以有「跑起來很輕鬆」的感覺。

因為在跑步機上跑比較省力,
同樣的時間或距離,
跑步機上跑對促進心肺功能的效果比實際在平地上跑要
因此需要拉長跑步時間或是調快速度
此外,在跑步機上跑步,無法訓練腳踝的肌群適應不同路面
因此,習慣以跑步機做訓練的人,在比賽前還是需要到實地練習。

************************************************
跑前拉筋白拉了?伸展時機是關鍵
中華民國103年7月13日

華人健康網
作者:郭佳容

中華民國103年7月13日

跑步前拉筋白拉了嗎?
過去,跑前伸展常被認為可以減少
          受傷機會、預防痠痛,增加運動表現,
從小上體育課,體育老師也這樣教導,
不過幾十年來,這些論點卻爭議不斷。

伸展無法預防痠痛與運動傷害
伸展的時機有影響
伸展是熱身一部份
先動態伸展, 運動完再靜態伸展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377&fullpage=true
****************************
快走或慢跑 哪個對我比較好?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中華民國101年4月8日

跑 雙腳會騰空/走 單腳踏實地


慈濟大學體育教學中心主任黃森芳說,
慢跑與快走是「單腳與雙腳的差別」。
無論快跑、慢跑,跑步時一定有兩腳同時離地的期間,
也就是同時騰空的飛躍期;

快走是一般走路加快速度,永遠都有一隻腳「踏實地」。

當腳「回到」地面,慢跑的地表反作用力較快走大,
關節的壓力也較大
依據騰空的速度、時間,
           慢跑的「衝擊」,可能達平時走路的2至6倍

慢跑較持久 快走較消耗熱量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林貴福說,
快走、慢跑最高時速同樣是8公里,
不過一般人平時快走約時速6公里,
即走路速度加快到上氣不接下氣。
當時速相同時,其實慢跑的負荷比較低,
也就是同樣的體力
慢跑的時間可以比較長,
快走消耗熱量比較高

專家一致認為,快走、慢跑都很好,
只是因應不同身體狀況、不同目標,可選擇不同方式運動。









































正確的慢跑姿勢

1.上身腰背挺直,不前傾、後仰,頸部與肩部保持放鬆。

2.擺臂自然,雙手曲肘大約90度,手掌半握拳,前後擺動。

3.跑步下半身步伐,先由腳跟進入,腳底全面著地後,
曲膝、蹬伸將足膝向後方伸直,
身體重心由腳底移至腳尖蹬出,再移至另一腳。

4.交換步時,會稍微騰空,下半身應保持放鬆,
腰、膝、踝自然不要太用力,避免著地動作僵硬,造成反作用力太大受傷。


林貴福說,簡單可區分為三類。

第一類/關節狀況不佳,選擇快走

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骨關節曾受傷害、平衡不佳,
或是體重過重,又希望能燃燒脂肪、減重者,可以選擇快走。

第二類/骨關節健康,想強化心肺功能,選擇慢跑

尤其是35歲以後,肌肉流失速度快,慢跑是很好的「保肌」運動。

第三類/想減重、想增強體力,慢跑與快走並重

關節無特殊問題或已初步退化,
又希望減重、也希望增強體力者,不妨慢跑、快走交替進行。

心臟病 輕快健走就好

不過林貴福提醒,心臟病等慢性病族群,
由於循環功能不佳、心臟負荷程度有限,
建議最好選擇一般的健走,也就是比平時走路速度快些,
但不要達到快走的速度。
雖然爬樓梯對心肺負荷較重,但可改善心血管症狀,
建議心臟病患者,還是可以嘗試爬樓梯當日常運動,
但一定得循序漸進,最好諮詢專家或主治醫師。

天天跑 每周300分鐘最好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周有氧運動最好累積300分鐘,
也就是每天慢跑或快走達30分鐘「剛剛好」。
專家建議,分散運動時間,也同樣有效果,
可視個人體能、時間慢慢累積運動能量,
但每次運動時間最好要10分鐘以上。

**********************
快走姿勢 你走對了嗎?         

【聯合報/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者許績勝口述、記者楊育欣整理】





































走路幾乎是我們每個人出生學的第一種運動,從爬到走,
跌跌撞撞,走穩後,加快步伐,進階成跑步。但姿勢正確了嗎?


正確的快走姿勢

1.應該挺直上半身,身體任何部位不需太用力,
走路時膝伸直,以輕鬆的心情,挺腰收腹,
           如果腰彎曲,容易造成駝背。

2.走路時從腳跟落地,再把重心移到腳掌至腳尖,
                                                   與另一隻腳交互運動。

3.走路踏出步伐時,自然揮動手臂,不用刻意,
藉由揮動手臂平衡身體,角度擺動大,只是增加運動強度。


放鬆心情的快走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有時無法拾起球具上球場,
只能用天生的裝備——雙腳去運動。

國內愈來愈流行快走和跑步,但兩者其實不一樣。

一般人所做的快走又與運動比賽的競走不同,
沒有像競走的強制規則,這裡指的是隨心情自然放鬆的快走。

走路不能兩腳離地,兩腳交互著地,
但快走又比正常散步與健走稍微快一點,步伐大一點;
跑步則同時兩腳離地,兩腳交替速度比較快。

兩種運動都應視個人身體狀況調整,
活動前都要確實熱身,結束後也要緩和運動。
只要規律且持久,一周至少三天練習,維持30分鐘以上,才會有效果。


*****************************

膝蓋不好 就不能跑步了?         

開跑前 兩大準備事項

無論是快走、慢跑,隨時隨地都可開始,
只要注意設備、地點及暖身夠不夠。

1.球鞋及格嗎?

林貴福說,除了穿吸濕排汗、可伸展的衣褲,鞋子很重要。
慢跑鞋當然是第一首選,
鞋底大於腳掌面積,足夠的包覆力,可預防踝關節內外翻轉。
但是慢跑鞋底紋路大,摩擦係數較小
比較適合柏油路、泥土地等較粗糙地面,
最好不要穿慢跑鞋跑光滑的地面
相對而言,業者推出為走路而設計的走路鞋
可平時備用,以便隨時、隨地快走。

2.暖身夠了沒?

林貴福提醒,無論是快走或慢跑,熱身準備運動不可少,
最好先走一段路,再開始加快速度。
黃森芳說,平時應時常轉一轉膝蓋、踝關節,
在快走或慢跑前,一定要活動關節至少2至3分鐘,關節囊釋放潤滑液,
不致於磨損軟骨,也能讓軟骨獲得足夠養分,幫助組織再生、強健。

不是不能跑/膝蓋不好 加強肌力再上路

黃森芳說,即便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膝蓋不好的人,
也不需要放棄快走或慢跑,而是更積極的解決膝蓋問題,
也就是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

當膝蓋以上的股四頭肌,內、外側肌有足夠的力量,
「繃得緊緊的」,
就有很好的緩衝、避震效果,減少關節壓力,
甚至能預防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蹲馬步
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並不難,除了到健身房使用專業器材阻力訓練,
在家也可時時訓練。
例如蹲馬步,或坐在椅上屈伸膝蓋,將腿部抬上、放下。
黃森芳說,一開始訓練會感到吃力,
以蹲馬步為例,可以先蹲約30秒,起身再做,
若5回合太累,就從3回合做起,休息一天、隔天再做。

用護膝
黃森芳提醒,使用護膝穩固關節,得注意鬆緊度要「恰恰好」,
別讓護膝過度壓迫,反而阻礙血流順暢。

********************
 選對慢跑鞋  肉腳變跑咖

【聯合報/記者林哲良/報導】

選擇跑鞋123

一般民眾跑步,多以單腳腳跟先著地,
然後直至該腳離地前才屬於一個完整步伐,
在此過程中,
跑鞋內的足部會先產生內翻轉動作以達自然吸震與平衡人體功能。
但因每個人的足弓內凹幅度不同,故情形不盡相同,
因此,在選購跑鞋時,建議依照三個步驟來選購,
否則若穿錯跑鞋,長期運動下來,
恐對膝蓋、肌腱、關節與韌帶造成負荷。

步驟1/了解足部內翻轉動作

一般內旋的人,在腳掌著地後能完整的翻轉,
多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以達到壓力平均分布;
但有外旋過度(扁平足)者,在跑步著地時,
可能全部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
此時會感覺到跟骨內側施力過多,常會有腳踝不穩定,
或是於行走或運動時易有扭傷狀況;
另外,內旋不足(高弓足)者,
接觸地面面積減少,
腳掌受力多集中在雙腳掌的前後端外側與外側小指頭區域,
造成膝蓋及腳踝承受的壓力增加。

步驟2/確定跑步類型、目標

依照跑步運動類型可分為
「休閒型跑者」、「競賽型跑者」與「裸足型跑者」三類跑者,
各類跑者對應的慢跑鞋主要功能也各異。

休閒型跑者:以短距離3至5公里以下為跑步距離。
競賽型跑者:為5公里以上,強調足部肌肉訓練發展完全,
                        強調速度與輕量,達到提升成績。
裸足型跑者:習慣以使用前腳掌慢跑,
                              並經過訓練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

步驟3/選定對應跑鞋

內旋跑者:因著地力量平均,
               因此建議選擇兼具避震及穩定的全方位功能跑鞋。


外旋過度(扁平足)跑者:
          建議選購穩定型跑鞋,
       透過內側較硬的中底材質,將過度內旋足部運動修正及支撐。

內旋不足(高弓足)跑者:
         以避震型跑鞋為主,減緩對足部的緩衝,
      減少跑步帶來的衝擊力,藉此調整內旋不足的著地狀態。
    另外,後跟材質也多以耐磨外底塑料,提升耐用度,
    足弓處也多加上鞋橋穩定裝置增加穩定度,
                                          適合高弓足、內旋不足跑者。























現今市面上慢跑鞋款式以輕量裸足、避震與穩定型為最大宗,
但三系列跑鞋卻有著不同原理與訴求。


輕量裸足型跑鞋

輕量型跑鞋在去年興起的「裸足」風中,再度成為慢跑鞋中新寵,
此系列主要訴求便是模擬赤足訓練,
相較於傳統鞋款平坦、固定的鞋楦,
                   輕量型跑鞋鞋楦形狀更接近赤足輪廓。
為求輕量,鞋面也多採用特殊材質PU鞋面設計,
讓鞋面如皮膚般輕薄包覆腳掌,以提升靈活度。

不過要如裸足般,最重要的仍是在鞋底設計,
此系列款式鞋底多以輕量大底切割設計,
                             讓鞋底可自由活動,甚至是扭轉,
一方面提高靈活度,也同時增加足部自然的抓地力與張力;
而切割設計也可讓壓力平均分布。
鞋面則採多層次的支撐結構與網面設計,擴大支撐範圍與強度;
中底部分挖空與後跟的加厚,
                   讓輕量裸足鞋款在避震機能上仍舊能兼顧,
此系列跑鞋較適合以前腳掌跑法為重,
                                          或是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
























左為輕量裸足型跑鞋,右為穩定型跑鞋。(圖/各廠商提供)
穩定型跑鞋

為增加足部的穩定性,
             在跑鞋內側會採較堅硬的硬質橡膠中底材質。
不過,現在也有品牌採一片式中底設計增加穩定度,
                不同於前述兩款鞋,
此系列較著重生物力學科技,一方面提供內側足夠支撐度,
也讓跑步時可以透過外部能量釋放,來達到自然步伐的推進,
鞋面包覆設計能固定腳掌,將合腳性、支撐性與保護性提升,
                                適合扁平足跑者。

特殊跑鞋
數年前曾造成熱門的五趾鞋,以五趾為設計主軸,
主要機能與裸足跑鞋相似,以模擬赤足為概念,
讓運動時落地反作用力集中於腳掌中心,
而非腳後跟及腳後外側,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
10個步行撇步 燃燒更多卡路里         

【聯合報/記者陳世欽/輯譯】


以下是輕鬆步行,並幫助你更快燃燒卡路里的10個小撇步。

1.運用雙臂
         多倫多步行教練史考特指出,上下用力甩動彎曲的雙臂,
                  能使你走得更快,同時燃燒更多卡路里。

2.縮小步伐
            史考特表示,提高行進與卡路里消耗速度的上上策是,
              採用比較短且比較快速的步伐。
                先設定走100步,計算出步行時間;
            接著再走100步,試著將步行時間縮短5秒鐘。如此重覆12次。

3.以一些竿子輔助
《步行完全指引》的作者范敦指出,
使用竿子能夠運動你的上半身與軀幹,
平均可消耗額外的20%卡路里。
把竿子豎立在你背後45度角的位置,
然後用力對地推,使身體向前進。

4.設定你看得到的目標。《健身步行》的作者艾克尼恩說,
     鎖定一些標的(停車標誌、公園長椅等),
          加速前進,直到抵達為止。
           放慢速度走同樣的距離。

5.摩擦人行道。從腳跟到腳趾都要動到
艾克尼恩表示,走路時,將腳趾底部的肉球推開,
彷彿擦掉黏在腳底的口香糖,
這會牽動到你的小腿、腿筋與臀部肌肉。
使用的肌肉愈多,燃燒的卡路里也愈多。

6.選購鞋子。范敦表示,
使上述推開動作產生最大力量的方法是,
使用一雙前端底墊最少、彈性最大的鞋子。

7.站直。如果身體成一直線
你的背部與臀部肌肉會產生更大的力量,
進而使你走得更快並燃燒更多卡路里。
站直並拉直脊椎,
使雙耳、雙肩與臀部成一直線。

8.繞過陡坡。不要以為最陡峭的坡最利於燃燒卡路里。
范敦說:「最好在緩坡維持你的速度,
而不要在陡坡大量減速。」

9.提高速率
戴上心跳計速器,
有如教練隨身指導你維持最理想的速度。
艾克尼恩說:「如果你速度放太慢,它會督促你。
它也會在你操之過急時,提醒你放鬆。」

10.加強力量。許多名流的教練帕斯特納克指出,
伏地挺身與衝刺等簡單動作會牽動到更多肌肉,
進而燃燒大量卡路里。
步行時,宜每隔5分鐘停下腳步,再步行1分鐘。
有助促進長期新陳代謝。

記者陳世欽/輯譯 資料來源/Health.com

***************
凱格爾運動

【聯合報╱記者 施靜茹】


1948年婦產科醫師凱格爾提出以
骨盆底肌肉訓練」來取代手術,
後來被稱為「凱格爾氏運動」,
此運動主要在強化骨盆肌肉強度,
將下墜的骨盆器官如陰道、子宮、尿道、肛門支撐回覆到原來位置,
以改善尿失禁、大便失禁及陰道鬆弛。

凱格爾氏運動即骨盆底肌運動。就是「會陰收縮運動」,

它的方法是,
仰臥,
彎曲膝蓋並微張,
腳掌平貼地面,
兩臂放在身體兩側;
吸氣,接著收小腹和緊縮臀部,
然後把骨盆往上抬,且打直背,
保持此姿勢10秒鐘,再慢慢吐氣把背放下來。

熟練了骨盆伸展運動,可進階「加強版」,
用同樣姿勢,把骨盆抬起,然後像球一樣彈跳幾下
據說,「骨盆彈跳」可喚回性愛感受,不妨試試。


要找到骨盆底肌肉位置,可在解尿時嘗試使尿流中斷,
或想像肛門附近肌肉收縮被拉起的感覺;
也可半躺將手指放入陰道,收縮陰道,看手指頭有否被夾緊。

做此運動每次6秒,8次一循環,每次3循環,每天兩回合
有助改善頻尿、尿失禁。

對於因陰道鬆弛而導致
「膀胱下垂」或「下陰道壁直腸凸出症」的患者,
可先練習「提肛運動」即所謂「凱格爾運動」,
               訓練增強肌肉強度 。

***************************

皮拉提(Pilates)斯運動

可幫助增強腹背肌及骨盆底等腰椎與骨盆肌肉

喬瑟夫.皮拉提斯創. 造了一個運動訓練的創新方法,
他使用很多瑜. 珈的要素

強化核心肌群 在家輕鬆皮拉提斯

聯合報╱邱政凱/彰化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
民國101年2月7日

在19世紀末,德國人Joseph H. Pilates為了改善自己自小體弱多病,
健康不佳的狀況,開始從事各種體能活動,
後來他藉由許多地板動作和器械練習,強健身心,
這項運動之後以他為名,就是「皮拉提斯(Pilates)」。

皮拉提斯風靡世界各國,台灣近10幾年來興起這股運動風潮,
其訓練效果包含矯正姿勢、增強身體認知、提升柔軟度和協調度、
雕塑體態以及放鬆紓壓等,
這項運動也廣泛應用於復健醫學領域,適合各種族群的人練習,
如上班族、運動員或舞者;
也可以針對下背痛、脊柱側彎或是肩頸疼痛等,提供訓練效果。

皮拉提斯運動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
所謂的核心肌群,是指穩定人體軀幹的肌肉,
涵蓋了深淺層的腹肌、背肌以及骨盆底肌群
負責維持身體正確姿勢及脊椎的穩定性。
保持正確姿勢,一直是避免各種肌肉骨骼傷害的不二法門,

如果核心肌群力量不夠或是不平衡,身體就像是鬆垮垮的棉花,
容易導致與脊椎相關的疼痛,
更可能會讓四肢關節日常活動時,負荷變大,影響可說是全面性的;
更嚴重一點,接踵而來的恐怕就是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
核心肌群可謂人體與生俱來的鐵衣,牢牢地保護我們的身體。

以下介紹幾種可輕鬆在家裡做的皮拉提斯運動,
每天花10分鐘,配合正確呼吸方式和要訣,強化核心肌群,
每個人都可以減緩身體壓力,領略到皮拉提斯的魅力!













1.跪姿,雙手撐地並與肩同寬,上半身維持一平面,
雙腳著地且髖關節和膝關節維持90度,腳掌放平。
2.開始吸氣,吐氣時腹部內收並將上半身往天花板方向拱起,
注意頭部和臀部請放輕鬆。
3.再次吸氣,回復到原先跪姿,吐氣放鬆。
4.來回練習5次。
**********************










     






 (這個姿勢像--凱格爾運動)

1.平躺,雙膝彎起且雙腳著地,雙腳不可靠緊,雙手平放在身旁。
2.開始吸氣,吐氣時腹部內收並慢慢帶動臀部抬起。
    抬起的高度以膝蓋、髖關節和肩膀為一直線為主,
    切勿過高,且頸部亦應放鬆。
3.再次吸氣維持抬臀收小腹姿勢,
              吐氣時再慢慢回復到原先躺平姿勢。
4.來回練習5次。
********************













上半身往前趴下,臀部坐落在雙腳,腳掌放平,頭部下垂,
雙手往頭頂方向稍微延展,身體完全放鬆,
讓脊椎和腰部肌肉輕鬆伸展,維持姿勢1分鐘即可。

運動小要訣:

給自己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同時放點輕音樂,保持專注,
將心思放在要做的動作上,流暢且準確地做出正確動作,
並用身體去感受每一個動作。

呼吸方式:

鼻子吸氣,嘴巴稍微噘嘴吐氣。吸氣時將氣吸到胸腔,
兩側肋骨往外擴張,就像氣球一樣充了氣;
吐氣時,胸腔慢慢縮小,腹部內收。
平常也可以這樣呼吸放鬆自己,
每天練習一分鐘,將有意想不到的神清氣爽!

**************************


找農夫買菜

潔牙方法對 牙菌斑 bye bye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民國101年4月17日

從小到大,刷牙是每天必做的功課,
但牙痛不舒服就醫時,
醫師一句:「你清潔牙齒功夫不夠,才會有蛀牙(或牙周病)!」
這才驚覺:「為什麼刷牙都沒刷乾淨?」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蘇鴻輝說,
刷牙不當或不夠,都可能導致蛀牙或牙周病,
40歲以上國人九成有牙周病,
有牙周病的人,約六到七成屬較輕微的牙齦炎,
三到四成進展成為牙周病。

牙周病由牙菌斑引起,牙菌斑是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細菌。
輕微時,未侵犯到齒槽骨,就使牙齦紅腫、刷牙流血
蘇鴻輝說,有人以為這只是火氣大,其實已出現牙齦炎症狀。

當侵犯到齒槽骨約1到3mm時,已是初到中期牙周病;

三分之二的齒槽骨都被侵犯
牙齒就開始鬆動,
咬東西痠軟無力,
對冷熱敏感,

牙齦和牙齒剝離而產生囊袋,食物殘渣掉入,
滋生細菌而產生口臭,患者往往此時才感受到牙齒出狀況的痛苦

























想要延後出現牙周病,牙醫師建議是,仔細刷好牙,
要把牙齒想成一個立體面,表面和牙縫都得乾淨,否則會讓牙菌斑坐大。

除了用一般牙刷,有人會藉著沖牙機清潔牙齒。
但蘇鴻輝說,研究指出,沖牙機可以去除牙齒表面髒汙,
但要去除大部分的牙菌斑,平時還是得靠牙刷、牙線及牙間刷。

年輕牙縫不大時,可用牙線清潔牙縫;
但隨著年紀增長,多少都會有牙齦萎縮或牙縫變大,就得靠牙間刷。

許多人刷牙,兩三分鐘就了事,
蘇鴻輝說,刷牙要5到10分鐘才夠
尤其牙縫裡藏的食物殘渣,更要仔細剔除。
不過,即使努力刷牙,蘇鴻輝還是建議,半年就應到牙科洗牙
用牙科專用洗牙機刮除牙菌斑,才可能清除牙菌斑。

蘇鴻輝表示,輕微到中度的牙周病,
牙醫師會用刮刀清除深部牙結石,不過仍有清除死角;
部分牙科院所引進水雷射儀器清除牙結石,清得較乾爭,但費用相對也高









天天清牙縫 別嫌牙線麻煩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不少人牙痛去看牙醫,才知道每天要清潔牙縫。
不過,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
只有1%的人,會用牙線清潔每顆牙齒的左右齒緣。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調查,
九成40歲以上國人,有程度輕重不一的牙周病;
近18歲以上國人近四成五有牙齦炎,五成四有牙周病。

健保近10年統計,因為牙周病就醫的人,
88年僅有一成七,97年上升至二成五,10年間就醫人數成長一倍多。

健保局從99年起推動「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
編列3億多元補助國人治療牙周病。
一項針對1400多名國人的調查顯示,
近六成受訪者,使用牙線時間,未超過3分鐘。
僅4%的人,清潔牙齒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上。
僅三成的人,一天刷牙逾2次。
只有1%的人,使用牙線會清潔每顆牙齒左右齒緣;
其他的人大多認為,清齒縫是為了清菜渣。

魔鬼藏在細節裡,刷牙也是。

開業牙醫師紀泓輝表示,齒縫殘留過多牙菌斑,
易侵蝕齒槽骨並導致牙齦炎或牙周病,正確用牙線很重要。

國外一項調查就發現,3成病人承認未使用過牙線,
不使用牙線的理由,依序是常常忘記、使用牙線太花費時間,
及牙線使用困難。
他們反映,使用牙線遇到的麻煩,
主要是清不到後排牙齒,其次為不好操作,及牙線易卡牙縫。

如何用牙線














牙線拉拉扯扯 潔牙做白工   
    
牙縫可能變成細菌的「培養皿」。

一項網路問卷調查發現 ,
近七成民眾誤以為,只有在牙縫卡食物殘渣時才需清潔。
只有不到1%的民眾,一天清潔牙縫兩次以上,
並知道要輕刮牙齒表面,才能去除牙菌斑,
同時每清一個齒縫就要換一小段牙線段

紀泓輝說,每天應使用牙線兩次以上,
而清理牙縫不只是去除食物殘渣,更要去除牙菌斑,
因此應以牙線輕刮齒縫相鄰的牙齒表面,而非在齒縫間前後拉扯,
同時每次拉出牙線約需拉出一隻手臂的長度
每清一個齒縫後,就要換一段牙線線段。

紀泓輝也說,牙周病最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齦交會處及牙縫中,
日常除了刷牙外,不能忽略清潔牙縫。
已有牙周病者,可以用牙間刷。
不少人習慣用的牙籤則可能戳到牙齦,
導致受傷,還有不少人用沖牙機,
雖然水柱可以清除菜渣,但對去除牙菌斑效果不佳。

*********************************************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民國101年3月21日 

一歲幼兒也蛀牙!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
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
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
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
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
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
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

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
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
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
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

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
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
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
,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

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
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
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
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
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
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
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
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

胡蘿蔔素過量 膚黃眼不黃

【聯合報/林仲/北市林仲皮膚科診所院長】

民國101年4月19日

近幾年來,筆者發覺「黃膚症」,即身體皮膚變黃的國人愈來愈多了。
許多人往往經由筆者或旁人提醒,才注意到自己皮膚顏色不一樣了。
依筆者經驗,血中類胡蘿蔔素含量過高,為引起這麼多人皮膚變黃的主要原因。

類胡蘿蔔素為一群顏色深紅的天然植物色素
包含幾種不同的胡蘿蔔素與其氧化物,乃人體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
血中類胡蘿蔔素含量過高稱為「胡蘿蔔素血症」,
會導致胡蘿蔔素沉積於皮膚,使皮膚變黃。

此種皮膚變黃現象易見於皮膚角質層最厚的地方,
如手掌與腳掌,症狀厲害的人還不只手掌與腳掌發黃,
連全身的皮膚都呈現橘黃色。

為何台灣罹胡蘿蔔素血症人數往上攀升呢?
筆者認為跟吃素人口日益增加有關。
台灣素食者通常天天進食大量葉菜類蔬菜,
人們還專挑深綠色蔬菜吃,認為這類蔬菜特別有營養。
有葉綠素的地方就有胡蘿蔔素
深綠色蔬菜含豐富胡蘿蔔素,令人吃進多量胡蘿蔔素而不自知。

另外紅色與黃色的蔬菜、水果
如胡蘿蔔、南瓜、辣椒、玉米、甘藷、
金針、枸杞、
番茄、木瓜、西瓜、橘子、柳丁、
柿子、芒果、枇杷、
楊桃、奇異果  等均富含胡蘿蔔素,
吃過頭與深綠色蔬菜一樣,都會使皮膚變黃。

人類行為與大自然脫序,也是引起胡蘿蔔素血症的重要原因。
從前一個人要一次吃下一斤柳丁或啃幾條胡蘿蔔,談何容易。
現則不然,有果汁機與榨汁機幫忙,喝下一斤柳丁榨的柳丁汁,
或喝下多條胡蘿蔔榨的胡蘿蔔汁,太容易了,

嫌榨汁麻煩的人,四處超市都買得到果汁、果菜汁,
結果使人攝取過量胡蘿蔔素。

不止於此,市面上許多營養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甚至飲料、奶粉都添加胡蘿蔔素,讓人們不知不覺中吃下太多胡蘿蔔素。

胡蘿蔔素血症的病因不止吃過量胡蘿蔔素,
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也會引起胡蘿蔔素血症,
但不常見。

胡蘿蔔素血症對人體無害,如攝取太多胡蘿蔔素造成胡蘿蔔素血症,
只要限制食入含胡蘿蔔素的蔬菜及水果,
血中類胡蘿蔔素含量即迅速下降,皮膚變黃的現象會逐漸消退。

胡蘿蔔素血症與肝病所引起的黃疸,都會使皮膚發黃,
區分兩者的訣竅為看病人的眼睛。
胡蘿蔔素血症不會使眼睛鞏膜變黃黃疸則會
所以看病人的眼睛有無發黃,很容易辨別此兩種疾病。



吃藥學問大*藥品保存**銷毀回收藥品 藥師盼再運用

不是所有的藥 都可以咬碎、磨粉吃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專題報導】民國101年4月19日

吃藥看似簡單,其實學問不小。
藥師提醒,服藥時,應遵守醫囑,千萬別自作聰明,
隨意磨碎、破壞藥物,以免弄巧成拙,救命不成反傷身。

藥品製作過程中,受藥物本身特性、藥效發揮與適用族群等因素,
被設計成各種劑型。口服藥物大致分成液體與固體兩類。

國泰醫院藥劑科藥師蔡蕙君表示,
坊間常見的口服液、糖漿與懸浮液等,都是液體劑型;
固體劑型則指錠劑、膠囊與粉劑等,

開業藥師柯明道說,以錠劑最常見,
其中又以素錠、膜衣錠、糖衣錠、腸溶錠等最多。

不同劑型,進入體內的吸收速度也會有所差異。

柯明道指出,同一種藥品,
進入人體吸收速度,以靜脈注射最快,
其次為皮下注射

若是口服藥物,則以液體吸收速度最快,
其次依序是粉劑、膠囊與錠劑

柯明道提醒民眾,除非遵照指示,
藥品最好不要隨便磨碎或剝半服用。

蔡蕙君指出,尤其緩慢釋放的長效藥錠,多需整粒吞服
民眾千萬別直接咬碎或磨粉,
打亂藥物崩解速度,造成瞬間藥物過量問題。






































口水吞藥 打開膠囊都不行!         

【聯合報╱整理/記者陳俐君】

Q:吃藥沒開水,可用口水乾吞?
A:不可以!
不論是液體或固體口服藥,
都必須搭配溫開水吞服,若以口水乾吞,
藥物可能卡在食道,導致黏膜受侵蝕而發炎或潰爛

服用糖漿或口服液時,喝下藥物後,可再以水吞服一次
以防部分含糖或刺激性藥物殘留口腔黏膜,造成蛀牙等不良影響。

Q:吃藥配熱開水,藥效最快?
A:藥效發揮速度,與劑型與藥物性質有關,開水溫度高低影響不大
服藥時,最好以接近體溫的溫冷開水搭配吞下,
以防水溫過熱,反而燙口。

Q:磨碎或打開膠囊殼吃藥,可加快藥物吸收?
A:不可以!
藥效發揮快慢,受不同藥品劑型、藥物特性所影響。

對於某些腸溶錠長效劑型藥物,任意磨碎、破壞、剝半
或直接打開膠囊殼吃藥粉,都會打亂藥物原本崩解、釋放速度,
容易造成藥物過量或藥效不足。
若有磨藥需求,可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換藥,以防吃出問題。

Q:沒開封的藥物過期了,還是可以吃?
A:不行!
藥品過了保存期限,就可能影響藥效,
不論是否開封,都不可再吃。
吃下過期藥品,不但可能達不到藥效,還有中毒疑慮。
過期藥品應拿到醫院回收,避免誤食。

(資料來源/蔡蕙君、柯明道藥師)

**********************

藥品保存原則:

1. 注意避光、避濕、避熱原則,存放於乾燥且陰涼的環境,
並讓兒童拿不到,如暗處抽屜或櫃子。

2. 藥品應放置原有處方藥袋包裝內,內服及外用藥分開保存,以免混淆。
保留藥袋,上頭藥品用法、用量、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可辨識與參考。

3. 依藥袋說明保存藥品,
除非特別說明應該放在攝氏2至8度的冰箱內冷藏,
否則不應把藥品放進冰箱,更不該放進冷凍庫。
藥品放進冰箱後,應和食物分開存放。

4. 浴室濕氣重、廚房溫度高、家中太陽直射處,皆不適合儲存藥品;
藥品宜單獨存放,過多瓶瓶罐罐提高誤服風險。

5. 藥罐內乾燥劑、棉花,請於開罐後立刻丟棄

6. 用過藥品後,記得把蓋子旋緊,減少藥品與空氣接觸機會。

7. 注意保存期限,逾期藥品即使外觀沒有異狀,
         仍然必須丟棄,不要使用;
    藥品未過期,卻出現斑點、褪色、結塊、起泡、
         味道變化、變潮等現象,也不要吃。

************************************
銷毀回收藥品 藥師盼再運用          【2008/05/13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衛生署95年起推動藥品回收,

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蘇益信昨天表示,愈宣導回收量愈大,
但對於藥品減量、節省健保浪費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很多藥師都反映,
「看到一顆好幾百元的藥被丟出來回收,只有心痛的感覺」。

市立醫院藥劑部最近把回收藥品詳細分類計算,
7天收到的回收藥品達八千多顆,市價約6萬元,

醫院藥劑部主任黃秋谷表示,
一家醫院7天就能回收這麼多藥,
可以看出全台有多少藥物被浪費,實在可惜。

成大醫院藥劑部也常有患者拿來藥品回收,
其中還有一顆數百元的化療藥物,

藥劑部組長高淑敏表示,
最常見被丟出來的化療藥物是治療胃癌的「結瘤達」,
每顆藥定價125元,患者一天須服用6顆,
一天的藥費就達750元,
但有患者把整包藥連包裝都未拆就拿來回收,
因為「藥物有副作用、吃了不舒服,但又不想告訴醫師」。

她認為,患者不想服藥,又不敢告訴醫師,
造成健保資源嚴重浪費,
還有患者往生後,家屬把累積整箱的藥物拿來回收,數量驚人。

黃秋谷指出,全聯會與衛生署95年到96年推動藥品回收,
一年就回收3公噸、約2500萬元的藥物,
全聯會推估台灣每年被浪費的藥多達36公噸,約值3億元。

他表示,中央推動藥品回收,全數銷毀,
只能避免藥物被亂丟造成環境汙染,對節省藥費沒有幫助,
他建議考慮有效期限內及包裝完整的回收藥品做為義診之用等,避免浪費。

新樓醫院藥劑部主任蔡珮瑜則表示,
因患者保存藥品的狀況不一樣,回收藥品很難再使用,
但看到大量的藥品被丟棄,確實心痛。

***********************************
年終「藥」掃除 先分類再回收          民國101年1月1日

【聯合報╱張容維/台中童綜合醫院藥師】

年終歲末,元旦假期在家打掃的同時,
別忘了把家裡的藥品,也做一個大整理,
把該丟棄的藥品清出來,不然哪天拿錯,拿到過期藥品吃下肚,豈不冤枉。

什麼樣的藥品要丟掉呢?當然是過期和變質的藥品。

一般如果是原廠、原包裝藥品,藥品盒子上面,
都會有製造日期和保存期限,如果還沒拆開來,就照著上面的保存期限存放。

找不到盒子,藥品鋁箔包裝還是完整時,
在鋁箔包裝上面,有些藥廠也會貼心印上批號和保存期限,
只是可書寫的面積很小,辨識較困難,
有些還是用凹凸打印的方式呈現,看不清楚時,
可能就請家中眼力好的人幫忙看。

如果是在醫院或藥局,領到已分裝好的藥品怎麼辦?
這些藥品大多已經拆開包裝,
會建議口服藥、外用藥勿超過三個月;眼用藥、口服液劑開包裝後,
放超過一個月,就要丟棄。
千萬不要把這些過期藥當寶,甚至「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還有些藥品明明還在保存期限內,卻已變色,為什麼?
因為這些藥品本身容易吸潮,
當存放環境溼氣較重時,就會提前分解。

所以領藥時,記得問藥師正確的存放方式,
並不是所有藥品放冰箱,就萬無一失。

已經變色的藥品,當然歸類在要清除的行列中。

整理出一大包的藥品後,要怎麼辦呢?
千萬不要把藥品沖到馬桶裡,
也不要丟到垃圾桶中,以免汙染土壤和水源,
應該要回收到各縣市的藥品回收站。

建議可先問一下住家附近藥局或大型醫院,是否可以回收藥品?

口服藥針劑針筒,分開放在不同的袋子,再拿給負責回收的藥師;
如果有針筒,記得提醒回收人員,
以免他們辛苦回收藥品,還可能被針扎。

經過藥品回收體系後,藥師會將藥品分類,
依照不同特性銷毀,以減少環境汙染。
準備好要開始大掃除了嗎,別忘了藥品也要清一清喔!

「藥」去那裡?

藥師公會已經聯合全台1500家藥局進行藥品回收任務,
但因為各縣市的回收作法不太一樣,

「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
http://www.tpa.org.tw/FamilyDrugsInspection/index.htm),
有可進行回收的醫院及藥局名稱,及全市檢收站地圖。

高雄市的藥品回收訊息則公布在藥師公會網站(http://www.kpa.org.tw/ec99/eshop1199/headLineContext.asp?rownum=8&newsno=40);

台中市藥師公會,也是公布於網站(http://www.tccpa.org.tw/);

嘉義市,則是在每處回收站都設有「嘉義市藥品回收站」標章。

未在網頁上公布的縣市,可詢問住家附近藥局。

***************************************

藥罐內乾燥劑包 開封後就要丟棄,真的嗎?         
   民國98年7月21日
     
【聯合報/記者林宜靜/整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師朱婉兒/解答】

正解:
是的,放在藥品罐內的乾燥劑開封後,就不適合再擺在裡面,
最好立刻丟掉。原因是乾燥劑會吸水氣,密封時可以防止罐內潮濕,

但開封後乾燥劑如繼續吸濕反而容易造成藥品潮濕或發霉
有些人喜歡將藥品放在冰箱,但有些藥品可能會變質,
比較合適貯存的地方是防潮箱陰涼的抽屜內


**********************************



用藥增長睫毛 小心眼皮色素沉澱 --假睫毛重複用 過敏腫出金魚眼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 民國101年4月28日

不少女性嫌睫毛不夠濃長捲翹,戴假睫毛、刷睫毛膏,
甚至接睫毛,只為打造迷人雙眸。

衛生署近來首度核准刺激睫毛生長藥物
其實就是治青光眼的前列腺素類藥物,睫毛增長原是它的副作用之一。

用藥增長睫毛 副作用別輕忽

用藥雖可增長睫毛,
但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說,還是要小心副作用,
如可能讓眼睛變紅、眼周膚色暗沉
且衛生署藥證上註明,不建議18歲以下使用。
他解釋,年紀愈小,皮膚愈細薄,色素沉澱機率相對愈高。


呂大文說,有青光眼患者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
睫毛增長三、四倍,甚至長到可碰觸眼鏡鏡片,
眼睛眨呀眨,睫毛就在鏡片上上下下刷著,
有患者不敢自己動手,專程到門診剪睫毛;
還有動過眼袋手術的女性,因為睫毛稀稀落落,自己買藥來擦。

他提醒,睫毛雖然會因用藥而變長,卻也可能亂長,
出現睫毛倒插,停藥後隨著睫毛新陳代謝,
3個月到半年左右,睫毛就會慢慢恢復原來的長度

而個人體質不同,睫毛回復原樣後,眼周皮膚還是可能變黑
呂大文說,
若不想出現「卸不掉的煙熏妝」,千萬不要亂買青光眼藥水來擦。

呂大文說,治療青光眼,用藥是必須的,
而眼袋手術後患者,術後也可以利用此藥物刺激睫毛生長,
改善睫毛稀疏景況,

但不建議單純只為愛美的人用藥。
眼睛慢性發炎患者、容易過敏的人及虹彩炎患者
都應避免使用,以免惡化。


有趣的是,呂大文說,
此藥成分、濃度與該藥廠原本生產的青光眼治療用藥一樣,
差別在於多了60支刷子,價格卻貴3到4倍
怕民眾買青光眼藥水「DIY」,影響銷路,
藥廠改推濃度只有三分之一的青光眼藥水。
呂大文認為,濃度降低後應也有睫毛增長效果,只是程度不一。

開業藥師柯明道說,
目前同類型前列腺素製劑大約有4種,都是處方用藥
他也提醒,民眾愛美之餘,還是要注意此藥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包括眼睛紅、眼睛癢、眼皮色素沉澱、虹膜色素沉積等。

********************************

假睫毛重複用 過敏腫出金魚眼

打造深邃動人雙眼,假睫毛是必備眼妝行頭之一,
但稍有不慎,美麗背後也可能隱藏風險。

皮膚科醫師提醒,眼皮皮膚既薄又敏感,
長期黏貼假睫毛可能過敏,建議特殊或重要場合再使用。

有女性心疼日拋假睫毛,荷包失血太多,
盡可能延長假睫毛使用壽命;還有一些假睫毛,
標榜材質好、能重複使用。

不少年輕美眉在網路上討論,假睫毛究竟可重複使用多少次,
還分享如何替假睫毛「卸妝」,才能徹底清除殘膠及灰塵髒汙,
又不會損壞假睫毛。

「因為不易完全卸乾淨,最好不要重複使用。」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近日才診治兩名患者,
都是因為重複用假睫毛而過敏。
其中一名模特兒因工作需要,長時間配戴假睫毛,
到門診時,雙眼紅腫有如「金魚泡泡眼」
。這兩人過去不曾出現假睫毛或膠水過敏,
他研判,應是沒洗乾淨,膠水附著在睫毛根部所致。

就算沒重複使用假睫毛,趙昭明門診裡,膠水過敏案例也不少。

有些人直接把膠水塗在眼皮上,
也有人為讓睫毛更濃密,
一黏就是兩、三層,貼的時間又長,長時間膠水刺激,
加上卸除時的拉扯,對薄又敏感的眼皮肌膚是很沉重的負擔,
甚至出現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雙眼紅又腫。

趙昭明說,最好不要每天使用假睫毛,
還要避免長時間配戴,建議重要或特殊場合時再貼。









手腕受傷 休養消腫拖不得 - 筋骨毛病多

民國101年4月20日  【聯合報/林傑凱/物理治療師】




































(線條處為蚓狀肌,負責腕關節的動態穩定,確保手指與手腕的靈活。)
 圖/林傑凱治療師提供

健康的手腕能配合小臂旋轉,做出優美動作,
但手腕若重複勞動,負擔超出組織負荷,就會造成慢性損傷,引發疼痛。

手腕慢性損傷常見族群包括教師、銀行員、搬運工與餐飲服務員,
或運動傷害,如持球拍運動、舉啞鈴健身等。

急性損傷較少見,如車禍或是跌倒後用手撐地板。
手腕受傷後沒有及時休養或消腫,
一旦在錯綜複雜的腕關節面中產生組織沾粘,將嚴重影響手部靈活性。

腕關節由8塊小腕骨及2塊長骨構成,複雜程度超乎想像,
水腫情況愈嚴重,原本未受傷的關節處都有可能沾粘。

手腕受傷後應謹記:
1.急性受傷用冰敷控制水腫
2.用彈性繃帶減緩關節動作,避免韌帶或關節面二度受傷。
3.如果醫師診斷骨折並用夾板限制關節動作,務必配合醫師建議穿戴的時間。

腕關節雖靜養,但手指頭必須多活動
建議可輕輕抓取空氣,進行肌肉幫浦運動,幫助消腫。

當醫師建議活動腕關節時,先以單方向為主,
例如上下、左右,兩天後再開始順、逆時針繞圈的進階活動。

當手部恢復靈活,不再疼痛時,開始負重訓練
可用寶特瓶先裝水,再裝沙子練習手腕繞圈(圖1、2),
配戴護具做好保護。

由於受傷的韌帶或軟骨的血液供應較差,痊癒所需時間通常較久,
要完全沒有症狀,必須可能長達兩個月或更久,
若久久無法痊癒,應尋求醫師協助。




















































































良好的預後仰賴運動治療,手腕一旦受傷,
要針對與手指活動有極大關係的蚓狀肌(圖3、4)做額外訓練,
蚓狀肌位於手掌深處,負責腕關節的動態穩定性,
有效確保手指與手腕的靈活性。

針對運動愛好者而言,專項運動訓練耐力更重要,
如籃球選手練習運球;羽球、網球選手練習正反手交替揮拍,
訓練腕部耐力。若要上場比賽,應確保力量超過受傷前水平,
並攜帶護具。

另外,比賽時間過長或休息不足,
常導致肌耐力不足,要小心二次受傷。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地球上的眾生》2003(Earthlings

又譯:地球公民、地球居民、聚居地球者

Shaun Monson導演,演員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旁白,Moby配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4DJh-L7Ys&has_verified=1


2005年聖地亞哥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5年波士頓國際電影節獨立製片電影最佳內容獎、
2005年藝術行動者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只有恐懼    痛苦    顫抖  無法言語  無法逃避的生靈
人類的冷酷無情殘虐 折磨生命的手段    物種歧視

耗時5年蒐集證據和拍攝錄影的長篇記錄片,
於2003年在美國上映,
本片揭露人類文明背後的血腥與自私。
內容關於人類如何依靠動物為生
 (如作為寵物、食物、衣物、休閒娛樂、以及科學實驗),
但同樣顯示出人類如何不尊重這些所謂"非人類供應者"的生命。

影片共分為10段落,主題分別為"寵物、食物、休閒、衣物、醫療"。

你願意知道真相嗎 ?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致癌除草劑 遭棄置觀音沿海

致癌除草劑 遭棄置觀音沿海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中華民國101年4月2日
 
 
是誰如此黑心,任意棄置致癌農用除草劑「草多淨」!

海巡署二三岸巡大隊前天至昨天傍晚,
在桃園縣觀音海水浴場至大園沙崙一帶沙灘、礁石,
發現近三百包草多淨,正追查元凶。

桃園縣府環保局指出,草多淨是毒性化學物,
土壤及水中殘效期至少一年
歐盟多國立法禁用,

美國研究報告曾發現青蛙接觸後竟長出雙性器官,
少數動物實驗,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草多淨,
恐引起肝腎及心臟毒害甚至致癌。

二三岸巡大隊長熊同中說,
觀音、新屋鄉沿海地區日前遭棄置病死豬,因此加強岸際巡查,
沒想到意外發現這種更惡劣的行為;
巡邏人員前天巡經觀音海水浴場,
先發現廿多包不名白色粉末散落沙灘、礁石上,
立即加派人力清查桃園縣海域全線,
結果散布地區從觀音到大園沙崙村,長達十幾公里。

到昨天傍晚,海巡人員
總計清出每包一公斤包裝的草多淨共二八一包,
包裝只有英文標示,從包裝上的說明來看,
疑似大陸製造,部分包裝已破損被海水滲透。

環保局說,初步仍以不肖業者擅自丟棄方向調查。
************************
http://web.nchu.edu.tw/~wangcylab/Herbicide%20in%20Taiwan(0916).pdf


巴拉刈(paraquat)中毒

如克蕪蹤、速草淨等24%除草劑巴拉刈,
主要藉由過氧根離子的形成,
造成lipid peroxidation而細胞死亡,死亡率高達60-70%。

臨床上可見
口腔黏膜潰瘍、噁心、嘔吐、腎小管壞死、肝細胞毒性
及膽汁滯留,猛暴性中毒者在數天內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嚴重中毒到中度中毒者而致死的原因,
常是大量的freeradical造成肺組織的破壞
及肺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病患在2-3週缺氧而死亡。

 Glyphosate中毒:如年年春

年年春(glyphosate)為醣磷類除草劑,
全世界以台灣使用最多,
毒性及死亡率均低,處理原因為支持性療法,
尤其對嘔吐、腹瀉,病人須注意水分及電解質之補充

主成分對人體毒性並不嚴重,
但是因為年年春溶液中含有
15%的表面擴張劑,
所以可能造成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而死亡。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http://ogserv.tactri.gov.tw/emailcaseline/TA03.asp?Enc=8C83BCF58B09CE488EC385F8DEB4B2B4&Click=Y&KeySrh=&Case_Type=&Sch=

加工食品解析/一杯接一杯 滿口甜密藏危機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俐君】 101年4月2日


臺灣的便利超商、
手搖飲料店與連鎖咖啡館等各式販售飲品店家多如過江之鯽,
這樣的街頭景象,顯示臺灣消費者對各種飲料的高度喜好,
但飲料甘甜美味的背後,多少人曾留意其中的「甜蜜危機」?

提供能量 醣類分3種

嘗起來具甜味的「」和廣泛存於動植物體中的「醣類」,
可謂系出同源,但其結構、特性卻殊異。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
提供生物多數能量來源的「醣類」,
主要由碳、氫與氧3種元素組成,又被稱為「碳水化合物」,
依照結構的複雜程度,大致可分為單醣、雙醣與多醣3種類型。

醣類分子最基本的單位是「單醣」,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表示,
每個單醣是由6個碳原子、12 個氫原子與6個氧原子結合而成,
諸如提供體內熱量來源的葡萄糖、牛奶與母乳中常見的半乳糖
以及飲料中常添加的果糖等,都屬於單醣。
















美國人為何胖子多?普林斯頓的研究團隊發現,
美國食物中大量使用高果糖,很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
圖/取自普林斯大學網站

過去幾年食品業者強打、推銷的「果糖」,
其實並不像廣告中所宣稱那般美好。

果糖是一種甜度較蔗糖及葡萄糖高,但吸收較葡萄糖差的單醣

近幾年被大量運用在飲料與食品中的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
進入人體消化道後,
會在於肝臟轉換成葡萄糖代謝的中間產物,並在體內形成脂肪
若食用過量還可能面臨如血糖過高、代謝症候群等健康威脅。

陳炳輝提到,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的高果糖玉米糖漿
因來源、製作成本比從甘蔗中萃取的蔗糖便宜許多,
因此市售的飲料、糖果、餅乾等各式食物,
幾乎都是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食品近些年引起愈來愈多健康爭議的原因。



至於雙醣,顧名思義,是由兩個單醣結合而成,
蔗糖、麥芽糖與乳糖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雙醣

陳炳輝指出,當人體吃進含有雙醣成分的食物,
雙醣在體內必須被分解成單醣之後,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利用。

雙醣須分解 才能吸收

陳炳輝舉例,雙醣中
例如甜度比蔗糖低、普遍存在於穀物、麥芽等食物中的麥芽糖,
就必須分解成 2 分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成為身體能量來源;

而牛奶中的乳糖,喝下肚後也得經消化分解,
變半乳糖與葡萄糖之後,才能進一步被身體運用,形成營養與能量來源。

有別於結構相對簡單的單醣類與雙醣類,
11個分子以上的單醣所組成的醣類,稱為「多醣類」。

孫璐西提到,米飯、麵包等澱粉類食物就是最常見的多醣類

陳炳輝也指出,無法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
但可幫助排便的纖維素,也是多醣類
常見於植物中,
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亦含有纖維素,其甜度較單醣類低。

**********************
加工食品解析/用料實在? 加工品幾可亂真



















(民眾常以素漢堡、素火腿等
過度調味的黃豆製品來代替原來的肉類主菜,
反而容易攝取過多的鹽及調味料、甘味劑等食品添加物。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徐兆玄攝影

食品科技的發達,卻讓加工食品的真貌愈來愈難辨;
有時一塊看似簡單的餅乾或一瓶可樂,
成分表上卻有十餘種添加物,你真的認識你吃的東西嗎?

均勻濃稠 起雲劑增賣相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指出,
「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
常用於運動飲料、濃縮果汁、茶飲或果醬等食品中。
製作起雲劑,必須使用棕櫚油、阿拉伯膠與乳化劑,
再添加所需香料製成,
飲料看起來就會有均勻又黏稠的視覺效果
不但能增加商品賣相,還能給消費者「用料實在」的感覺。

陳炳輝提到,合格的起雲劑,必須全部以食品級材料調配,
人體攝取並不會有太大的健康疑慮;

但之前有不肖廠商為了節省成本,
以無法被人體吸收的工業用原料「塑化劑」,
取代成本較昂貴的棕櫚油,就有可能對人體帶來毒害。











(市售零食中常見的「草莓」、「焦糖」、「起司」等口味,
多數是用人工甘味調出來的,
因若使用農產原料成本就太貴了。)
 記者楊光昇/攝影

阿斯巴甜 熱量低甜度高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
「阿斯巴甜」是一種熱量極低的人工甜味劑,
因其甜度是一般砂糖的180倍,
所以只要一點點用量,就能達到甜味效果。
不少飲料、食品製造商看中阿斯巴甜的超強甜效,
將之添加在食品中取代糖,
很多怕胖的人,也喜好拿它當作糖的替代品。
趙強指出,
阿斯巴甜主要是由「天門冬胺酸」與「苯丙胺酸」
等2種胺基酸組合而成,
這類添加「代糖」食品,常讓消費者以為沒有熱量,
反而吃更多,肥胖問題依舊。

趙強提醒,
苯酮尿症(PKU)患者
無法把阿斯巴甜的苯丙胺酸代謝成「酪胺酸」,
導致苯丙胺酸在患者體內大量累積,產生毒性物質;
這類患者最好別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一般民眾也不宜多吃。

*****************************

加工食品解析/人工焦糖色素 看起來更好喝
喝起來甘甜順暢的飲料,
除了高糖成分可能帶來肥胖,
飲料中的添加物,對健康的威脅也得當心!

美國消費者團體日前發布研究報告指出,
為了讓可樂看來有焦糖色的添加物4-甲基咪唑
(4-methylimidazole, 簡稱4-MI)是致癌物質。

國內食品專家表示,4-MI是否會傷身,證據尚未明確;
但飲食還是「天然」最好,人工添加物能免就免。

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指出,
要製成傳統的焦糖,得先把糖加熱,煮成猶如燒焦的深褐色,
加進食物或飲料中可使食品色澤更美、賣相更佳;
但因為天然焦糖製作成本昂貴且費時,
人工焦糖色素4-MI就因運而生。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
人工焦糖色素4-MI的製作,
主要是由亞硫酸銨與碳酸混合而成。

可樂等飲料為何要添加4-MI?
「讓清淡平凡的飲料著色,就會看起來很好喝」,陳炳輝解釋。

不過楊振昌提到,
根據「國際癌症總署」(IARC)的物質分類,
4-MI 在動物實驗中,
有充分證據支持可能會引發實驗動物產生癌症,
但對人體致癌的證據還不足。

深色調味品 可能經著色

楊振昌表示,
歐盟已對4-MI訂出人體每天最大容忍量,是每公斤體重100毫克,

若以一般成人體重60公斤計算,
每天必須攝取6000毫克(6公克),才可能產生病變。

根據美國的研究,一罐330CC的可樂喝下肚,
大概會吸收到100微克的4-MI,
若同樣以60公斤的成人計算,
等於一天要喝下6萬罐可樂,才可能面臨致癌風險。

陳炳輝提到,
包括醬油、黑醋與啤酒等深色的調味品與飲料,
也有可能使用人工焦糖色素幫助溶液著色,
這類人工添加物雖然目前找不到證據顯示有害人體健康,
但仍具有潛在的危害健康風險,
建議民眾還是多吃食物的「天然原味」,以免莫名賠掉健康。

************************
果糖 fructose
葡萄糖 glucose
新陳代謝 metabolism
人工的 artifical
添加物 additive

延伸閱讀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安部司/世潮出版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Michael Pollan/大家出版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注意愛犬衛生及保暖 犬瘟熱 小病毒腸炎不再來

中國時報【台北訊】

中華民國101年3月6日


低溫特報頻傳,愛狗民眾紛紛為愛犬穿上狗衣、套上狗鞋,
在狗窩鋪上暖呼呼的被毯,深怕狗兒一不小心受到風寒凍傷。
正如人類會因為著涼傷風感冒,吃壞肚子腸胃發炎,
在寵物的世界裡,也存在類似人類感冒和腸炎的傳染病,
正伺機侵襲犬隻身體健康。
其中,最常見也最致命的,就是犬瘟熱及小病毒腸炎

犬瘟熱(Canine Distemper),又名狗瘟,

陳震寰醫師表示,犬瘟熱病毒會在犬隻體內潛伏期3-7天。

剛開始,犬隻的鼻子會變得比較乾,沒精神、食慾差,
還會伴隨短暫的發燒,然後逐漸恢復正常。

但經過大約1至2天,同樣症狀會再次發作,而且情況更嚴重。
由於犬瘟熱病毒會攻擊神經系統
有時也會發生神經症狀出現抽筋
鼻子及腳底因為表皮細胞角質化而變厚變硬

此時,染病狗兒因為身體抵抗力差,
極易受其他二次性細菌性感染,使病情雪上加霜。

犬瘟熱傳播方式與流感相似,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
病犬的口鼻分泌物與排泄物,是主要傳染源。
不管年紀大小,犬隻都可能感染犬瘟熱,
年紀愈小,發病症狀就會愈嚴重,
尤其是從未接種疫苗的幼犬,染病致死率達八成以上,
愛狗的朋友不得不慎。

至於犬小病毒腸炎
犬隻一旦感染後同樣發生
厭食、發燒、嘔吐、嚴重下痢脫水等情形。
由於病毒破壞狗兒腸道絨毛,所以糞便呈現粉紅血色黏液樣便。

犬小病毒潛伏在犬隻體內約1-3天後就會發作,
病況嚴重時一樣會造成其他細菌二次感染,引發敗血症死亡。

犬小病毒主要透過口糞傳播。與犬瘟熱相同,
感染所有年齡犬隻
尤其6個月以下的幼犬,
抵抗力差,特別容易感染。

犬小病毒也會攻擊幼犬心肌,造成小狗發生心肌炎而死亡,
甚至耐過急病痊癒的犬隻,
部分犬隻也將因急性或慢性心臟衰竭而死亡。
狗主們務必多加注意。

目前對犬瘟熱及犬小病毒腸炎並無特效藥,

陳震寰醫師指出,犬隻一旦染病,
往往只能靠打點滴和營養針維持體力
同時施以病毒血清干擾素及免疫球蛋白加以治療,並無他法。

因此,要預防家中愛犬感染惡疾,最好方法就是按時接種疫苗。
一般犬隻出生後約45-90天內,
是依賴從母體所給予的移行抗體對抗外界病菌侵害。

當移行抗體逐漸降低時,此時飼主就該依建議定期注射疫苗,
適時增強抵抗力,就能有效預防犬瘟熱及小病毒腸炎。

至於抵抗力較差的老犬,建議也請醫師檢查後,
安排進行預防針補強注射。

在預防方面,只要陽光充足,環境乾燥,
犬瘟熱病毒、犬小病毒都很難存活,
只要一般漂白水(稀釋10-30倍)就能輕易消滅

陳震寰醫師提醒民眾,平時保持家中愛犬按時注射預防針,
經常清理犬隻生活環境,避免接觸其他動物分泌物及糞便

冬季季節注意保暖防護,就能為愛犬多增加一層防護力。

***********************************************************
當心狗兒 腸病毒正流行
預防針一針也不能少

2006年10月29日
中華民國95年10月29日

蘋果日報 報導╱唐滋蓮 攝影╱施偉平

最近天氣早晚溫差大,不只人容易感冒,
沒有正確施打預防針的狗兒也容易感染腸病毒,
對未滿1歲的幼犬致死率達6至8成。
如何正確施打預防針及照護感染的狗,
讓專家告訴你。

腸病毒簡介
狗常見的病毒性腸炎為
犬小病毒腸炎(canine parvoviral enteritis)犬出血性腸炎
、冠狀病毒腸炎(canine coronaviral enteritis),

犬小病毒腸炎的病毒傳染力很強,好發於秋季
因溫差大適合病毒傳播。
狗發病的初期會有食欲不振的現象,
很快就會出現嘔吐、拉肚子,甚至下血痢,
而且會散發一股腥臭味。
獸醫師需藉由糞便採樣,經過專業檢驗工具,
就可以知道是否為病毒性腸炎。
犬小病毒腸炎的病程約7天,
通常狗發病並接受治療後3~4天,
獸醫師就可知道能否挽救狗生命。
基本上,有正確施打預防針的狗並不會罹患這種病,
除非狗有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
即使施打疫苗也難派上用場,不過這種情形很少見。

好發品種
目前有6種狗是犬小病毒腸炎的好發品種,
包含杜賓、羅威納、牛頭梗、拉不拉多
德國狼犬、哈士奇,這些品種的狗易感性高,
腸胃本身較脆弱易被感染,
罹患犬小病毒腸炎的死亡率高達8成。

預防方式
要避免狗罹患腸病毒,最好方法是施打預防針,
但施打預防針並非打1劑即可。
狗若是從小開始養,第1年要施打3劑疫苗
如此密集是因為這是狗隻免疫力建構的時期,
很多飼主都只有施打45日齡的疫苗,然後就跳到每年1次的疫苗,
一旦缺打日後仍有可能患病。
未注滿第1年3劑預防針的狗不建議外出,
因為預防針尚未打完,免疫力依然不足。

正確打預防針
幼犬第1年要打3劑疫苗,
第1次最好的時機是45日齡打5合1疫苗,1.5月
第2次是105日齡打8合1疫苗,2.5月
第3次是135日齡打8合1疫苗,3.5月
之後就以135日齡後的每年補強1次即可。

 施打後防感冒
施打疫苗後的1周是觀察期,
疫苗會在狗體內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因此飼主要避免狗感冒,
若施打後因洗澡、吹冷氣、外出被感染等因素而感冒
該劑就算白打,最好病癒後至獸醫院再補打


不要自行施打
疫苗應由合格獸醫院醫師施打,民眾不可自行施打,
除了消毒不全外,
疫苗置於常溫1小時後疫苗數會降低一半易失效。
許多狗販會自行施打疫苗,
飼主還是到獸醫院從頭開始施打疫苗較保險。

漏打要補打
漏打的疫苗,只要飼主想起來就可補打,
若第1年漏打45日齡的疫苗,只要想起來後立即施打,
隔30日再打105日齡的疫苗即可,
總之,每1劑疫苗的施打時間,起碼都要相隔30天

治療方式
犬小病毒腸炎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輸液治療,
基本上,獸醫會將患病的狗狗留置醫院約7天
也有一些醫師會將患病的狗狗
留到能排出正常糞便才會讓牠出院。
由於患狗出院之後,身體依然較為虛弱,
因此需要飼主更用心的照護。

****居家照護

專門飼料
改用腸胃道處方飼料,1包約500~800元不等,
補充狗腸胃道所需營養素。
飼料控制在原飼料量的1╱3~1╱2
每天多餵食1餐,如以前1天餵2餐者,就改為1天餵3餐,
待整包吃完再換成原本飼料。

徹底消毒
以稀釋漂白水擦拭狗的住屋處
漂白水與水的比例為1:100,擦過後用清水洗淨,
務必洗乾淨以免狗會舔食造成中毒。

不鏽鋼製食盆、水器,可用水煮消毒殺菌,
若是塑膠製的食盆、水器,
則用清洗住屋的漂白水,同方式消毒即可。

清理糞便
飼主可以帶病癒的狗外出散步運動,
但是患狗的糞便一定要清理乾淨,
因為糞便中可能還有殘餘病毒,
一旦沒有清理乾淨,容易傳染給其他狗。

補打預防針
病癒的狗在1個月後要回獸醫院補打預防針,
通常是補打8合1預防針,約800元。

勿給過量補品
飼主不可因為狗患病,就任意給予過量的補品或營養品,
如雞肉等未經處理的高蛋白食品,
因為腸道受損吸收效果有限,過量時可能還會導致狗拉肚子。

專家說
狗在注射疫苗後的3天內,
可能會出現精神狀況差、食欲降低等現象,
飼主不用太驚慌,可以觀察3天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