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25歲


 全球資訊網25歲 世界為之劇變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中華民國103年3月10日


 
 
英國電腦科學家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 )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二日(民國78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提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構想,
最初只是想保存並彙整CERN資料庫,
不料廿五年來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及購物模式,
各界也將三月十二日視為全球資訊網的「生日」。

美國軍方一九五○年代就開始實驗將電腦連成網路,
一九六九年(民國58年)推出網際網路前身「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
但並未開放大眾使用。

法新社報導,柏內茲李廿五年前提出全球資訊網構想,
一開始也只是想解決CERN的資料總是因員工離職不翼而飛。
他當時說:「這些資訊通常會被記下來,但就是找不到。」

柏內茲李的上司當初認為這份提案「籠統但振奮人心」,
他的同事則完全忽視這項提案。

柏內茲李說服CERN採用他的系統,
證明他的系統能將實驗室電話簿編成網路索引。

計畫的一大關鍵是該系統適用各種不同電腦作業系統,
能夠點擊連結並取得存在別處電腦主機裡的資料。

全球資訊網誕生之初,有許多競爭對手,
包括美國的Gopher、CompuServe和法國的Minitel,都向使用者收費,
惟柏內茲李的系統免費。

一九九○年代初期,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採用全球資訊網系統,
作為華府政府機構網頁的作業系統,協助全球資訊網擺脫競爭者。
 全球資訊網系統一九九三年(民國82年)免費向大眾公開。

和競爭者相比,柏內茲李的系統管制最少,所有電腦只要連上就能發送訊息,不像競爭者的系統,有更多由上而下的管控。

顧能諮詢公司分析師麥奎爾說,全球資訊網剛問世時,
多數人受限於想像力不夠,沒料到人類的未來生活會因此改變,
「個人電腦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但全球資訊網改變並衝擊眾多產業」。
音樂、電影、新聞和更多產業的傳統經營模式,
都因全球資訊網提供的免費內容,而產生劇變。

美國民主與科技中心副主任鄧普希說,網路將權力下放到任何角落,
「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上閱聽和發表,過去從未發生過這種事」。


***********************
互聯網25週年 近半美國人寧上網不看電視
中華民國103年3月6日
【大紀元2014年03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

美國2月下旬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成立近25年後,
美國人日益迷戀網絡,寧願上網也不看電視,
有53%的網路用戶「相當難」擺脫上網的習慣,
網絡已成了這四分之一世紀來,改變人們最大生活習慣的發明。

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這項調查,提前於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成立25週年前,發佈了這項因網絡普及而改變人類生活習慣的調查結果。 網絡取代電視 成美國人最愛

調查顯示:有53%的網路用戶「相當難」擺脫上網的習慣。
而在2006年調查時,只有38%的人同意網絡即將取代電視的看法,
當時有44%的成人表示喜歡看電視勝過上網,
如今僅剩35%的成人難以放棄看電視的習慣。

另外調查指出,教育程度及收入較高的女性,比男性更依賴網路。
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來臨後,也是提高人們上網比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手機已成了美國人僅次於用電腦上網的
第二大生活需求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該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手機是僅次於網路的第二大受歡迎的產品。
其中49%的手機用戶稱,非常難以接受放棄使用手機的習慣;
相較於2006年的調查顯示,有43%的人持相同想法。

調查顯示在美國的成人中,有44%的人很難接受沒有手機的生活。
美國民眾的生活習慣逐漸被網絡和手機佔據的情形與日俱增後,
造成有線電話日漸式微的趨勢。

報告表示,僅有28%的有線電話使用者說,若缺乏有線電話,
生活中將變得不方便;
而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有48%的人有同樣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必須使用有線電話的需求已大幅下降;
另有17%的成人認為無法接受沒有有線電話的生活。

皮尤研究中心提及,從1995年以來,網絡的使用率呈現驚人的增長,
在1995年時,只有14%的美國成人會上網,
而現在大約有87%的人經由個人電腦或手機等行動裝置上網。

調查還發現,美國人現在上網的時間更加頻繁,目前有71%的人會每天上網,
而在2000年時,僅有29%的人會每天上網。

網絡成立25週年 九成民眾給正評 在1995年時,
美國有42%的成人從未聽過網絡,另有21%的人對網絡只有模糊的概念。

 該中心還發現,行動上網設備的興起
也是造成近幾年上網方式的急遽轉變的原因,
目前有68%的美國成年人,
偶爾會經由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行動裝置上網。

調查顯示,90%美國成年人擁有手機,其中2/3的人會用手機連上網絡,
而1/3手機用戶說,他們主要的上網方式就是透過手機。

該報告提到,90%的網路用戶認為,全球資訊網的建立是件好事,
僅6%的人覺得這是壞事;3/4的人認為,這對社會是一件正面的事,
而15%的人認為是負面。

皮尤研究中心在報告中總結說:「運用網路瀏覽、搜尋及分享訊息,
已成為世界各地數億人的主要活動。

在全球資訊網建立25週年的前夕,這個調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讓大家可以重新審視網絡,了解到它已變成美國人社交生活的一環。」
(責任編輯:黃凱熙)

*************************
「達康」25歲 連結8000萬網站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
中華民國99年3月17日

達康(dot.com)在3月15日正式邁入25周年!
今日的民眾幾乎都會上網瀏覽資訊、購物、結交網友或玩線上遊戲,
但很少人會想起從前dot.com革命的年代。 
1985年3月15日,全球第一個dot.com網域名稱Symbolics.com在美國麻州誕生,
開啟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商業時代單,
民眾無須記憶一長串的數字和點號,
只要鍵入cnn.com或udn.com等即可瀏覽網頁。

dot.com網站剛開始的起步相當緩慢,創立逾2年後網站數才達到100個,
到了1995年,網站數已暴增到1.8萬個,1997年衝破100萬個大關,
今日網站數更高達8,600萬個。
總計25年來,共有1.13億個網站存在過。

根據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儘管網路剛開始篳路藍縷,
如今網域名稱已成長至逾8,000萬個,其中有99.9%是在近15年間發生。

 ITIF的「dot.com 25周年後的網路經濟」報告中說:
「商業網路在全球以驚人速度蔓延,地球上每個國家,
無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接納了網際網路。」

漢米爾頓諮詢機構(Hamilton Consultants)與哈佛商學院去年共同發表的報告
指出,網路對美國經濟的貢獻估計達到3,000億美元,
約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

網路的擴張也經歷痛苦過程。
根據網路犯罪投訴中心(Internet Crime Complaint Center),
21世紀初期曾爆發dot.com泡沫破滅,造成投資人損失數十億美元,
網路詐欺案也不斷增加,近五年就激增三倍。

網路詐騙的金額在2005年達到1.83億美元,詐欺案逾23萬件。
不到2009年,網路詐欺案就增加到33.7萬件,損失金額高達5.6億美元。

不過,瑕不掩瑜,ITIF仍看好網路未來一片光明。
維護網路安全不只是商業考量,也是為了分享資訊,
網路已在全球遍地開花。

網域名稱管理業者維聖公司(VeriSign)執行長麥克羅林(Mark McLaughlin)說:「我們不只要建構更龐大的網路,也要提升網路品質。」
他認為歐巴馬政府的寬頻計畫是一個好的開始,
因為它將焦點放在連結世界的力量;
寬頻可以讓一長串「智慧」系統改造經濟。
【2010/03/17 經濟日報】

**********************
http://www.cyut.edu.tw/~jengru/nyc/internet.htm

 網際網路應用 - 朝陽科技大學

1968年的時候,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
(ARPA -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現今DARPA)
接受若干公司與大學的建議,
開始著手進行一項實驗性的封包交換網路的計劃,
因而發展出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1980年發展出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通訊協定,奠定了後來網際網路(Internet)的基礎。

1983年,美國軍方為了有效地整合所有的電腦資源,
選定TCP/IP作為標準的通訊協定,
此時ARPANET開始全面採用TCP/IP通訊協定。
但後來美國國防部開始刪減ARPANET的預算,ARPANET也逐漸落沒
            (ARPANET1990年6月正式終止運作。)

1993 年 InterNIC 成立;馬克‧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一起開發出簡單易用 Mosaic 瀏覽器(Netscape 的前身)。同時企業界和媒體開始大量使用與報導 Internet。


1994年,Mosaic的開發者離開了NCSA,並另外成立一家公司,
就是現今的Netscape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網景公司)。

1995年4月,NSF 讓渡了internet的內部系統控制權給企業界,
也就是說此時,internet正式被引入商業界。

1995年,Netscape網景公司生產的瀏覽器(稱為Navigator),
已是網路上最普遍使用的瀏覽器了;根據市調公司的調查統計,
當時使用Navigator的網路上線者約75-95%之間。

1996年,微軟公司也進入瀏覽器市場,發表了Internet Explorer
1998年一月末後, 網景也決定
      所有版本的Netscape Navigator/Netscape Communicator也改成免費軟體。
1999年三月,網景被美國的大通訊公司AOL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簡稱美國線上)買下

 1988年6月由Merit、IBM、MCI合作建立完成連接13個節點的T1(1.544Mbps)骨幹,成為網際網路(Internet)的骨幹

1994 年 ARPANET/Inernet 歡慶 25 週年

**
HiNet----
 
-----------------------
 
 
 
TANet---民國79年(1990)
「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TANet).
 
SEEDNet--SEEDNet(Softwar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Net 的縮寫,中文直譯為「種子網路」)
緣起於民國77年(1988)7月 ,
 民國81年(1992)6月正式提供國內企業界網路連線服務 
  
經一年試用期後
HiNet 於民國83年(1994)4月起正式營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