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德國雲豹抵台 怕生躲在籠裡 ** 珍稀雲貓又現身雲南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大陸振奮

珍稀雲貓又現身雲南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大陸振奮
中華民國105年12月13日

2016年02月29日 04:11 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旺報)


大陸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分局提供的
紅外線相機照片顯示,一隻雲貓出現在大塘轄區。
由於雲貓是十分瀕危的物種,保育人士認為,
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發現雲貓的蹤跡並拍攝到清晰的活動照片,
意義重大。

雲貓分布在大陸和印度、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低地熱帶森林中,
各國數量均少。
在大陸,雲貓僅出現在雲南和西藏東南的雨林中,
70年代中期才在大陸發現,由於數量非常稀少,
對於這種動物幾乎沒有研究資料,
目前被列為雲南省一級珍稀保護野生動物,
並在雲貓分布區內建立4個保護區。

雲貓斑紋 比雲豹小

繼2014年10月在保護區拍攝到雲貓活動的照片後,
騰衝分局在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單位的支援下,
加大紅外線相機的投放密度和科研監測的頻度,
終於在2015年12月10日、16日、22日多次拍攝到雲貓活動的清晰照片。

雲貓比家貓稍大,總體形更延長。
從外型看來,有一些和雲豹與雪豹相同的特徵,
像是這兩個物種的中間型,最顯著特徵是大理石斑紋的皮毛,
雲貓的體型決定身上的斑塊比雲豹小。

雲貓足大 尾長蓬鬆

「雲貓」是中文稱呼,它的英文名叫做「marbled cat」,
意為「石紋貓」。
體色變化從深灰色到淺黃灰色到紅褐色。
腿和腹部有黑斑點,頸部有縱紋。

雲貓的足非常大,更像豹亞科而不像貓亞科。
尾長而蓬鬆,幾乎與頭體等長。

雲貓在基因上介於「大貓」(如虎、豹、雪豹、獅子等)
和「小貓」(如野貓、豹貓、叢林貓等)之間。
某些基因特徵與虎有共同處,加上牠古老的身世
科學家們認為,牠們處於貓科動物進化中「大小」分化的分水嶺位置。












************************************

德國雲豹抵台 怕生躲在籠裡

  中華民國105年12月13日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2月13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黃意涵╱台北報導】

具野性及美麗形象的雲豹,
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IUCN)列為易危(Vulnerable)的物種,
珍貴程度不可言喻,

台北市立動物園10日由德國烏帕塔Wuppertal動物園引進
一隻兩歲半的雌性雲豹「Suki」(見下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期望透過與國際動物園的專業交流,
共同落實對雲豹及其共域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台灣雲豹在2013年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呼籲應加強對其他地區野生雲豹的保育行動,
台北市立動物園目前於台灣動物區照養一隻名為雲新」的雲豹
係由東南亞非法走私來台的雌性個體,2001年經查緝沒入,
目前已高齡16歲,相當於人類年齡近90歲。

為共同推動雲豹的域外保種計畫,
德國烏帕塔動物園贈送該園繁殖的「Suki」來台,目前約兩歲半,
大概是人類邁入成年的年齡,
台北市立動物園說,未來將積極規畫引進雄性雲豹,
以便在台灣建立起衛星族群。

「Suki」運送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檢疫舍時,起初輕輕踏出箱籠一步,
卻又馬上轉身躲回箱籠內,充分顯現出雲豹謹慎、喜歡隱蔽環境的天性;
被一群「陌生人」關注的牠,選擇暫時留在相對熟悉的箱籠內,
獸醫師也只好靜心等待牠適應環境後,願意自行走出箱籠。

研究人員目前普遍認定雲豹分為兩種,
分別是分布於大陸南方、尼泊爾、不丹、緬甸、泰國、寮國
、柬埔寨與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雲豹(Neofelis nebulosa)
以及分布於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的巽他雲豹(Neofelis diardi)

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的「雲新」及「Suki」都屬於前者。























************************************
台灣雲豹,我不曾見過你,你卻已不在

中華民國105年9月17日
sted on 2016-09-17 in 資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j9gz2y.html

台灣雲豹,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
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
雲豹全身淡灰褐色,身體兩側約有6個雲狀的暗色斑紋,
這也是它之所以叫雲豹的原因。


台灣雲豹又名烏雲豹、荷葉豹、龜紋豹,它主要棲息在亞熱帶茂密的叢林中,
還有沼澤地區。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
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


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
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
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
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
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

其是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
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它的手爪寬厚、有力,拍打獵物異常管用。

台灣雲豹曾經分布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
有記錄以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
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雲豹足跡的紀錄,
2003年(2013)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

******************************************************

台灣雲豹不見蹤影 滅絕說太心痛

2016年02月29日 04:11 記者李鋅銅/台北報導 (旺報)

中華民國105年2月29日

大陸雲貓在鏡頭前驚鴻一瞥,萌樣迷人。
和雲貓類似但體型更大的台灣雲豹
雖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早已標示「滅絕
目前仍列農委會台灣保育類動物名單「瀕臨絕種」
台灣人似乎仍無法接受台灣雲豹滅絕的事實。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記載是在1862年
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博物學家史溫侯
(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
同年,史溫侯在英國發表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中首次提到台灣雲豹。

1862年至今,雖然台灣原住民一直宣稱看到雲豹,
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或活體照片
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是否就是台灣雲豹。
在台灣各動物園內和全台可查的紀錄中,
曾有過15隻雲豹,但都不是純種台灣雲豹,而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雲豹。
目前若想看到台灣雲豹模樣,只有到國立台灣博物館看標本。

(民國90年)2001年開始,
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
在600個以上觀察點裝設自動照相機,延續了近13年,始終不見台灣雲豹蹤影。

去年2月,1名婦人將一疑似台灣雲豹皮送到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經半年失物招領而無人認領,去年9月委託專家鑑定,但因DNA遭破壞,
且因台灣無真正台灣雲豹DNA樣本,須請國內外專家科學驗證,
目前僅能確定是「大型貓科動物」。


1995年7月2日,台中縣大甲金典山莊展示面臨絕種的雲豹。(本報系資料照片)



2012年12月15日,為加強雲豹保育,
馬來西亞沙巴州野生動物局公布雲豹照片。(新華社)




台灣雲豹已滅絕,如今只剩標本與圖片。(本報系資料照片)

*****************************
【講堂筆記】雲豹安在
http://zh.wildatheart.org.tw/story/882/7813

蔡雅瀅 整理 2015-09-10
中華民國104年9月10日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

生物多樣性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攸關人類健康與生存。微生物造成的人類死亡,比肉食目動物引發的人類傷亡還多。過去發生過的SARS、狂犬病、禽流感等疾病,都是生態系統失調所引發。

南亞過去曾因使用雙氯芬酸(一種消炎藥)治療動物疾病,
禿鷲吃掉動物屍體後,引發腎衰竭,族群迅速減少,野狗則大量繁殖,
取代禿鷲食用動物屍體的地位,爆增的狗群成為狂犬病溫床(註3)。


雲豹曾在嗎?

討論時間,有聽眾問裴教授對於:
台灣根本不存在雲豹,豹牙、豹皮是用貿易換來的看法?

裴教授表示:目前能找到的文物,幾乎都是雲豹的毛皮、牙齒,
整隻雲豹的實體圖案,幾乎沒有,
不像百步蛇會整條出現在原住民文物的圖騰上,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較難畫。

目前存在的文物,雖然不一定就是本土的,有可能是交換來的,
例如:曾被作為貨幣使用的琉璃珠,雖然在台灣的數量龐大,但台灣並未生產,
而是交換來的。
但認為雲豹不曾存在的說法,很大膽,要花更多力氣來確認。
恆春有雲豹的考古遺址(註5),且台灣在冰河時期曾與現有雲豹的華南相連,
物種有相通的可能。


********************************************************

永別了!台灣雲豹 學者用生命調查13年證實「已滅絕」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29/199109.htm#ixzz4T1o9LZc4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3年04月29日 08:04
中華民國102年4月29日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證實台灣仍有雲豹存在,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13年,
設置1500多台自動照相機、200多個氣味陷阱,結果卻一無所獲,失望之餘,
學者們強忍悲傷把這份「用生命換來的調查」投稿至國際保育期刊《Oryx》,
待年底刊出後,林務局將進行討論,若獲認可,就等同於正式宣告,
台灣雲豹已‧滅‧絕。

受人類過度開發與獵捕影響,台灣雲豹棲地縮小、食物減少,
近年來山林間難見其蹤影,滅絕之說甚囂塵上,
但缺乏有力學術研究證實,沒有人敢下結論。

屏科大動研所教授裴家騏
和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博士劉建男等台灣學者相信台灣雲豹仍存在,
13年前與美國學者合作共組團隊展開「追豹任務」,
走遍玉山、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及東部海岸山脈,
利用自動照相機和陷阱,尋找台灣雲豹身影、排遺、足跡、毛髮等證據。

調查期間,
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史坎龍(Patrick Scanlon)在大武溪心臟病發過世
、研究人員顏敏如遭暴漲溪水沖走至今仍下落不明,研究團隊遭遇許多挫折,
但眾人抱著「一定要目睹台灣雲豹」的信念始終不願放棄。

無奈,事實是殘酷的,一無所獲的調查進行十多年後,
證實「台灣已經沒有雲豹,就算有也是零星個體,遲早會滅絕」,
這份調查於本月2日獲英國
《Oryx》(Oryx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ervation)採用。

林務局表示,待報告刊出後會提交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
若討論認可就會把雲豹從動物保育名錄中除名。

目前台北市立動物園的2隻雲豹並非台灣雲豹,
學者感慨地說,
未來民眾或我們的下一代想再窺台灣雲豹風采,
恐怕只能到國立台灣博物館看標本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