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 陳時中:比背景值高是一定的 守得還不錯「控制得宜」

**********************************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打過3劑」確診! 症狀曝光

11:58  2022/06/14 旺報 陳冠宇

************************

鄭文燦確診出現1症狀 最新身體狀況曝光

11:26  2022/06/14 中時 陳夢茹

*******************

莊人祥、王必勝、薛瑞元等三人確診 指揮中心下午說明

2022/06/14 13:39:20  經濟日報 新聞部編輯中心

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長必勝、社區防疫組長瑞元

薛瑞元無症狀;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出現喉嚨癢、咳嗽、發冷等症狀

****************************

陳時中確診 最新身體狀況曝 陳宗彥暫代指揮官

12:02   2022/06/12 中時 陳人齊 、中時新聞網、 楊雅婷

*************************

5/22  ((  5/21 亡51   16+21=37根本來不及用藥

另昨5/21公布的59名死亡案例中,邱淑媞表示,有16例是確診同天或確診前死亡21例是在確診後1至3天死亡,代表多數人根本來不及用藥治療,「實在死得太冤枉!」且死亡案例,幾乎全部是死亡3天以上才公布,最早的5月11日就已死亡,竟過了10天才公布,現在的疫情曲線有沒有趨緩,已經沒有人知道,不是政府說了算,結果政府還敢拿來炫耀,實在太沒血沒淚。


5/20  確診密切接觸者、已打滿三劑疫苗適用「0+7」自主防疫新制上路-不再收到隔離通知書

              快篩性,並想繼續工作,選擇「0+7」,就可以出勤

5/20   確診者完成7天隔離後不需要快篩也能返回工作崗位

羅一鈞昨解釋,確診個案經7天隔離,傳染力已大幅下降,就算外出活動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傳染風險

最新規定,確診者隔離7天後即可解隔,但後續要進行7天自主管理  確診者7+7 後 

  勞動部表示,並沒有規定解隔後還要快篩,勞工如果想回去上班雇主不能拒絕勞資雙方若有疑慮,可協商改請病假或居家辦公。

5/19

所以他知道必然性,但是他做了麼 ?

 百姓要這種解釋、狡辯蓋啥用 ???!!!!   威脅性  ?  不是說像流感 

陳時中表示,新冠肺炎老年人的死亡是會比較多,不用比就會知道,它就是個疾病,會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用背景值比較意義就不大。要比較可能看看不同時間的全死因死亡率是否有變化,就會有參考意義,70歲以上確診死亡率比背景值要高一定的不然這個疾病就是沒有威脅性的了。

5/17    長照機構死率1% 陳時中:守得還不錯

至5/16日截止,住宿型機構共638家出現確診事件,累計1697名工作人員、3305名住民確診,其中死亡有40人死亡率約1%,遠高於國內0.04%的重症率

*** 深怕大家不知道 ,隨時家己褒 、自誇,提醒大家他有多棒,要感激涕零

*****************************

「不在乎」的氣質  -----更帥


針對網友炸鍋的這句話「染疫不需要通報,除非你要領保險金」,李俊璋說,林副院長在原本的影片完全沒講這個內容,是斷章取義的結果,但因成大粉專原始截圖就有這段文字,李俊璋重申未審查過的內容,經拿掉有爭議和法令牴觸的內容,影片已重新上架,重要是以知識微光希望改變大家的心情。

成大醫院副院長林志勝影片重新上架

新冠病毒 :  有沒有問過我的意見   ?   ----   新冠最終就是流感化

----今夕何夕  ???   疫情正爆 單日確診還曾全球第一痾

2019年底,在全世界都還沒有警覺的時候疾病管制署嗅到了危險的訊息,全國從政府到個人,在2020年(109年)初提早啟動了整個防疫的應變,讓台灣守了下來。當時,人類對這一隻病毒不了解,台灣的政府啟動了許多的措施,全國各機關、企業或學校一起配合,我們把這一隻病毒一起防堵了下來,所憑藉的就是「知識如果歐洲國家也都提早嗅到這個訊息,這兩年多的世界可能不是這個光景。

兩年前(109年2月25日)林園國小林老師  有獎徵答  第17題問  關心疫情的話你會看到一個帥帥的、很盡責指揮官是誰」,答案為衛福部陳時中

 14題 :  為什麼現在口罩變得不容易買到 ?-   - 因為大家想要囤貨所以大家一直搶

****************************

聯合報社論/人命在眼前流逝,政府還在惜藥說風涼

2022-05-24 01:18 聯合報/ 社論











季青漫畫


從「零確診」到單日九萬人確診,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的聲調很少變化,總是行禮如儀地報告數字。四月迄今,已有近六百人染疫死亡,其中十八%在確診當日死亡十四%在確診次日死亡,九%死後才查出確診,計有六成五死者是在確診五日內亡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質疑,從確診到死亡的時間這麼短,顯示防疫和醫療都有問題。對此,陳時中冷回,他不認為這與投藥太慢有關。

陳時中因應外界質疑,一向擁有殊異的才智。例如,他說「不快篩,就不會確診」,所以醫護人員可以繼續加班;對於疫情來得快又急,他說「要怪就怪病毒」。對於案底甚多的小吃店變身生醫公司奪超級快篩標案,他說「大公司都賣過小東西」;對於唾液快篩率先給了高端關係企業獨家代理,他說「那有什麼關係」。基本上,這是一種「不在乎」的氣質,不在乎醫護及基層的負荷,不在乎自己的責任,不在乎公私利益的分際,不在乎民眾的疾苦乃至人命的流逝。

蔡政府一再宣傳,Omicron九十九%以上都是輕症,甚至「嘸症頭」。但對於眾多確診者在短短五天內死亡,這類「都是輕症」的宣傳,不嫌誤導嗎?不僅如此,政府準備的快篩劑數量不足,又遲遲不採認「篩陽即確診」,迫使每天有數萬民眾必須到醫療院所排隊做PCR採檢,從而又造成醫療體系的過度負荷。這一步步遲緩決策與落後部署,在在都造成疫情加劇,並導致確診者因求助無門而快速病亡。對此,陳時中依舊漠然以對。

再看,確診者的治療也是問題多端。指揮中心宣稱,國內抗病毒藥物有八十多萬劑的存量,看起來庫存算是充裕。但實際上,醫療體系每天開出的藥量,卻只有一千人份上下。以五月十二日為例,醫療院所的開藥率僅○・五五%;到了五月十九日,單日確診數已飆破九萬人,開藥率仍僅一・七%。看著人命在眼前快速流失,政府卻仍在「惜藥」,不肯給藥;這些人的腦袋結構,難道真缺了「同理心」的一角?

追根究柢,這又與衛福部的規定繁複有關,使得醫院和醫師無所適從。例如,有些醫院從未被配發抗病毒藥物,有些醫院宣稱門診不能給藥,有些醫院推稱急診不能給藥。試想,若連醫師對規定的認知都南轅北轍,病人哪裡搞得清楚?更糟的是,衛福部的給藥指令有許多額外限制。以口服藥Paxlovid為例,規定體重四十公斤以上病人才能使用;輝瑞藥廠規定限用於十二歲以上病人,但指揮中心卻要求必須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才給。民眾在政府的條條框框裡被推來推去,許多人從未取得藥物,即告不治。

台灣前兩年自命「防疫模範生」的光環,已在這波疫情被徹底沖垮。但這並不表示,失去光環之後,我們面對尚未到來的疫情洪峰就能掉以輕心。觀察近日的變化,單日死亡案例平均超過五十人,其中包括了幼童、長者和年輕人。更值得擔憂的是,中重症的案例,正以每天兩百多的數字累增。如果政府不快速改善投藥給藥及治療政策,這些數字,極可能意味著我們在洪峰時刻要面對更可怕的死亡數;那對台灣而言,將是無比沉重的社會及心理衝擊。

先前疫情沒那麼緊迫時,陳時中提到確診死亡者,往往以一句「有慢性病史」自我釋懷。最近,陳時中在報告死亡數時,則新增了死者「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的註記。然而,死者的DNR註記,能舒緩政府防疫不力的愧疚嗎?他們都是人家的家人啊!


***************************

  14題 :  為什麼現在口罩變得不容易買到 ?-- 因為大家想要囤貨所以大家一直搶

           ((  絕對是人民觀念偏差、行為有問題      )))

          

國小防疫題目被爆造神 邱于軒:2年前陳時中還很受歡迎

2022-05-22 16:34 聯合報/ 記者林巧璉/高雄即時報導

高市議員邱于軒接獲陳情自己選區中有國小教師出試卷神化陳時中。圖/擷取自高市議員邱于軒粉絲專頁














高雄市議員邱于軒接獲網友投訴,網路上有一分試卷裡面有一題問  關心 你會到一個 帥帥的、很盡責的指揮官是誰」,答案為衛福部長陳時中。網友批根本是造神,質疑老師別有居心。經邱于軒跟校方查證,這個題目其實是兩年前林園國小老師為了防疫觀念做的有獎徵答,不是考試卷。校方也表示,這個老師教學認真,絕對不是有意神化。邱于軒表示,自己前幾天接獲多位網友關心,因林園國小是自己的選區,才與校方確認。邱于軒說,時空背景在兩年前,2020年2月25日的有獎徵答活動,那時陳時中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官員都相當受人民愛戴,甚至有組成「防疫五月天」至各縣市振興地方觀光。

根據校方提供的資料可看出,當時林園國小林姓教師共出了12道題目,要提升學生的防疫觀念,也增加對於時事的了解。題目包括疫情最早發生在中國哪個城市、如果呼吸怪怪的、一直咳嗽可以打哪支電話?以及體溫超過哪個溫度就會被隔離等等。

校方指出,林姓教師目前為教育部全國巡迴輔導團教師,積極研發實驗各種教學模式與策略。在網路上流傳的是綜合課程中與學生分享的「防疫小達人-有獎徵答」,利用課堂和孩子們一起有獎徵答,一起互動,也從中讓孩子瞭解防疫相關的知識內容,目前並無在本校其他教師或個人實際使用在學生的測驗考題上。感謝外界的誤解與關心,也希望大家以正向看待教師積極深研各種教學策略的精神,未來對於相關的教學內容會更審慎評估,避免外界的誤解。

邱于軒說,自己有提醒校方,如果是要談防疫應該防疫歸防疫、政治歸政治,「不需要談論指揮官的外表、長相」,也不至於造成眾人的討論和爭議。


********************************************

  數字沒爆衝

疫情沒暴衝代表「控制得宜」 陳時中曝單日增8萬例會拖較長

2022-05-21 15:05 聯合報/ 記者許政榆、沈能元、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

陳時中:疫情控制得宜 專家批自我感覺良好

04:10  2022/05/22 中國時報 林周義 、 陳祐誠 、 莊哲權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國內昨增8萬4587例本土個案,另增59死,死亡數追平有史以來單日新高。相較19日的單日破9萬例,近2日的個案數都略減,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段時間疫情沒有暴衝式成長,算是控制得宜。但專家對「控制得宜」持保留態度,認為是政府自我感覺良好,應歸功於民眾自發性減少外出。另自5月23日起,山地平地原住民地區及離島地區居民,快篩陽後經醫師診斷,即可被視同確診,其中花蓮、台東兩縣等同全部納入,成為國內最早實現快篩陽即確診的縣市,令雙北望之興嘆。昨天本土個案,北、北、基、桃、竹、東都有下降趨勢,而中、彰、投、雲、嘉等則有上升趨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的大趨勢是早發生的縣市疫情持平、緩降,中南部則持平、緩升,對於是否有「將過高峰」的可能?周末後就能看出。

日增10萬為高點 疫情恐怕拖較長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看來檢驗陽性率未大幅上升,疫情可能處於高原區,要再觀察1、2天。陳時中則說,如果以日增8、9、10萬為高點來看,疫情恐怕會拖得較長,但若單日達到12、13萬,則是一時的壓力較大,但疫情延長的時間較短,各有利弊。                                                     陳時中表示,新制上路後,包括居家隔離、檢疫、自主防疫、65歲以上,群聚區域(如醫院、長照機構)、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均適用此措施。他也鬆口,未來實施範圍會持續擴大到全民都適用,但需觀察一段時間。

無暴衝成長 歸功民眾自律不出門

隨著疫情延燒,昨國內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53例中症、70例重症、59例死亡。死亡個案56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29人沒打疫苗、34人年過80歲。今年以來,國內累計112萬9202例本土個案,其中112萬6718例輕症及無症狀(99.78%)、1867例中症(0.17%)、617例重症(0.05%),其中490人死亡,致死率為萬分之4.3,占重症個案的79.42%。

對於陳時中認為最近病例數下降,是控制得宜,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許多大型活動並未管制,但不少民眾已自動自發不出門,病例數未再上升,是因為民眾自我控制得宜。

多人確診前死亡 根本來不及用藥

陽交大公衛研究所兼任教授、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批評,政府認為疫情控制得宜,實在太過自我感覺良好,真正功勞要歸於民眾本身。透過Google的足跡大數據可看出,公園人流少了47%、交通減少46%、購物與休閒減少37%,民眾自主不出門,政府到底控制好不好,應該去問餐廳、觀光業、計程車以及廣大家長,結果大家心知肚明。

另昨公布的59名死亡案例中,邱淑媞表示,有16例是確診同天或確診前死亡21例是在確診後1至3天死亡,代表多數人根本來不及用藥治療,「實在死得太冤枉!」且死亡案例,幾乎全部是死亡3天以上才公布,最早的5月11日就已死亡,竟過了10天才公布,現在的疫情曲線有沒有趨緩,已經沒有人知道,不是政府說了算,結果政府還敢拿來炫耀,實在太沒血沒淚。

*******************************************

聯合報社論/不顧百萬人確診,政府拚選舉隨人顧性命

2022-05-21 00: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白沙屯媽往北港進香出發在即,總統蔡英文到拱天宮參香。記者吳傑沐/攝影

五二○前夕全台確診人數破百萬,當天蔡總統在苗栗白沙屯拱天宮為媽祖的「粉紅超跑」淨轎並呼籲大家不必為疫情過度緊張。白沙媽起駕,蔡總統和賴副總統雙雙親往送駕,非關信仰虔誠,而是想拉抬白沙媽的霸主地位以取代親藍的鎮瀾宮大甲媽。疫情正邁向洪峰,社會瀰漫不安,政府不僅快速鬆綁防疫規範,還催動九萬人進香;為了選舉與政治而輕忽疫情,十分可議。

台灣近期單日確診數經常躍居全球之冠,外媒多次示警,直指台灣並未超前部署;美國更兩度提升台灣的旅遊警戒,至「高風險」等級。執政者卻仍一味強調九成九的輕症,無視中重症及死亡人數正快速增加,難道想要重蹈去年五月防疫失利的覆轍?近日,民進黨還意圖宣傳「染疫可提升免疫力」,卻不想想政府為染疫民眾做了什麼安排,導致不時有民眾死於快篩站前。滿腦子政治與宣傳的政府,都不必考慮人命嗎?

蔡政府處理這波疫情,可謂既不用心、又不用力,幾乎是眼睜睜看著疫情惡化,然後就乾脆撒手讓它擴散。政府的資源根本尚未下放到地方和醫療院所,指揮中心即一再調整政策,甚至連行政院與衛福部的說法都不一致,流程繁複、術語多端,地方政府和社會大眾皆無所適從。短短三周,隔離從「十加七」改為「三加四」,再放寬到「○加七」,整個鬆綁決策只見政治考量,卻未思考醫療負擔及社會成本,乃至人命損失。

要解封國境、回歸正常生活,就得設法與病毒找到共存之道,這個前提無可厚非。關鍵在,政府的作為必須衡量社會的承受度,更重要的是,政府的部署能力是否和它的決策腳步同步並行。人們看到的現實是,中央的決策往往落在地方政府的執行建議之後,連快篩試劑及治療藥物都無法充分供應給需要的民眾;然而,政府卻為了減輕保險業者「保單之亂」的隔離給付,乾脆一舉鬆綁為「零加七」。這種做法,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可能加速推進確診潮;連高雄市長陳其邁都承認,少了三天居隔,可能有十三%的陰轉陽,具相當風險。

對於指揮中心部署與決策「脫節」的問題,政府的應對之道,仍只有「宣傳」一招,不斷動員側翼洗風向,散布「早染疫早享受」的謬論,宣稱染疫對小孩是「天然疫苗」,會產生超級抗體云云。且看,短短半月全台已有三名幼童死於確診,那些一味宣傳染疫「免驚」的專家,不慚愧嗎?除此之外,近期以來不斷有網軍哏圖帶風向,譏嘲排隊領快篩的民眾是「快篩乞丐」,諷刺不堪負荷而求救的醫護是「巨嬰」。在單日確診量已接近十萬之際,綠營網軍這些冷言酸語,豈非在荼毒台灣社會的人性?

在澳洲,六十歲以上長者及十八歲以下兒童,Omicron引發的死亡率已接近Delta的兩倍。這正是台灣走向與病毒共存時最沉重的風險,偏偏蔡政府刻意漠視,讓民眾鬆懈。這個套路,和開放萊豬福食如出一轍,表面上宣稱有科學依據,使用的卻是選擇性的數字,故意隱瞞風險;美其名人民有「選擇權」,其實國家已剔除相關選項。

有政治掛帥的民進黨,當然就有「疫情當選情」操盤的蔡政府。指揮中心對雙北市長不假辭色的指斥,對資源分配的「重南輕北」,防疫措施的忽寬忽緊,無不充滿政治算計。而疫情正值洪峰,總統副總統還意圖利用政治操弄宗教,將白沙媽染「綠」,都是難以想像的心機。蔡政府機關算盡,就不怕到頭來舉國皆輸?

*****************************

網議成大籲「染疫不用通報、除要領保險」 林志勝:遭斷章取義

2022-05-21 12:14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即時報導

成功大學副校長李俊璋出面說明。記者吳淑玲/攝影

成功大學日前在臉書粉專邀請到成大醫學院副院長林志勝醫師,以「COVID-19就是流感啦!」為題發文,內容有「染疫不需要通報,除非你要領保險金」,掀起熱烈討論後,成大先將原始影片下架,成大副校長李俊璋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林志勝副院長在影片中從沒有說快篩陽性不用通報領保險才要通報,是被斷章取義,整理過的影片已重新上架。

李俊璋說,林志勝的意思是說基本上有一些是沒有症狀的不要急者要去醫院確診自己有沒有確診,因成大出版「知識微光」希望大家要具備基本知識,COVID-19發展到現在就是流感化,要戒慎但不要恐懼,社會上很多人不了解還是很害怕確診,「但沒有一個人會害怕會不會得到流感」,新冠最終就是流感化政府在做的保持醫療量能,醫治中重症不要有死亡的風險。

針對網友炸鍋的這句話「染疫不需要通報,除非你要領保險金」,李俊璋說,林副院長在原本的影片完全沒講這個內容,是斷章取義的結果,但因成大粉專原始截圖就有這段文字,李俊璋重申是未審查過的內容,經拿掉有爭議和法令牴觸的內容後,影片已重新上架,重要是以知識微光希望改變大家的心情。

林志勝在影片中有無說得了就是免疫不會再確診,李俊璋說他很詳細把影片看過,林副院長不是說即使再次感染確診後不會再感染,RNArna的病毒會一再變異,流感有各種形式,這支病毒也是一樣有各式各樣的變異,但現在民眾會有好的免疫力,打疫苗只是打進這病毒S抗體的這個抗原,產生對S蛋白的這種免疫力而已,可是如果感染1次那就會有很多這病毒上所有的蛋白質,都對它產生抗體才會說感染後的免疫力會比只有打疫苗好。

李俊璋強調,因為原來的影片是還沒有經過審查程序 ,在成大群組裡的老師誤以為審查完就傳出去,影片內容第一個一定要符合法律,通報是第五級傳染病法定的義務,林副院長不可能犯這種錯,目前有爭議和法令不符的部分已修正重新上傳到成大官方網站,影片是希望讓台灣民眾有基本知識後戒慎的保護自己,確診了也不要害怕,醫療量能就是要醫治中重症。


林志勝的聲明

我從來沒有說過「要領保險才通報」,確診者要通報是法定義務,我說的含義是沒有症狀、沒有保險、沒有被框列的人,不要急著大家都去看自己有沒有「確診」。

林志勝在影片先強調他是神經科不是感染科的醫生,在防疫的前半段,成功大學出了一本書「知識為光」。未來人類的歷史,也必定有一個章節,敘述這一場疫病。

2019年底,在全世界都還沒有警覺的時候疾病管制署嗅到了危險的訊息,全國從政府到個人,在2020年(109年)初提早啟動了整個防疫的應變,讓台灣守了下來。當時,人類對這一隻病毒不了解,台灣的政府啟動了許多的措施,全國各機關、企業或學校一起配合,我們把這一隻病毒一起防堵了下來,所憑藉的就是「知識如果歐洲國家也都提早嗅到這個訊息,這兩年多的世界可能不是這個光景。

現在正憑藉著這段時間所累加的知識要讓國內走過防疫的最後一哩路。但是,社會充滿了恐慌與不安,因為大家習慣於過去兩年來國內的情況,大部分的人可能處在被感染的恐慌之中,所有的輕症或無症狀的感染者擠往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影響了急診原應有的功能,這樣可能導致更多的人受到傷害

大學整個社會「知識」的起源,但是,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不易跨越,因此在大學之中也彌漫著恐慌,對於是否實體上課或遠距上課的爭議;對於宿舍誰該被隔離的爭議;對於誰該接受快篩、誰該接受PCR的爭議,大學裡面的不安,似乎不比整個社會輕鬆。

成功大學基於責任要先讓校內的師生們心理安定下來,讓全校師生了解,我們已經準備好走這最後一哩路。因此以科普的眼光錄製了給全校師生的影片,以醫療體系對這個疾病的瞭解,讓大學校園校內的師生清楚現在的情勢,以及現在作為的「知識」背景。這就是以「知識為光」的「戒慎而不恐懼」

********************************

新聞分析》大學已淪病毒溫床 教育部長良心何在?

14:47   2022/05/18 中時 李侑珊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在校園防疫拿不出作為,只會亦步亦趨跟著衛福部長陳時中,導致大學師生確診人數不斷累加,大專校園已淪病毒溫床。(本報資料照)


本土疫情飆升,大學師生確診人數也逐日累積,即便各校改採遠距教學,盼能緩衝病毒在校園擴散的速度,但大批學子仍住在宿舍,且基於各種緣由無法疏散,教育部迄今端不出有效協助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案,讓大學已成為病毒的溫床,任憑各校師生自生自滅,試問教育部長潘文忠,良心何在?

台大二度傳出確診學生住在會議室。據了解,校方為了解決逐日累加的確診師生人數,受困於校內防疫量能不足,不斷向外尋找旅館作為防疫空間。而在鄰近校園的捷絲旅旅館住宿額滿之後,再度承租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同樣很快速地住滿確診學生。

由於向外承租防疫旅館的床位空間,跟不上校內學生確診的速度與人數,台大困擾不已,因此還是希望,特別是本地學生,最慢能夠在暑假來臨之前,搬離宿舍。

不過,學生基於各式各樣的理由,包含經濟條件困境,或是擔憂此時返家恐將增加家人確診風險等考量,不願意搬離宿舍。學校為避免大批住宿生群聚造成感染風險,迫不得已只能把確診學生先暫時安置在會議室。期間,確診學生所使用的睡袋還有會議室租借等費用,全部由校方支付

台大為此苦不堪言,多次向教育部反映情況,教育部不僅沒有提出有效的協助、解決方案,甚至冷言冷語,要求校方自行尋找防疫旅館,但問題是現在雙北疫情居高不下,大台北地區防疫旅館一床難求,教育部如此做法根本是在推卸責任,將師生至於水火之中。

不只台大,各所大學幾乎都存在相同的防疫困境,各校不斷向教育部陳述,教育部根本是有聽沒有到,無法提出任何有效作為。北部不少大學教師認為,依照目前狀況發展下去,沒有防疫旅館可住,又無法回家,大學校園很快便會出現,確診學生在學校體育館搭帳篷的奇景。

本次疫情爆發迄今,大學校園已成重災區,只會奉行上意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每次對外回覆媒體相關提問,絕大多數的說法都是會跟指揮中心討論

潘文忠身為教育主管機關的大家長,理應一肩扛起責任,確保校園安全與師生權益,遺憾的是,自始至終只會當個聽話的行政官僚,絲毫不敢違逆指揮中心,亦步亦趨跟著衛福部長陳時中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口號,棄大學師生死生於不顧。

在失敗的防疫政策下,大學不只已淪為病毒的溫床,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教育更是成為服務政治的工具,潘文忠身為身為教育部長,如還有一絲良知,懇切希望能在此時親自走訪大學校園,了解學校、師生還有家長的困境,以及生命的可貴,大刀闊斧的扛起責任,用心協助各校,不要再只會跟著指揮中心還有陳時中呼口號,甚至一同執行錯誤又罪孽深重的防疫政策。

*******************

0+7上路 勞動部:勞工快篩陰性可出勤 雇主不可要求休假

2022-05-18 19:4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即時報導


確診密切接觸者、已打滿三劑疫苗適用「0+7」自主防疫新制上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確診密切接觸者、已打滿三劑疫苗適用「0+7」自主防疫新制上路,勞動部表示,只要快篩陰性,勞工就可以出勤上班,雇主不可拒絕出勤,亦不可片面要求員工改請特休假、事假或病假。

「0+7」新制上路後,密切接觸者只要打滿三劑疫苗勞工,將不再收到隔離通知書。事實上,勞工可依自身狀況採行「0+7」或「3+4」(三天居家隔離,四天自主防疫),

********************************


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 陳時中:比背景值高是一定的

15:132022/05/19 中時 林周義 、中時新聞網、 莊楚雯

圖為疫情嚴峻,台北市政府和台北榮民總醫院在中正紀念堂開設車來速篩檢站正式啟用,每天提供1200個採檢名額,一早就排滿等候篩檢的車輛。(資料照 鄧博仁攝)


公衛學者昨指出,今年1月以來,台灣Omicron疫情期間的死亡個案,不論是70歲以上或以下,平均都低於疫情前5年的背景值,但若單看近2周,70歲以上死亡個案的通報已高於全死因死亡率,有超額死亡的現象,這意味著新冠死亡個案中有5成3死是直接感染、醫療量能緊縮造成的間接死亡。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冠肺炎老年人的死亡是會比較多,不用比就會知道,70歲以上確診死亡率比背景值要高是一定的,不然這個疾病就沒有威脅性了。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昨日表示,依Omicron萬分之36的致死率,截至6月底,國際間會產生116萬775名通報死亡個案,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發表的直接、間接死亡估計達1490萬,明顯高出許多,原因除感染致死,更重要的是醫療量能緊縮,導致民眾無法治療其他疾病,又以美洲、歐洲及東南亞最嚴重。


針對台灣情況2015~2019年平均全死因背景死亡率,70歲以上為每萬人分之523.1,70歲以下為每萬人分之29.4,而過去1~5月間,不論年齡,新冠肺炎通報死亡率皆小於流行前背景死亡率。

不過若單看近2周,4月28日~5月15日間,台灣70歲以上通報死亡為萬分之52,已高於萬分之23.9的同時期全死因死亡率,出現超額死亡。陳秀熙表示,這意味著目前所通報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中,有53%來自於染疫的直接死亡以及醫療量能緊縮所造成的間接死亡。

對於70歲以上長者死亡超過背景值,陳時中先是反問「背景值的意義是什麼?」,會和背景值來比,假設可能是不死亡,比背景值要高就會變成警示。比如我們今天要打疫苗,假定打疫苗基本上是有限度的風險,這個時候就會和背景值比較,高於就會警示,就表示風險較高。

陳時中表示,新冠肺炎老年人的死亡是會比較多,不用比就會知道,它就是個疾病,會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用背景值比較意義就不大。要比較可能看看不同時間的全死因死亡率是否有變化,就會有參考意義,70歲以上確診死亡率比背景值要高一定的不然這個疾病就是沒有威脅性的了。

************************

長照機構致死率1% 陳時中:守得還不錯

                  中國時報  陳人齊、呂筱蟬、游念育/連線報導

2022年5月17日 週二 上午4:10

,新北市確診數仍居全國之冠,板橋亞東醫院檢疫急門診處,16日出現大批民眾等候取藥。(陳怡誠攝)

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本土6萬1697例、148例中重症個案以及29名死亡個案,死亡者中包括1名打過3劑疫苗百歲人瑞;對於長照機構群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長照機構的致死率維持在1%,「算是守得還不錯,」沒有重蹈之前香港疫情大爆發的覆轍。陳時中表示,新增本土疫情以新北市1萬9898例最多,其次是台北市9274例、桃園市8635例、台中市4357例、高雄4191例;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從雙北市確診人數來看,曲線趨於平緩,最主要可能是民眾自動自發不出門及PCR量能飽和,他觀察最近北市捷運乘載量明顯下降,比起2019年人流下降了40%。柯並以14日為例分析,確診者住院為206人、出院人數142人,住院人數還大於出院人數,就是還沒達到高峰,在敵情不明下,會持續監視人數變化,可以猜測是否達到高峰,如果兩者人數相近,就是達到高峰。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也表示,以模式預估大概是在5月中下旬會達到最高峰,而6月底疫情趨緩的機會,他覺得是滿有可能的,但疫情未來發展如何還是不宜放鬆,疫苗還是要打,畢竟疫情是「趨緩」,不是社區一下子就沒有病例。羅一鈞指出,至16日截止,住宿型機構共638家出現確診事件,累計1697名工作人員、3305名住民確診,其中死亡有40人,死亡率約1%,遠高於國內0.04%的重症率

*******************

確診者關完7天 快篩陽可上班嗎 勞動部說話了

10:00   2022/05/20 中時新聞網 王嘉慶

確診者完成7天隔離後不需要快篩也能返回工作崗位。(資料照)

本土確診數已來到單日逾9萬例,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規定,確診者隔離7天後即可解隔,但後續要進行7天自主管理。民眾問,若自主管理期間快篩陽性,還可以外出甚至回公司上班嗎?勞動部解釋,沒規定要快篩、雇主也不得拒絕勞工重返職場的要求。

許多民眾確診後陸續解除隔離,根據指揮中心規定,必須採「7+7」方式,也就是前7天居家隔離、後7天自主管理。勞動部表示,並沒有規定解隔後還要快篩,勞工如果想回去上班雇主不能拒絕勞資雙方若有疑慮,可協商改請病假或居家辦公。

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解釋,確診個案經7天隔離,傳染力已大幅下降,就算外出活動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傳染風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