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假愛農 , 真啃農 假農民 農地種電

*************************************************

村落遭光電板包圍 台南七股頂山里長痛訴「不如判死刑」

                                 中華民國110年1月3日
2021-01-03 08:56 聯合報 / 記者吳淑玲/台南即時報導

台南七股頂山里長陳博靜表示村落四周都是世代先人的鹽田,在台鹽轉型後閒置成為野鳥棲息濕地,卻在台電帶頭下成為光電業者獵地的目標,村庄四周都被光電板包圍,「甘脆直接判死刑讓頂山滅村」。記者吳淑玲/攝影



台南七股頂山聚落大片的鹽灘地,是黑面琵鷺棲息地,附近有賞鳥亭,每年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從去年九月開始,鄰近鹽灘地被圍了起來,蓋起太陽能光電場。頂山里長陳博靜指著南26及南25之1道路兩旁綠色圍牆說,一邊有122公頃,一邊是99公頃,太陽光電板不斷入侵包圍頂山里,沈痛地說「乾脆直接判死刑、讓頂山里滅村」。

無人機從空中鳥瞰,七股頂山四周是大片的太陽能光電板,陳博靜說,當地歷史上以曬鹽為業,先人和父親、叔伯都是鹽工,日本人開始開墾鹽田,徵收4、5百公頃土地,後來台鹽接手到民國91年轉型後鹽田荒廢,鹽工失業直接導致頂山沒落,當地鹽灘地野鳥很多,有黑面琵鷺、黑腹燕鷗、裡海燕歐及鷸科等,村民認為唯一的出路是發展生態觀光,但現在又出租給台電做太陽光電板。

陳博靜沈痛說,「原規畫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發展觀光,為了發展綠能,土地卻又歸給國有財產署,鹽田不斷釋出給光電業者,原本寄望要發展觀光來救頂山的希望又破滅了。」

「鹽田少雨日曬充足,成了太陽光電板業者的最愛」,陳博靜說,本來光電廠面積有3、4倍大,連滯洪池及靠近村落的鹽灘地都被畫入,驚覺後起來抗議,和國有財產署協商,才把靠近賞鳥亭的光電申請案撤銷,也納入環境與社會檢核,避開環境敏感區。

鹽灘地是野生鳥類最愛的棲息地,頂山每年有400多隻黑面琵鷺度冬,當地有「賞鳥小木屋」,可以很近欣賞到黑面琵鷺,鄰近就是七股鹽山、鹽業博物館等景點,最近雄獅旅行社就帶一團觀光客到七股頂山賞鳥,大潭排水則有不少釣客垂釣,顯得悠閒,陳博靜說「發展生態旅遊是當地唯一的出路」,現在全部被光電板圍起來等於是判頂山死刑。

自從台電光電第五期計畫場址選定七股鹽田鹽灘地,民間業者也爭相申設,最近在七股鹽山旁又核准一塊,鹽田寧靜被不斷進出的工程車所攪亂,陳博靜說,不要講到以後光電板可能的汙染問題,現在景觀視野都被破壞了,「以前來賞鳥是一望無際的鹽灘地,以後一眼望去都是太陽光電板」,還有人要來嗎?

拍鳥俱樂部會長黃蜀婷也說,從鳥友提供今年五月的空拍影片,頂山太陽光電板周遭的水道潮溝,原本是水鳥棲地,現在水質變化藻類增多,水域有優養化的危機,另外台六十一將軍交流道附近七股鹽田鹽灘地,鄰近青鯤鯓及馬沙溝景點,因世界瀕危的諾氏鷸、琵嘴鷸出現造成大轟動,一度也被光電板業者看上,幸好有外籍女婿理查為候鳥請命,光電業者才放棄開發將軍濕地

黃蜀婷說,鹽田因為長期閒置已自然復育為人工濕地,不只全台鳥友瘋狂來此追鳥,若是沒有新冠疫情,國外鳥友也會來,賞鳥不只是生態指標,更能帶動產業觀光,從住宿餐飲及交通等,像嘉義布袋新塭濕地原是賞鳥區,現在開發為太陽光電區,兩相對照相當諷刺。


*************************************
百般呵護 沒人把農業當職業…

                  中華民國109年4月27日
2020-04-27 00:58 聯合報
/ 徐世勳/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逐條審查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爭取「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順利通過立法,
日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再次語帶哽咽表示,其他職業都有退休制度,但從來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似乎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國家對農業的保護、補貼還不夠,農業還需農民退休儲金制度這個臨門一腳才扶得起來。

一九九五年「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通過後,截至二○一八年止,「暫行」了廿三年,老農津貼核付金額已達九千多億元,將近一兆元(我國當年國內生產毛額約十八兆元),未來每年還要以農委會六百多億預算的支出快速成長,幾成財政的無底黑洞。

此外,在台灣這惡質的政治競技場內,政客們民粹式的競相加碼,討好選民不落人後。除老農津貼外,還有稻穀及雜糧保價收購肥料補貼農業用電補貼休耕給付及轉作補貼對地補貼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高額補貼等,幾乎是「農業金庫通國庫」。這些農業補貼或福利,都是士農工商,除農業外,其他各行各業在繳交高額房租房貸後省吃儉用的辛苦納稅錢。誰說是在「做功德」?

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有世界上最嚴苛的限制農地他用的法令來保護台灣農業,將七十多萬公頃的農地保留給農民,「農地農用」,卻忽略了台灣產業結構的急速轉變,也嚴重妨礙城鄉的健全發展。在急速工業化與都市化a下,限制農地他用的法令,嚴重限制城鎮工商與住宅用地快速擴張的強烈需求,導致城鎮地價的高漲與炒作格外嚴重,帶動作為準城鎮用地的農地價格高漲,也使得專業的農民無力擴大經營規模。

為什麼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說老實話,光靠「農業所得」是無法維生的。過去卅年來,台灣農家的「非農業所得」一直遠遠高於農業所得,平均約占「農家所得」的八成,也就是說台灣農家主要是靠城鎮提供的就業機會及薪資帶來的「非農業所得」來養家活口的。這是殘酷的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硬道理,各國皆然,也是農家另類的社會保險。

另外,根據黃樹仁「心牢」一書,考慮社會流動與農業經營變遷之下,台灣的八十多萬戶農家約可分成七種類型,由農林漁牧業普查資料分析顯示,期望農地降價的農家不到一成(包括商業農家、傳統專業農家等),而期望農地漲價的農家高達九成(包括準傳統專業農家、準業餘農家、業餘農家、可退老農、已離農者等)。其實,台灣多數農家的主要勞動者已非專業農民,他們或是可退老農,或是業餘農民。農地已非生產工具,而是投資保值或增值的資產。這些非專業農民坐擁高價農地,或許放寬農地他用的限制,讓多數非專業農民離農也是可考慮的優先選項。

過去數十年來,在農委會這個國營大農場百般呵護下的台灣農業,竟然落得「從來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的下場,情何以堪。誠摯呼籲朝野各界在審視「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時,也冷靜客觀探究農業光怪陸離的真相,通盤檢討過去過度偏重「生產型農業」的農業政策(或是福利政策)執行成效。

*******************************************
今審農民退休儲金條例 
            陳吉仲哽咽:沒人把農業當職業

              中華民國109年4月15日
2020-04-15 09:48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審查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在現行老農津貼每月7550元的基礎上,再仿照勞工退休金制度,讓農民可跟政府共同提繳退休儲金。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哽咽表示,其他職業都有退休制度,但從來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農民退休制度落實後可健全農業環境,若這會期可順利通過,預計明年1月上路。

陳吉仲今天報告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時表示,從來沒人把農業當成重要職業,現在終於有制度可以凸顯農業的重要涵義,代表農業是完整職業,每個職業都有退休制度、職業災害保險,但只有農業沒有。兩年前終於開辦農業職業災害保險、農業保險等制度,讓農民風險大幅降低,現在有了農民退休制度將會更完善。

根據草案,農民跟政府可共同按月提繳至個人專戶,農民年滿65歲時,可依照個人專戶累積的本金、收益,按月請領退休儲金。目前老農津貼每月7550元,每四年依照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一次;退休金部分以提繳6%條件設算,40歲提繳25年的農民,加上老農津貼每月可請1.8萬元,30歲提繳35年的農民可月領2.6萬元。

農委會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未滿65歲農保被保險人數約45萬人,其中年滿50歲約30萬人,未滿50歲約15萬3千人。農委會預估,第一年參加人數約6萬人,以農民選擇6%提繳比率設算,每月提繳1428元,政府也提繳1428元,第一年政府負擔10.2億元。

當未來參加人數逐年增加,農委會估計,第15年時假設年滿50歲及未滿50歲參加人數為40%,政府負擔28億元。農委會目前整體預算1600億元,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
樂觀陳吉仲的農退基金保證 你敢相信嗎?

                            中華民國109年4月15日
 2020-04-15 15:10 聯合晚報 / 總編輯王茂臻

這幾個月以來,每天編前會上各單位提報的新聞都以新冠肺炎的疫情為主,今天有同事在提報新聞時,提醒我「農民退休金條例在立院審議」這條新聞的重要性,於是我們發動報社在全國各地的記者來關注這個議題。

保障農民退休後的收入,是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的一大關鍵,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農民退休金不會走上如前幾年軍公教年改一樣的覆轍,更不能像勞保基金入不敷出,意即我們要有一個沒有財務黑洞的農退基金機制。

老農津貼不退場 預算吃垮農委會

當朝野立委都贊成推動農民退休金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對農退基金的樂觀態度,讓人心驚。他今天說,農民退休金上路後現有的老農津貼100%不會退場,完全無視現在每年老農津貼預算逾500億元,已吃掉農委會半數經費;對於農民退休金上路後的收益,陳吉仲也從寬預估,認為政府的操盤績效沒問題,政府每年提撥10.2億元就足夠

從過去20年的歷史來看,不論軍公教與勞保基金、健保等,財務收支惡化的噩夢歷歷在目,政府現在甚至還不敢面對勞保基金破產的問題,如今農民退休金新政即將上路,政府卻保證財務不會有問題,你信?

台灣錢不再淹腳目 資源應慎用
對於陳吉仲的樂觀,連民進黨立委都看不下去,要求農委會必須保證這項新政可永續經營,只是在目前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政治現實下,這項法案究竟能不能獲得充分的監督,令人憂心。

這幾年台灣經歷軍公教年改等衝擊,政府讓國人相信因為台灣已不像1980、1990年代那麼富裕,現在必須謹慎使用有限的資源。從今天陳吉仲對農退新政的財務評估來看,沒看過陳主委的樂觀,不知道台灣的錢還在淹腳目。

疫情之下 農退審議悄悄進行
在疫情新聞正熱的同時,像農民退休金制度審議的新聞,很可能沒有什麼國人注意到。聯合晚報今天重視這條新聞,是因為我們深信媒體報導是歷史的初稿。



*********************************************
「饋線蟑螂」穿梭農村關說種電

                     中華民國108年12月23日
2019-12-23 00:01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不少人大賺綠電財,有仲介業者幫農民搶台電的饋線,贏得種電先機。記者黃仲裕/攝影

政府推動綠電,帶動不少人大賺綠電財,除了金主紛紛跳下來投資,還有不少俗稱「牽猴仔」的仲介業者,專門幫農民搶台電的饋線,贏得種電先機;由於饋線競爭激烈,這群人也被戲稱是「饋線蟑螂」。

饋線就是台電的輸電線路。綠能業者指出,太陽光電等綠能要靠台電的饋線才能輸配到變電站再利用,但每個地區的饋線配額有限,如果先被搶走,想種電的人也就白忙一場,想種電,電也送不出去。

由於饋線每公里的建設成本高達上億元,綠能業者與金主都負擔不起,台電也不太願意為少數的綠電增設饋線。當農地的光電板一塊塊增加,自然也衍生搶饋線大戰。

目前的種電作業流程是必須先取得地主同意,給付訂金,再持地主同意書向台電申請饋線。饋線資格只能保留一年,有了饋線才能向地方政府申請變更農地改種電,但核准時間長短不一。

業者表示,從地主同意開始就要付錢,一KW(瓩)大約一到兩千元不等,等到真正種電才開始付租金,每分地約四萬元,如果最後沒有申請成功或時間拖太久,造成饋線失效,前面的投資就算虧本,而仲介土地種電的饋線蟑螂,也可以拿到每KW約一千元的利潤。

目前全台陸續開放農地種電,有饋線蟑螂聞風而至,一開放就搶饋線,得手再賣給光電業者。台電雖然否認,表示要求業者要有地主同意書才能申請饋線,但業者表示仍有人會搶,甚至用假的同意書蒙騙,也有人找民代關說,大家各顯本事。

******************************************************
新聞眼/扭曲的能源政策 誰來把關「光復」良田?

                   中華民國108年12月23日
2019-12-23 00:20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朝陽

農地種電亂象再起,引發不少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地種電亂象再起,地方民代和環保人士這次看到的是一大片又一大片農地變光電場的違和景象,甚至用「良田淪陷」形容心裡的不捨。問題是,除了手握權力的政府,誰有能力「光復」這些良田呢?

歸根究柢,如果不是蔡政府扭曲的能源政策,也不需要在缺乏完善配套的情況下,急著搶推農地種電。為了用綠能取代核能,不止良田可割可棄,連生態豐富、調節洪患與微氣候的埤塘、鹽灘地、水庫等濕地,都可以動用國家機器修改法令,全面迎合種電需求,讓珍貴濕地走向崩壞。

很多公務員對此粗暴的行徑敢怒不敢言,還得配合政策改法令,找一套自圓其說的違心之論敷衍外界的質疑,因為,當年力倡「愛鄉土」的是民進黨,主張立法保護濕地的是民進黨,如今法令有了,政策工具也在民進黨手上,走的卻是反向的道路。

農地種電的始祖在屏東,前縣長曹啟鴻在二○○九年莫拉克颱風之後,提出在飽受風災蹂躪的佳冬、林邊等沿海鄉鎮,已無法做水產養殖或種植農作的土地上,以「養水種電」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並獲中央支持提供較高的電費收購價格,讓農漁民生計得以維持,農漁地也得以安養生息,用意、作法良善,一度傳為佳話。

如今為了追趕綠能目標,中央又使出「中央請客,地方埋單」手法,放寬一般農地兩公頃以下可以變更地目種電,讓種電美意走樣。殊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利益的誘惑下,綠能業者能搞定租地、分割農地、甚至台電饋線等重重關卡,也因為地方政府能分杯羹,如何善盡良田的把關責任?造成淪陷的農地正如失速列車,無情地衝撞純樸的農村。

*************************************************
【重磅快評】一窩蜂的種電計畫該檢討了

                       中華民國108年11月28日
2019-11-28 10:29聯合報 主筆室


拚連任,綠電、綠能不時掛在嘴上的蔡英文總統,可能想不到他最倚重的桃園市竟然率先打退堂鼓,停停走走一段時間後,前兩天喊停埤塘種電計畫,理由是顧及候鳥保育,以及埤塘漁業,這個理由能否成立?策劃綠能計畫的經濟部能源局未表示意見。

號稱「千埤萬塘」的桃園市,對蔡英文的綠能計畫自是大力配合,推出「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最初宣稱埤塘種電規模三百口,數量之多,自稱是全台埤塘種電的領頭羊,蔡英文對桃園的埤塘種電不但讚譽有加,甚且親臨視察。桃園埤塘種電的規模後來修正為一六○口、裝置容量約略等同於一個核電機組,但本週喊卡時的進度只有八口,且已全面叫停。

千埤萬塘是先民見桃園台地日照強,海風強勁,灌溉水源不足,才胼手胝足的挖出一口口埤塘,沒料到埤塘非但解決了灌溉問題,連帶改變了台地微氣候,濕度增加後變得宜居;尤其千埤萬塘波光粼粼,陽光照射下閃耀奪目,飛機飛臨桃園台地,看到波光閃爍的埤塘景觀,被喻為「最美麗的國門」。

桃園第一口埤塘種電示範點兩年前在農業博覽會揭幕,蔡英文親臨視察,對鄭文燦市長讚譽有加,當然,鄭文燦也大談埤塘種電願景。初期鄭文燦大力推動埤塘種電,但有些光電業者並不重視埤塘文化、功能,甚至抽乾埤塘架設固定式光電板而非市府原先宣稱的水上漂浮式光電板;粗暴的對待埤塘,引起各界物議。

雖然才落成八口,但對生態的衝擊即顯而易見。在地鳥會觀察發現,以前候鳥遷徙季節,鳳頭潛鴨等雁鴨科候鳥經常在大面積埤塘濕地可見到蹤影,如今大的埤塘種電了,遷徙季節不見候鳥蹤影;赤蛙、萍蓬草等兩棲類或植物也日漸稀少,明顯的程度堪稱生態破壞。

鼓吹埤塘種電之初的確描繪滯洪、灌溉、養殖的多功能願景,但埤塘種電後,在地人發現全不是那回事,景觀破壞,環境劣化,甚至太陽能板溶出有毒物質,因而思考保留埤塘?還是貪圖光電利益?桃園全面喊停埤塘種電應會對其他熱中濕地、農地種電縣市仔細思考,不要貪小利而種下破壞因素。

****************************************************
農民搶種電 修法開大門 「光電田」恐難擋得住了

                     中華民國108年12月22日
2019-12-22 23:32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戴瑞瑤/連線報導


台南市白河區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裡,陸續長出灰色的光電板,農地種電景象讓環團及在地民代都憂心良田流失。 圖/台南市野鳥學會提供

農民搶著種電不僅自己有利可圖,縣市政府、光電業者也能分一杯羹,雖然中央聲稱把關嚴謹,但地方官員說,中央修法解開農地種電限制,就很難守得住了。

這兩年中南部不少農民收到綠能業者的通知,業者調出農地的地籍謄本,寄給農民租地賺種電財的信件,尋求合作,很多農民根本擋不住利誘。

業者說,以一甲農地為例,要繳縣市政府回饋金五百萬元,設備投資四千五百萬元,以南部發電量來算,一年電價收益約六百萬元,廿年就有一億多元收入,等於一倍的利潤,這吸引許多金主排隊投資。對農民來說,種電也比種田好賺多了。

「收入差十倍,要是你還要種田嗎?」台南市後壁區曾姓老農不滿有人反對他出租農地種電,他說,自己早就不種田,過去租給佃農一分地約五千元,租給業者種電一分地收四萬元,相差快十倍。
南廍里的鄭姓地主也說,年紀大了早就不種菱角,平常領休耕補助,種電能多一筆收入誰不要?
里長李清林說,當地許多農地都已休耕或改養魚,光電業者收購一分地約七、八十萬元,年輕人不想種田,老人家就乾脆賣了。


政府先開放農田的溫室屋頂種電,但光電板下方農作生長不佳
     現已改在地面種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南市府經發局表示,政府先開放溫室、菇棚上方做屋頂型太陽能板,現在可以做地面型,可直接在地面種電,不必搭棚。經發局去年就舉辦多場說明會,教農民如何變更農地種電。現在苗栗、花蓮也陸續開放。

綠能業者說,農地改種電要繳給地方政府大筆回饋金,是公告現值五成,以農地公告現值一平方公尺一千元為例,一甲農地變更改種電,回饋金就約五百萬元,許多窮縣市看好進帳,都想搶搭這班車。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
農地種電若低於兩公頃授權地方政府評估決定;
兩公頃以上要變更,地方先審查,還要送中央審核,
大原則是農地要繼續耕作生產,產量不得低於原有的七成,
             種電面積上限為四成。
他說,大面積的農地要改種電,土地變更會很繁瑣
                         就是要防止農地大量流失。

**********************************************
綠能成災?農委會研議生態補償機制

                    中華民國108年12月22日
2019-12-22 23:56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吳姿賢、程嘉文/連線報導

降低光電產業衝擊,地方政府提「設置地面型太陽能光電設施審查自治條例」草案,農委會也研議「生態檢核」機制。記者黃仲裕/攝影

農田因種電景象變調,地方憂心光電產業造成農業、生態、傳統文化等「回不去」的衝擊,已研擬民間版的「設置地面型太陽能光電設施審查自治條例」草案,遊說議會審查把關。

農委會也表示,五月已向行政院建議訂定「生態檢核」機制,經濟部已多次邀請相關部會討論中,會加強把關農地變更種電的負面影響。

農地種電亂象叢生,監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前年九月通過監察委員方萬富與李月德的調查,對農委會、經濟部、經濟部能源局提出糾正。監委指出,相關單位的輕忽,演變成綠能設施喧賓奪主、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

包括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保團體,都協助台南市議員陳昆和提出自治條例草案,地球公民基金會能源部主任蔡卉荀說,不只在地方努力,也要求經濟部與農委會要對綠能發展訂出方針與配套,否則發展綠能可能成為台灣的災難。

南市府經發局表示,目前特定農業區(優良農地)未開放種電,一般農地則需申請,會把關保留良田。至於發展綠能是全球趨勢,台灣也不能落人之後,包括台積電在台南設立新廠,還有Google等企業都將向台南購買綠電,如果訂自治條例限制綠能發展,將使這些廠商失去投資信心。

但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則批「現在種電的根本都是良田」,指會員陸續回報台南農地種電情況,都比之前假務農、真種電更嚴重,良田已逐漸淪陷。蔡卉荀表示,雖然民國九十八年就頒布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但相關配套、環境調查與評估都付諸闕如,才會造成今日綠能發展需求大,但相關法令機制跟不上的困境。

台南市議員蔡旺詮與陳昆和對政府開放農地種電相當不滿,表示南部現在不只農地種電,鹽田、魚塭、埤塘、水庫等都拿來種電,地貌逐漸改變,政府急著發展綠電,但沒想過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也沒有評估,感嘆「以前農地長出違章工廠、現在長出太陽能板,台灣已經不需要農作了嗎?」

經濟部修法放寬一般農地也可種電挨批,農委會表示,工程跟生態之間要努力取得價值平衡,若真的沒辦法找到平衡點,也會考量提出生態補償機制,像是農田若因為裝設光電板,導致鳥類失去食物來源,可考量在附近設置另一塊棲地提供食物,盡量降低生態衝擊。


******************************************************
19億光電區被退綠營痛心 
                         縣府:變更開發是為更好

                   中華民國108年12月9日
2019-12-09 18:15聯合報 記者蔡維斌、李京昇/雲林縣即時報導

民進黨雲林縣黨部與縣議會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痛批雲林縣政府沒與地方溝通、說明,逕自取消台西綠能專區
把中央已核定的19億元補助,硬生生拒於門外,其中包括多達17億的農水路基礎建設經費,也因而泡湯,讓台西鄉損失慘重,
如今漁電共生實驗成功,給日漸蕭條的文蛤養殖一條新路可走,他們齊聲高喊「還我19億來!」。

雲林縣府則回應指出,綠能專區窒礙難行,多數地主反對,改為產業園區開發更具多元、彈性,同時研發也更為環保、低汙染、可循環的綠能產業,而非僅僅鋪設太陽能面板種電。

議員廖秋萍質疑,縣府在退回19億元計畫時,難道不知道裡面有多數的經費是用來整建水路、農路的公共建設嗎?如今計畫被停,縣府難道就不用擬出配套,替台西鄉做基礎建設?讓已到手的經費就這樣白白被收回。

民進黨雲林縣黨部主委廖丁賜也說,19億相當於雲林縣年度預算的6%,對於1、20年一直未整修的台西養殖區內道路、排給水等而言,19億的基礎建設何等重要,可說是養殖業的救命錢,但縣府為不延續前朝政策,連救命錢也捨棄,完全不顧地方發展需求,無怪乎連蔡英文總統也感到痛心

本身也是養殖業者的台西區議員黃淑鈴更說,水產試驗所已成功完成漁電共生試驗在光電板下養殖的文蛤,育成率高達7成,且養殖戶還有一年約四十萬元租金收入,雙重的收益保障,想參加的人愈來愈多,何況養殖區因屬工業用地,長久來申請修建農、水路相當困難,好不容易有個漁電共生好政策,卻因不同政黨就硬生生被退回,實讓人失望。

縣府建設處長李俊興說,台西綠能專區開發經費由經濟部工業局全額補助,19億是設置太陽能電廠,包括建置升壓站、埋設電網管線等工程,埋設管線時會有施工後道路排水改善,並非做為基礎建設使用。

他表示,綠能專區意願調查,952位私地主當中僅3分之1同意開發,分散式的土地利用,將變成碎片、穿孔式的工業區開發,因此在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支持下,改為產業專區。

李俊興說,縣府團隊重新檢討將綠能專區改為產業園區,是要讓園區使用更多元、開發更彈性,同時研發「綠能產業」,而非僅僅鋪設太陽能面板種電。

他強調,縣府從來不反對綠能發電,縣府會尊重地主意願,也可推行在廠房屋頂設置太陽光電,雲林人要綠能,但更要零污染、低耗能、高附加產業進駐。

*******************************************************
聯合報社論/從陳吉仲的墮落,看民進黨的墮落

                           中華民國108年10月9日
2019-10-09 00:2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中農地違章工廠失火,燒死兩名消防人員,
使得蘇內閣六月間「大赦農地工廠的惡政再度遭到批評。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在立法院
被詢及新建農地違章工廠遲未公布名單的問題時,
竟然大踢皮球,聲稱那是經濟部地方政府責任
身為農業部門主管,陳吉仲不積極維護農業用地,
                  還推諉卸責,實愧對農民及自己的職務。

陳吉仲的態度令人反感,主要是他出身農運,長期投身「台灣農村陣線」,也因此被蔡英文延攬入閣。誰料,在他有機會領導農業決策、開拓農業新契機時,他卻耽於自己「政治新貴」的角色,
                          忘記了過去對農業的熱情與承諾。
陳吉仲入閣三年多來,外界對他的印象,幾全留在他賣力護航「農陣」同志——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身上,
                                        偶或兼扮演「打韓」角色
除此之外,他對台灣農業推動了什麼改革或創新,則是一片空白。而今,他對農地遭工廠侵吞的消極,真讓人不忍卒睹:
                         一位農運人士怎會墮落至此?

全台有一.三萬公頃的農地遭到工廠侵占,除汙染土壤、危及食安,也對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蔡英文上台後,曾承諾新建農地違章工廠要「即報即拆」;但兩年多前僅拆了第一波的十六家,此後即無下文。陳吉仲曾三度公開承諾,要公布「第二波」拆除名單,兩年多來卻從未付諸實現。
荒謬的是,關於「第二波拆除名單」是否真實存在,
農委會和經濟部都大打太極,推稱「要問地方政府」比較清楚
試問:那個言必稱「改革」的政府哪裡去了?

第二波新建農地違章工廠名單遲遲無法公布,可能原因有二:
其一,農地工廠增加的速度太快,各地根本來不及一一提報造冊;其二,這個名單太長,拿出來必將大大汙損蔡政府顏面;
            尤其在選舉期間,只能裝聾作啞,把責任推給地方。
事實上,根據台中市及台南市的統計,包括農地工廠在內的各種農地違建,增加的速度約是拆除速度的五到六倍,有些違建甚至一個周末即可建成,地方根本來不及因應。

今年六月,在蘇貞昌內閣的主導下,立法院通過了
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對原有的近四萬家農地違章工廠進行大赦,提供了又廿年的輔導改善期。這次修法釋放了一個「門戶洞開」的訊息,鼓勵更多違法者躍躍欲試;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如何政黨輪替,執政者都會在選票考量下而放過違法者。

這次,台中農地違章工廠火災造成勇消殉職,
蘇貞昌竟還振振有詞地呼籲外界不要「藉悲劇作政治運用」,
     卻不反思自己的濫權決策才是政治運用,才是殘害台灣。

陳吉仲以農運人士被拔擢入閣,卻無法善用職權維護農業、造福農民,反而成為政治應聲蟲,眼睜睜看著農地遭工廠侵吞破壞。
在他之前,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也一樣,背棄自己環保運動的理想為深澳電廠作政治背書,最後仍難逃被政治拋棄的命運。

這些社運人士前仆後繼的變節,除了是他們個人的墮落,其實也反射了民進黨政府的墮落。蔡英文在上台第一年口口聲聲呼喊改革,而今左支右絀,不僅在目標與方向上步步倒退,只能藉「反中」來掩蓋自己內政的失利,豈不可悲!

在農地違建問題上,經濟部和農委會異口同聲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則徹底暴露了蘇內閣的不負責。

蘇貞昌上月在未經溝通協調下,
即擅自拍板取消屬於「地方稅」印花稅,至今還未說明將如何補償地方政府的財政損失,充分表現了中央政府的霸道濫權。

蘇內閣對屬於地方的財源和權益,要取便取,要奪便奪
但在農地違建問題上,對屬於自己的責任卻能推就推,能閃便閃。而在諸如防颱問題上,則是找到機會就大顯官威,打壓在野
                      這樣的政府,不墮落嗎?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拿勇消的命作農地違章工廠續命丹

                                中華民國108年10月6日
2019-10-06 00:0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中違章工廠大火,農地工廠就地合法的問題再度引起外界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農地違章工廠大火奪去兩位消防員的年輕生命,類似悲劇一再重演,官員事後夸夸其談如何修法加強管理,但事實是,違章工廠愈管愈多;尤其蔡政府六月修法讓農地工廠就地合法化
                 更造就出「違建生態鏈」,鐵皮違建搶建成潮。
如今消防局迅速追晉罹難勇消為小隊長,卻難撫平家屬的傷痛;大官推諉塞責,官場現形更教人嫌惡。無情惡火殺人,政府竟是最大的共犯。

蔡政府說了一口好政策,蔡英文總統承諾上任後新蓋的農地違建即報即拆,四年任期都快結束,只拆了十六家,約莫一季拆一家,
相對全台十三萬處農地違建(其中違章工廠三萬八千家),
                         這萬分之一的比率真的是九牛之一毛。

諷刺的是,雖然三年拆了十六家,
但光是二○一六年蔡政府提出田園聚落政策後,
               一年就讓農地又「長出」二八六處違建,
近四年來究竟長出多少農地違建,真是只有天知道了。若非這次台中違章工廠大火,今年六月工廠輔導法修正通過後新一波違章工廠急冒的亂象,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注意了。

農地違建不斷冒出來,蔡政府根本無心抑制,管理更趨消極,
農委會去年說要提出第二波拆除名單,結果今年都快到年底了,連個影子也沒看到。經濟部神救援,新版工廠輔導法更讓原本僅有臨時工廠登記的農地違章工廠違建「續命」,不僅放寬為二十年落日,受惠對象也從二○○八年前的低汙違建擴大到二○一六年的低汙違建,蔡政府在大選年這樣的大放送,不是政策買票是什麼?

回顧三年多來蔡政府的農地違建管理原則,其實並非毫無章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一切為二○二○大選做準備。拆違建得罪人,國民黨執政時缺乏魄力,被民進黨罵得要死;現在民進黨青出於藍,不僅所拆違建寥寥可數,
            話還能說得更好聽,早把環團唬得一愣一愣的。

道理很簡單,農地違建大戶桃園、台中、彰化等縣市,今年以前都是綠營主政,蔡政府怎麼可能祭出鐵腕?地方執行不力,中央不但不忍苛責,還輔以修法、政策漂白等手段配合,農地違建該拆不拆,反以輔導為名行續命之實,演繹了完美的政策買票,還擴大照顧的規模,比國民黨高明多了。

台中兩位勇消命喪農地違章工廠火場,台中市長盧秀燕顏色不對,蔡政府把矛頭指向台中市政府,經濟部長沈榮津早就因台中火力發電廠限煤、機組汰換問題對盧秀燕有意見,如今兩位勇消罹難,沈榮津豈有不痛擊之理,他第一個就點名台中市政府要去執行工廠管理。盧市府當然責無旁貸,問題是這家工廠是在盧上任後才蓋的嗎?前任林佳龍市長又有何作為?三年多來,中央拚命放寬農地工廠管制,不斷餵食違章業者續命丹,出了事再問責地方政府疏於執行,這樣說得通嗎?

內政部長徐國勇也不讓沈榮津專美於前。鐵皮工廠火警極為凶險,外界質疑,火場內沒有人,為什麼還要消防員進火場?
徐國勇竟說目前的標準救災作業規定,火場沒人時,就不要派人進去,台中市消防局要派人,就要有相當的理由,
                  他會等台中市政府的檢討報告。

但徐國勇的說法卻被消防員打槍「只是騙騙外行人」,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更指徐國勇口說無憑,
因為消防法尚未把退避權入法。行政院長蘇貞昌倒是提醒,不要藉悲劇來做政治運用,如果徐國勇不是做政治運用,也會給人把責任推給第一線消防弟兄的觀感。

兩位勇消在工廠輔導法修正通過後葬身農地違章工廠,真是再諷刺不過的悲劇。但這恐怕不會讓政府學到任何教訓,只是讓人徒然大嘆「鐵皮火場幾成消防員墳場」而已。火滅、人亡,違章工廠繼續成長,蔡政府費心為農地違建續命,討好了一群人,卻要犧牲多少勇消作為代價呢?

******************************************
農地全部參加小地主大佃農 
                         媳婦也可參加農保

                    中華民國108年10月8日
              16:09   2019/10/08 中時 林良齊

 
為持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建立老農退休機制
農委會今年2月13日核釋放寬
《農民健康保險條例》第7條第3款規定,除農地所有權人外,
被保險人的配偶、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符合該款其他規定,
  也可以繼續參加農保。但至今透過此管道加保人數仍為0


據《農民健康保險條例》第7條第3款規定,
於97年11月26日前已參加農保被保險人,
         於年滿65歲且年資累計達15年以上,
將所有農地全部委由農業主管機關指定單位協助辦理移轉或出租
     導致未繼續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得繼續參加農保

而該規定原本僅限土地所有權人本人才能繼續加保,
農委會今年2月13日令釋發布後,以該被保險人所有農地加保配偶、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符合該款其他規定者,也可以繼續參加農保。勞保局提醒符合上述規定的農民,可攜帶相關資料至投保農會辦理農保續保,以保障農保加保權益。


但據勞保局統計,截至9月底仍沒有民眾透過此管道繼續加入農保,勞保局農民保險組組長陳美女表示,
此方法希望鼓勵老農釋出土地,但多數會留部分土地供自己使用,                              因此符合資格的農民較少,
           如要適用該條款,要把農地全數出租才符合。


***************************************
聯合筆記/萬元老農津貼怎麼給

                         中華民國108年9月16日
2019-09-17 01:03聯合報 許俊偉

蔡政府研擬讓農民可同時領老農津貼及國民年金,
             讓老農月領金額一口氣衝上萬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幾乎遇大選就加碼的「老農津貼」,
蔡政府這次為了連任,索性出招宣稱要研擬與國保整合,
讓農民的農保年資可轉換累計國民年金年資
也就是可同時領老農津貼及國民年金,
                       讓老農月領金額一口氣衝上萬元。

回顧老農津貼「加碼史」,
可追溯到民84年一九九五年通過的「老農津貼暫行條例」,
                月領三千元。該條例一路「暫行」快卅年,
老農津貼額度也每逢選舉就上調,
從四千、五千、六千元一路往上疊,
挨批後,後來改為隨物價指數調整,目前已可月領七千多元

依規定,只要參農保十五年、滿六十五歲即可領老農津貼。
                                農保保費每月僅七十八元
                   可說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退休金制度。

問題是,農保其實是「農民健康保險」,農保制度無老年給付,
農保財務與老農津貼也壓根沒關係,老農津貼全由政府預算支出,相較於其他社會保險,老農津貼實為福利,而非保險年金。
    且政府一年就要撒五百多億元經費,嚴重排擠農業預算。

早在二○○七年,扁政府就曾試圖解決這「離奇」的制度缺陷,
把地方政府發放的老人年金、中央發放的敬老津貼老農津貼
      、原住民敬老津貼等,全都整併進「國民年金」
     由公務預算支應基礎保障年金,原津貼則逐步落日。

但隔年政黨輪替,在農民團體抗議下,
                           國民年金法在上路前夕再修法,
                            老農津貼與國民年金最後脫勾

老農津貼長年被視為錢坑,但「暫行」至今藍綠政府都曾加碼,儘管近年開始設置排富條款、提高請領門檻,卻無法根本性解決老農生活問題。

農民對台灣的貢獻值得肯定和尊重,相較軍公教勞都有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制度,甚至沒工作的家庭主婦都能投保國保,農保獨缺老年給付也沒退休金,政府確實應更關照老農生活。

但老農津貼是福利,國民年金是社會保險,兩制度設計大不同。
這次蔡政府規畫,老農津貼不落日,還可和國民年金併領,
                     恐讓原已畸形的制度更加凌亂複雜,
也會讓繳費率低、長期財務不平衡的國民年金增添隱憂。

如何確保社會保險的保費與給付項目和金額的公平合理,並讓老農津貼補上社會保險缺角的最後一塊,整合併領是大工程。與其選前喊話,不如跨部會務實檢討,讓老年照顧體系更完善,也才能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農業。

***********************************************
聯合報社論╱李登輝建八萬農業大軍,
                                  蔡英文卻養百萬老農

                 中華民國108年9月16日
2019-09-16 23:5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近期下鄉造勢,
多次提到政府正在規畫「農民退休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近期下鄉造勢,多次提到政府正在規畫「農民退休制度」,              農民除享有老農津貼,也能領取「退休金」,
                             預計有一一○萬農民受惠。
政府多照顧農民當然是好事,但根據農委會的統計,
                     台灣二○一七年農業人口才五十五萬人
                   蔡政府卻要用退休金制度照顧一一○萬農民
                    那麼,多出來的五十五萬人是怎麼回事?

蔡政府最近大肆發放各種旅遊、租屋、育兒津貼,
                 頻遭外界質疑是利用政策「買票」,
                   掏人民的口袋去施其個人恩惠。
蔡英文的回應,都說是政府今年達到了不尋常的「財政平衡」

事實上,農民退休金制度的規畫,除證實「政策買票」為真,
                     也戳破她遵守「財政紀律」的謊言。
更嚴重的是,這與兩年前蔡總統進行軍公教年金改革時所標舉的「財政永續」、「世代正義」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台灣如果只有五十五萬的農民,為什麼政府竟要發出一百一十萬的老農退休金?五十五萬與一一○萬之間,是整整一倍的差距。
蔡政府的農委會只統計出全台有五十五萬的農業人口,
卻宣稱要向一百一十萬農民發出退休金,這究竟是什麼邏輯?
台灣越來越工業化,農村越來越蕭條,
                     農民人數卻不減反而暴增,這是社會的真相嗎?

說穿了,這一百一十萬農民中,
                   至少有五十五萬人是「幽靈農民」。
     這些人或許只買了一小塊農地,既未實際從事農耕,
          也從來沒有經歷過「汗滴禾下土」的勞動;
他們卻鑽制度漏洞利用農保取得了「偽農民」的身分,
                        只為領取政府發放的老農津貼
而今,蔡總統卻說這還不夠,政府還必須發給他們「退休金」
                        國家才算善盡充分照顧農民的義務。
                      這樣的狡詞,廣大的民眾能接受嗎?

從普通國民的立場,人們很樂於看到政府用心照顧弱勢民眾;但前提是,這些人真的是「弱勢」,需要更貼心的照拂。然而,如果不是農民卻偽裝成農民,如果不是弱勢者卻假裝成弱勢,那麼他們瓜分的資源就會影響其他弱勢族群應得的照顧。
台灣只有五十五萬農民,
但目前每個月領取「老農津貼」的人數已高達六、七十萬人
                    每年要耗掉國家五百多億元預算。
                         現在蔡政府卻說這還不夠,
還要加碼對更多人發放農民退休金,這樣的政府是在愚弄百姓吧?

事實上,台灣目前的農業人口究竟還有沒有五十五萬人,
                                  仍然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四十年前,李登輝擔任台灣省主席時,曾倡言建立「八萬農業大軍」,要培育專業及知識型核心農民。但台灣農業產值仍一路滑坡,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農地不斷遭到工商業的侵蝕。
                 如果四十年前連建八萬農業大軍都是奢談
四十年後,卻宣稱仍有五十五萬農業人口,恐怕也是灌水居多。

           至於台灣居然仍有百萬農民需要照顧,
                      主要是民進黨不斷加碼老農津貼
審查農保資格時又不斷放水,導致「假農民」激增。

監委數年前的調查,發現有人九十四歲才開始當農民,
                             有許多醫師娘加入農保,
             即可知農保認證老農津貼發放多麼浮濫

除了農民,過去十年領取老農津貼的漁民也增加近倍,從兩萬八千人增加為五萬三千人。廿多年來,台灣漁業大量雇用外籍漁工,漁民怎可能不減反增?
自一九九五年民進黨推動通過《老農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迄今,
廿五年過去,上一代老農都垂垂老矣,藍綠政權不思重整制度,
                 卻讓這個「暫行條例」無止無休地延續下去,
                                還當成選舉賞金競相加碼。
                 試問,發再多津貼給假農民,能振興農業嗎?

台灣農民逐漸老化,農村人口不斷外流,農地不斷遭到侵吞,
                 但領取政府補貼的假農民卻一年比一年多。
                  四十年前李登輝要建八萬農業大軍不成,
如今竟壯大成蔡英文要養的百萬老農,這是多奇幻的政治魔術!

************************************************************

《工輔法》三讀 訂定落日期限20年、未納公益訴訟條款

                   
2019-06-27 19:33經濟日報 記者鄭鴻達╱即時報導

立法院今(27)日三讀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
除規定低污染的既有未登記的農地工廠,
須於修法後兩年申請納管、三年提出改善計畫,
            並於10年內得取得特定工廠登記,
    並增訂「落日條款」,
   規定特定登記工廠有效期限為修法後20年內
           此外,本次修法最後未通過「公益訴訟」條款。

我國約有3.8萬家應登記未登記工廠,並有7,400多家農地工廠登記時限將於明年6月2日到期,為此行政院提出工輔法修正草案。本次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政院版草案部分,包含明定2016年5月20日為分水嶺,其後新增的未登記工廠,一率遊經濟部及各縣市府依法停止供電、供水及拆除。

修法規定,各縣市政府應在修法施行後半年內,擬定轄區內未登記工廠管理輔導計畫,並報請經濟部核定;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應於新法實施後兩年內申請納管、三年內提出工廠改善計畫,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前,需每年繳交納管輔導金,未繳交者,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駁回申請或廢止工廠改善計畫,業者應在改善計畫核定後兩年內完成,若有正當理由未完成,可申請展延。

修法規定既存未登記工廠須在修法後10年內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否則改善計畫將失效,而備受矚目的落日條款,則是規定特定工廠登記證將於修法後20內失效,亦即所有農地工廠都必須在2039年期限前,轉型成為合法工廠。

修法也規定工廠生產法令禁止的生產的產品,或是經經濟部、縣市政府公告不宜設立工廠的業者,就不屬於新法規定的可轉型的違章工廠範疇,此類工廠不得申請輔導納管,而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的業者,得依規定辦理土地變更。

本次修法也新增「工廠管理輔導會報」條款,原先國民黨團主張應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設立工輔會報,民進黨團則主張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設立,必要時得請行政院協調,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追蹤管考,每年上網公告。最後該條協商未果,經由表決通過民進黨再修正動議版本。

對於時代力量黨團等在野黨所提公益訴訟條款,最後修法並未納入。

***********************************************
聯合報社論/若大赦違章工廠,民進黨等著拆匾額


                   中華民國108年6月21日
2019-06-21 00:1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昨天企圖強渡關山,
讓數萬家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經環團大戰才被擋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民進黨眼裡,立法院臨時會就是明年大選的「推土機」,
                   凡阻礙蔡英文連任的路障都必須清除。
繼「公投關鐵籠」之後,《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昨天也企圖強渡關山,讓數萬家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經環團大戰才被擋下。
此法一旦通過,蓋在農地的非法工廠只要年繳數萬元,即可永久霸占良田,汙染永留傳。民進黨中央黨部牆上的那塊「勤政清廉愛鄉土」匾額,也可以拆了!

《工輔法》的爭議包括:
「特定工廠」期限為何、
「回饋金」標準怎麼訂、
「低汙染」如何認定,處處都是疑問。

行政院提出如此荒謬的法案,說明只要拗得夠久、違法人數夠多、聲音夠大,最後都有政府幫你解套。更可悲的是,怠惰的政府只要抬出「歷史共業」、「安心拚經濟」等說詞,一切罪惡都能一筆勾銷!執政黨提出這樣的草案,是把守法的人當傻瓜!

農地違章工廠歷史由來已久。二○一○年為了解決問題,馬政府修法讓七千四百多家違法工廠登記為「臨時登記工廠」,給予十年的寬限改善製程與排放,申請為合法納管。但十年過去,不到五十家認真改善,其他業者依然故我。這七千多家工廠,至少依法登記,表示有意改善。但全台農地上仍有三萬八千家未登記的違章工廠,侵占一.四萬公頃農田。蔡英文就職後,曾誇下「新增工廠即報即拆」的海口,但拆了沒幾家。

依現行《工廠管理輔導法》,臨時工廠的大限在明年六月二日屆滿。蔡政府此時竟選擇當起「救世主」,端出「特定工廠」的狡猾發明,為違法工廠解套。這套戲法就是一次「文字遊戲」,讓七千多家臨時工廠登記為「特定工廠」;至於其他未納管的數萬家工廠若經審核為「低汙染」,也能在政府寬大為懷下搖身變成「特定工廠」。成為「特定工廠」,即走上「就地合法」的明路:業者每年繳二到十萬元的管理輔導金,就能辦理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再多繳些回饋金,即能華麗轉身變成合法工廠了。

民進黨的政策買票做到如此誇張的地步,令人驚駭。法案的荒謬內容,連民進黨立委都難以苟同,環團更抗議不斷,行政院卻置若罔聞。外界的質疑包括:其一,「特定工廠」竟不設落日期限,每年繳幾萬元,即可永世合法侵占農地;其二,所謂「低汙染」,誰說了算?是環保署、農委會,還是將違法工廠美稱為「田園工廠」的經濟部?其三,只要繳點錢就能就地合法,違章工廠未來哪裡還有動機改善製程或遷廠呢?

行政院的法案,基本上就是一部「放水」大法,除坐視台灣的良田遭到鯨吞蠶食,也是政府承認自己「無能」,所以選擇摀住自己的眼睛,承認非法為合法。蔡總統自命「改革者」,卻在此處放水;民進黨自詡「愛鄉土」,卻放任良田被毀。

民進黨把違章工廠稱為「歷史共業」,完全無法合理化《工輔法》之修惡。理由很清楚:違章工廠無法消除,癥結在政府意志力和執行力不足;蔡英文若拿出改革年金的魄力,還怕無法完成嗎?幾年來政府可以做的,是先將這些工廠分類,屬「重度汙染」的,立即停工關廠;屬中度或低汙染者,在罰款後輔導遷往鄰近工業區。但民進黨卻選擇鬼混,就地合法,便宜行事。尤其,收取「補償金」讓違法歷史一筆勾銷,如同政府發放「贖罪券」,將阻斷未來公權力追究的權力,愚不可及。

糧食安全、環境友善以及土地正義,都是蔡英文競選時標榜的價值;昨天通過的法案,正是打臉她自己,也逼著台灣社會吞下農地違章工廠多年來轉嫁的成本,令人痛心!民進黨若一意孤行,不僅將造成農業永續發展的浩劫,也讓民眾深陷農作汙染的食安危機,這還配稱「愛鄉土」嗎?
*******************************************
工輔法今朝野協商 環團批踐踏農地


         中華民國108年6月20日
2019-06-20 00:30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張語羚/台北報導


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草案拚臨時會三讀,預計今朝野協商。
由於政院版草案未設違章工廠落日條款、就地合法門檻也遭疑寬鬆,環團除了連署表達不滿,今早也會到立法院前抗議,批評是政策買票,「踐踏農地、農民及農村」。有環團昨還指經濟部官員疑似討好業者。

地球公民基金會昨出示一份錄音檔
指工輔法主責官員、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簡任技正雲瑞龍
十七日在彰化「農地工廠重要政策」說明會上
向業者指修法後只要拿到特定工廠登記,
「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重點不要做高汙染就好」,
原做食品的也可做金屬加工;至於低汙染項目還在研擬,
             「可能從卅幾項變到七十幾項」,
           指修法「開一條路,讓大家可以合法」,
 還說修法思考過程「就是不斷衝擊現有的土地法規」。

由於環團反違章工廠連署超過一萬七千份,為反擊環團,
雲瑞龍在會上自爆,他們也發起支持政院版草案連署,
「我們連署十萬個,在電腦鍵盤前按到手快扭到,那個是按出來的。」他也稱為修法發起募捐,「名單都留在我身邊」,
             強調「這是有心的廠商,我之後一定要幫他們。」

地球公民基金會說,官員袒護違法工廠,讓全國餐桌承受糧食汙染風險,破壞生態環境、扭曲產業發展,要求違章工廠設落日條款,不應生生世世賴在農地上,糟蹋農民及糧食安全。

雲瑞龍昨回應說,「按到手要扭到」是轉述廠商跟我講的,廠商發動員工、家屬連署支持修法,與他本人無關。至於「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雲瑞龍昨說,「草案就是低汙染都是可以的。」

雲瑞龍也發聲明說,強調修法前提是不准新設、不得汙染、不得危及公安,新設、不配合納管及十年未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依新法處理。並指環團出示的錄音摘要,內容斷章取義。


經濟部中辦副主任許正宗說,同仁講話可能快了一點;經濟部立場仍希望以政院版通過。經濟部統計,全台農地上約有三點八萬間違章工廠。



***********************************
工輔法修法鬆綁…捍衛農地 戰火再起
中華民國108年5月11日

2019-05-11 23:59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吳姿賢/台北報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周初審通過
「工廠管理輔導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將為全台農地上約三點八萬間違章工廠解套,朝就地合法推動。

作家蔣勳昨在臉書以「二○一九五月心痛記事」
形容初審通過的這一天,他質疑「台灣的民主代表誰的民主?」、「土地被違法的工業利益集團霸占、剝削、汙染、破壞,誰來為真正的農民發言?」

環團最快明發起連署監督
環團對於蔣勳加入聲援感到振奮,
地球公民基金會最快明天就會發起
「捍衛農地、拒絕違章工廠」全民連署行動,邀請所有社會大眾加入,告訴政府「我們需要乾淨食物、良田」的心聲,能有效監督未來立院立法。

「林岱樺提案讓農工對立」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吳其融說,
政院版最大問題是
只要求違章工廠修法十年內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沒有落日條款,難以從根本解決問題;取得登記證後也未設明確義務
等於架空區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等,超越法律更超越道理底線。

立委林岱樺提案農地工廠可自由買賣
更讓農地工廠淪為炒作標的,導致「農工對立」愈來愈嚴重。

蔣勳曾受邀至台東池上鄉擔任駐村作家多年,這幾年他除參與當地的社區營造、書寫花東土地之美,觸角也轉而關注環境議題。

兩年前,他在臉書倡議地球公民基金會發起的反亞泥新城山礦權展延案連署,藝文圈群起響應,連署人數暴增。
如今他再次為環境議題發聲,此貼文十小時已累積上萬個讚、近千筆分享,效應持續發酵。蔣勳在臉書表示,「池上給了我幾年非常快樂的時光,學習土地四季的自然秩序,學習村民的敬天愛物,勤勞樸實。」看到立法院(初審)通過「農地違建工廠合法化」,他忽然覺得「恐懼」。他並連續提問「台灣的『民主』代表誰的『民主』?真正的『人民』有能力搜刮土地?有能力違法蓋工廠?有能力在國會買通執政利益集團修法嗎?」、「我身後給我力量的土地究竟是誰的土地?」

蔣勳憂心政客財團粗暴立法
蔣勳昨受訪時說,他並非農村議題的專家,只是在池上駐村多年,「很珍惜美好的農村文化,很珍惜台灣的土地自然」。他擔憂政客財團的粗暴立法,「只能以個人微薄力量,呼籲大家重視這次修法的可能後果。」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說,被汙染的農地不可能種出安全食物,違章工廠所排的工業廢水流到農田,將直接影響稻米蔬果生長,危害國人食安,而農地違章工廠仍逐年增長。

*********************************************
聯合報社論/三任閣揆只拆了十七家農地違章工廠

                          中華民國108年5月13日

2019-05-13 23:59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近日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初審,
因綠委林岱樺提出多項修正案大肆幫農地違章工廠「就地合法」,激怒環保及農運團體,痛批她「毀農滅國」。
其後,作家蔣勳也加入撻伐,質問:真正的人民有能力搜括土地蓋違法工廠嗎?台灣的民主是代表誰的民主?

全台農地上有三.八萬家違章工廠,共占用了一.四萬公頃
馬政府時代曾輔導其中
七四○○家工廠改善製程及排放,納管為「臨時登記工廠」,
                           但迄今真正合法化的不到五十家
七千多家工廠臨時登記將於明年六月二日到期
這是這次《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的背景,
               要為這些工廠爭取生存空間。

行政院的修法版本卻不只為此解套,
而企圖進一步對另三萬多家從無改善意願
  、亦未企圖合法化的工廠大肆鬆綁,
只要認定為低汙染者,每年繳交若干管理輔導金
其後並依土地公告現值繳交五十%的回饋金
即能搖身變成合法的「特定工廠」,不再受到土地法規的約束
這種作法,被譏為違章工廠如同購買「贖罪券」來換取合法身分,             政府則是贖罪券的發行人

林岱樺提出的修正案,則更大膽到令人咋舌。她要求,
將違章工廠「贖身」的回饋金比率由政院版的五十%降為五%
更主張違章廠房和土地都可以買賣交易
並將農地工廠的容積率由二四○%放寬為三○○%,
同時放寬工廠隔離綠帶限制

行政院版本如果是販售「贖罪券」,
那麼林岱樺版本堪稱是對違章工廠的「大赦」了,
                讓他們從此取得自由身。

台灣農地違章工廠的歷史,說起來落落長,當然是「藍綠共業」的又一傑作。然而,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如此醜陋的共業還要繼續交互傳承下去嗎?如果每次被揪出問題,執政者就出面敷衍一下,假裝要大肆整頓;等到風頭過後,政府行動立刻改為「視若無睹」。如此循環,台灣社會的沉痾豈有解決的一天?

蔡政府最愛標榜的是「改革」和「轉型正義」,在大砍軍公教年金及沒收國民黨黨產上展現了非凡的鐵腕,但在整頓農地違章工廠問題上,它卻一天拖過一天。率先喊出「拆違章工廠」的是首任閣揆林全,當時清查發現,蔡總統執政的一年農地上新增了二八六家違法工廠。林全在院會下達「拆」的指令,並且誓言:將拆到「沒有人敢在農地上蓋違章工廠」。然而,迄今三年過去,同一個蔡政府換了三任閣揆,政府拆違章工廠的成果如何?答案是:總共只拆除了第一波宣布的十七家,如此而已。

換句話說,蔡總統上任第一年即增加了二八六家新違建,
但三年內下來,三任閣揆拆除的農地違章工廠總數才十七家,
                               還不到新增違建的零頭。
這樣的「成績」,是說明蔡政府「改革」銳氣已經衰竭?
或者蔡英文的「轉型正義」不敢觸及貨真價實的民間問題?
事實上,檢視蘇內閣如今的因應作法,已完全避談違章工廠的拆除或改善,甚至無意徐圖分級解決,只是一心想把問題拖過去,留給別人或後人去傷腦筋。

因此,蔣勳所提「台灣的民主是代表誰的民主」的大哉問,確實問到了要害。違章工廠大剌剌侵犯農地,是民眾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憂心景象,問題也不斷被公開報導;但到了握有實權的政治人物手裡,有誰想要誠實面對?於是,這廂是一干行政官員不斷推拖拉,那廂則是立法委員以民意代表之名修法放水,把黑洞搞得更大。這就是「台式民主」的不變風格和低落效能。

三萬八千家農地違章工廠,三年來三任閣揆總共只拆了十七家,被侵占的農地則增加了一千公頃。這個數字,足以讓蔡政府所有的改革大話都變得黯淡。違章工廠可以購買「贖罪券」,使自己合法化;但受害的民眾呢?


********************************************
明年1月 農委會升格農業部
中華民國106年8月19日
2017-08-19 04:00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政府組織再造,林業究竟留在農業部或改隸環資部,
農委會昨開會拍板,
原本旗下的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全數留在農業部,
下周將呈報行政院,再交立法院審議,
農委會最快明年一月升格農業部

農委會內部會議結論包括:
原「農糧署」不變,漁業署改為「漁業及保育署」
、林務局改為「林業及保育」,
防檢局改為「動植物防疫」,
農村再生業務和農田水利結合為「農村及農田水利署」,
輔導處與農金局結合為「農民輔導及農業金融署」,
屏東農科園區升格為「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管理局」。


****************************************
13萬家違規工廠夾殺 農地僅16%務農

中華民國106年8月19日

2017-08-19 04:00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農委會昨公布農地盤點資料發現,
二八○多萬公頃廣義農地中,
可供糧食生產土地僅四十四萬公頃,只占一成六;
除了農地上的違規工廠,
還包括河川水利設施、農舍、商場餐廳
、宗教寺廟等非農業使用的農地共六點七萬多公頃
農委會表示,將優先處理農地違規工廠。

台灣農村經濟學會昨舉辦農地政策座談會,
包括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亞太糧肥技術中心主任林國慶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林明燦等專家學者都到場與談。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
農委會進行農地盤查發現,農地受汙染面積,
並非只有環保署調查的五百多公頃,針對十三萬家違規工廠
透過比對發現共一千多個點有重金屬風險,
這些點雖還沒達到環保署的農地重金屬汙染標準,
但仍應全面檢驗土地上的耕種植物,才能運到市場賣。

陳吉仲指出,全面盤點二八○多萬公頃廣義農業使用土地,
其中法定農地七十六萬公頃,
但扣除六點二萬多公頃長期廢耕地濕地沒使用的農地
真正全部農業使用僅剩四十四萬公頃。

農委會統計,不論是否合法
真正從事農業生產平地約五十二萬公頃;
山坡地部分,宜農宜牧的農地有卅六萬公頃,
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僅有七萬多公頃
另二萬多公頃屬農糧超限利用的山坡地,應移往平地去。

彭作奎表示,國土的權責在地方政府,
農委會應切掉現行農地上非農業需求,才能落實農地農用;
林國慶則表示,應改變持有農地的福利
否則農地仍會是被利用、炒作的對象。

***********************************
農地種電設限 農委會:架滿地力會死掉

中華民國109年7月24日
2017-07-24 11:47中央社 台北24日電

太陽能業者質疑農委會扯後腿,
農委會澄清,公告修正不利耕作地區申設太陽能板最多架7成
是因為架滿沒光照,20年後地力會死掉,
而且高密度開發蓋房建廠建蔽率也是6、7成。

媒體報導 太陽能業者質疑不利耕作地區不能全部架滿太陽能板,
最多限制7成,讓業者租金成本多50%
農委會扯後腿、能源局不作為,太陽能電站進退無路。

農委會表示,限定修改使用面積縮減至7成,
是因為「不利耕作不是不能耕作」,未來是要朝恢復地力方式進行的,
如果100%架滿,沒有光照,20年後地力會死掉,
因為連土壤裡的微生物等都會死了

農委會說,不利耕作地區是低度開發區,
高度開發區的工廠建蔽率上限也是7成,
蓋房子的建蔽率更只有6成,不利耕作地區沒道理要全架滿,
讓地力死掉,農委會必須優先考量農地永續、
生態保護及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秉持「農業為主、光電為輔」。
太陽能產業的利潤強化,應靠技術進化才是,例如發電率提高。

農委會說,因此農委會才會公告兩件事,
一、「不利耕作地區」申請架設太陽能板的上限是7成,不能全滿;
二、民國102年起推行的
「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
修正正常耕作的農地申請農業設施使用綠能,
必須要有農業耕作之實,也就是必須「先農業、再光電」,
不然假務農、真種電的亂象會沒完沒了。

農委會指出,
「農委會絕對支持農業跟綠能結合,
但是要遏止只有光電、沒有農業的思維」,
又截至2016年底,全國各地方政府核准申請農業設施
(溫室及畜禽業)使用綠能累計2800多場,
到了2017年5月累計3151場,5個月來增加1成之多,
證明農委會沒有扯太陽能發展的後腿。

至於違反申請規定的業者,農委會強調「不會寬容」,
至今(2017)年5月已廢止103場農業設施申請使用太陽能板的容許,
其中以台南市廢止81場最多。
***************************************
變相的綠電 實質的農地掠奪 農地種電肥了誰?


by 上下游記者汪文豪上下游記者汪文豪
 on 2014 年 11 月 17 日 in 愛地方

中華民國103年11月17日

民國89年(2000年)農發條例放寬興建農舍的農地面積限制
造成日後宜蘭「狗籠農舍」林立的亂象後,
農委會去年十月修訂
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
放寬於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的農業生產設施
可以申設附屬的綠能設施之後,
短短一年間,打著「農地種電」旗號的太陽光電鐵皮屋
更在中南部農業區如雨後春筍冒出。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農地種電」設施,
佔據了台灣農業生產最精華的土地,
因為太陽光電板幾乎遮蔽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日照空間,
導致農作物生長不良,更不用說進行「農業經營」。
農委會所開放的「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早就主客易位,
淪為太陽光電設施附屬農業生產」。

對農民來說,
綠能業者雖然開出每公頃一年至少20萬元的租金行情,
條件遠比種植水稻兩期15萬元收入、休耕兩期9萬元補助的條件還高,
希望農民出租農地讓業者興建「太陽光電設施」種電,
但租約一口氣長達20年,讓農民這段期間完全無法利用農地耕作,
農民若事後反悔不願續租,也不能要求拆除農地上的發電設施,
因為這些設施都已抵押給融資銀行


與「狗籠農舍」興起於大城市的後花園不同,
這種「農地種電」鐵皮建築,已像是一張又一張的索命符,
直衝著台灣農業生產的核心地帶─雲林地區。

開車沿著省道台19線公路行經雲林縣境內的二崙、崙背、褒忠、元長,
或是台78線東西向公路西行土庫、元長、東勢、麥寮等地,
經常可見到農田裡插滿著鋁合金鋼架,支撐大片的太陽光電板。
若登高遠望,可見到這些鋁合金支撐的鐵皮屋像是臉上「青春痘」,
一塊塊地從農地上冒出。

雲林地區可說是國內最重要的水稻與雜糧生產區,
當年為了便利於機械化耕作,農地坵塊經過重劃,看上去都四四方方。
但這些像是農地青春痘般冒出的太陽光電設備鐵皮屋
散落不同地方,不但破壞了農地坵塊的完整性,
也對鄰田的日照完整造成阻礙。

當地人都慣稱這些鐵皮屋叫「農業大棚」。
從事太陽光電板施工裝配的楊姓業者說,
這些農業大棚為了符合「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的定義,
大多以興建「菇寮」的名義申設
因為申請溫室、網室或其他農業設施,
農政單位會提供設施基準圖要求遵守;
「菇寮」沒有基準圖,審核最寬鬆,因此最容易通過申請。

種過貓、養蟋蟀 農業大棚名不副實

但走入這些太陽光電板構成的「農業大棚」下方,
大多光線陰暗,土壤裸露,根本看不到種香菇的跡象。
某些農業大棚下方則會種些過溝菜蕨、山蘇等耐陰性植物或是養蟋蟀,
勉強做個「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的樣子。
不過仔細一看,即便是過溝菜蕨或山蘇等耐陰性植物,
因缺乏日照,也長得營養不良。

在雲林莿桐,
也有一些早期試辦的農地種電不是採取鐵皮屋的形式,
而是讓採取太陽光電板與農作物交錯排列「種植」在農地的形式。
這類農地種電,為了避免農作物與雜草長得比太陽光電板還高,
遮蔽日照影響發電效能,管理者會修剪農作物
結果農作物也長得不好。有時疏於照顧,
雜草與飛砂反而又覆蓋住太陽光電板,影響發電效能。

除了以上的兩類農地種電,地方政府也發現第三種農地種電形式,
也就是在溫室上再挑高搭建太陽光電板。

水林鄉公所主任秘書李明岳就發現,最近有越來越多申請案,
是先以申請設立溫室或網室的名義通過,
領得一筆雲林縣農業發展安定基金的補助
再在上方搭建鐵皮屋架設太陽光電板,
由台電以每度五至六元不等的價格收購

這種農業大棚高度至少六、七米以上,遮蔽周邊農地的日照更嚴重
走入溫室內,雖然也有種植番茄等作物,
但日照被遮蔽的情形高達九成,農作物生長情形不佳,
更不用說有經濟規模採收。

李明岳說,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太陽光電農業大棚,
都是業者依據〈申請農業用地做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
於特定農業區的優良農牧用地申請各類農作產銷設施,
如溫室、菇類栽培場,
規避再生能源相關設施點狀使用面積不得超過660平方米的規定,
取得容許使用後,再於農業設施屋頂裝置太陽光電板,由台電購電。

李明岳指出,
這些農業設施原本應該配合農民做農業經營使用,
綠能設施只是附屬設施,
但現在卻演變成為發展綠能掠奪優良農地的情形。


農地種電墊高農地價格 變相排除有心務農者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
去(102)年各縣市核備同意的太陽光電板裝置容量當中,
雲林縣就高達43,635千瓦,在全國排名第一,
比重高達23.06%,遠遠超過第二名的台南市14.25%。
雲林縣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比重能夠獨占鰲頭,
很大一部分原因與農地種電的大面積申設有關。

土庫一位農地位於農業大棚旁的陳姓農民說,
有綠能業者開出一分地年租金4.5萬的價格
(一般行情是2.2萬)希望租用他的土地,
但條件是必須一口氣出租5分地,
但他考慮再三,後來拒絕綠能業者的要求。

陳姓農民說,要一口氣與綠能公司簽20年租約,
這中間會發生甚麼變數都不知道,
而且農地一旦出租就不能耕作,
業者也會慫恿地主把農地賣給綠能公司,怎麼想都覺得不保險。

從事太陽光電板施工裝配的楊姓業者說,
農地種電盛行也推高農地交易的價格
他舉屬於風頭水尾的水林鄉為例,
去年優良農地交易行情是一分地45萬元,而且還乏人問津,
今年成交價卻攀升到65萬元。
結果真正想要務農的人,
付不起高額租金或買不起農地,形成農業的惡性循環。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說,國外發展農業綠能,
牧場或葡萄園利用閒置土地,而且種類兼顧再生能源的多樣性,
包括風力、太陽光電、生質能等,
但台灣卻淪為變相的發電設施,實質的農地掠奪。
這些優良農地一旦成為工廠化的綠電生產基地,將來是無法回復的。


吳東傑抨擊,聯合國糧農組織明年將訂為「國際土壤年」,
強調「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
但現在台灣農委會卻大開法令後門,
在優良農地上放任變相的「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施」
反過頭來掠奪優良農地。
宜蘭「狗籠農舍」蠶食農地的前車之鑑
農委會千萬不能再放任假農業之名的綠能鐵皮屋鯨吞台灣的優良農地。


******************************************
6萬人農保不符遭退 省91億

中華民國103年4月2日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日電)

監察院說,相關單位清查後有近6萬人不符資格遭退農保,
估計國庫可節省約新台幣91億元喪葬津貼支出,值得肯定。

監察院今天通過監委沈美真、楊美鈴調查報告,
籲內政部、農委會、勞保局積極檢討研修農保相關法令。

監委們說,全國專業及兼業農民僅50餘萬人,
但農保被保險人卻高達140餘萬人;
監察院曾在民國99年、101年、102年提糾正案,
要求檢討農保資格過於寬鬆等問題,農委會及內政部陸續採取改善措施,
使農保新加保人數從101年近5萬人,降至102年2.3萬人,大幅減少51.7%。

監察院說,截至目前,經清查後有近6萬人不符資格遭退農保,
估計可節省約91億元喪葬津貼支出,值得肯定;
這也顯見透過法令規範、加強資格審查及平時清查,
能有效杜絕「假農民」參加農保。

監委也說,網路透過關鍵字「農保地」就可搜尋代售農保地廣告,
內容強調參加農保好處,潛在利益200萬元以上,導致「假農民」充斥。

調查報告指出,法務部應研議處理其中是否涉有犯罪
農委會應積極掌握農保地廣告所銷售農地,
並研議將持有該農地的農保被保險人納入平時清查優先名單。

監委指出,「假農民」經由參加農保,進而造成政府經費龐大支出。
例如101年度,農保虧損42.8億元
如果以91萬名假農民推估,
每年度128億餘元是用在假農民參加健保保費補助、
每年政府短收19億元健保保費、支付老農津貼300多億元給假農民。

另外,對於年輕農民無力購買農地或無法順利承租農地導致不得加入農保,
監委呼籲農委會持續推動有效解決措施,
協助這些實際從事農業的真農民加入農保。


************************
直言集/解決19年津貼共業 別再拖了
中華民國103年1月9日
【聯合報╱本報記者侯俐安】

 監察院去年提出糾正,指出「假農民正在掠奪弱勢族群的資源」。
但立法院昨天審查老農津貼改革法案,
民進黨立委卻說,
假農民一詞是「農委會汙衊老農」。

 十九年前,政府訂定「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
農民在年滿六十五歲時,可每月領取三千元的津貼。
只要農保年資達到六個月,就具備領取資格。
但經過歷年的選舉加碼,
老農津貼已從三千元攀升到七千元,
相等於勞保投保最低保費廿年、或是國保卅二年才能領到。

於是這些年來,老農津貼請領人數每年增加百分之十
有人六十四歲半加入農保、六十五歲領到老農津貼,隨即休耕、售地;
有人在企業工作大半輩子,卻選擇不結清勞保,
循上述方式領取老農津貼十數年後再一次結清勞保老年給付

雖說修法焦點應放在務農時間「長短」、而非農民的「真假」,
但試問一個人若對土地有感情,為何到六十四歲才有務農的念頭?
如果是「農民」,為何領到老農津貼後,要賣掉耕耘僅六個月的土地?

無論這群人該稱作「假農民」或是「紙上農民」,
他們的作為正侵蝕國家財政。
改革法案每拖延一個月、就多一批人來分食農業預算,
影響真正應投入資源的農業興革。 「汙衊老農」真是言重了。
別再爭執文字、見縫插針,
朝野應回歸理性討論,正視藍綠兩黨十九年的歷史共業,
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農民看見正義。

--------------------------------------------
正因有(假)的存在,才是汙衊(真)老農」
----------------------------------------------
綠委反對提高門檻 老農津貼下會期再戰


中華民國103年1月9日
【聯合報╱記者許雅筑/台北報導】

立院昨初審政院版「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
領取老農津貼資格擬提高至十五年,民進黨反對提高門檻,
朝野意見分歧,全案交付朝野協商,下會期才會處理。

現行規定,只要農民健康保險
加保年資達六個月、年滿六十五歲者就可申領老農津貼
換句話說,只要六十四歲時購買農地並加入農保,
隔年生日後就能終身領取津貼,外界質疑「假農民」坐享福利。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經濟、內政委員會昨天聯席審查,
政院版草案將領取老農津貼資格,
由現行加入農保滿六個月,一口氣提高至十五年。

 朝野立委翁重鈞、陳明文、趙天麟要求,
農委會不要再提假農民,「不要汙衊農民」。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老農津貼是為了照顧長期從農的農民,
而非加入農保半年就可以享受福利;修法主要聚焦「短期從農者」,
農委會沒講過「假農民」。

老農津貼暫行條例已「暫行」十九年,農業沒有弱到一定要社福。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說,六年前,立法院本要修法將老農津貼年金化,
國民黨選舉時卻拚命散布「民進黨要砍老農津貼」,
執政後又把老農津貼跟國民年金脫鉤;
當時明明是國民黨不修法,如今高舉改革大旗,卻又只改一半。

陳保基表示,當初這樣的決定造成如今改革更困難,「這是不對的」。
這件事必須要有人承擔,如今跨出改革這一步不是為了誰,
希望未來也不要再用老農津貼做為選舉的論述材料。

陳保基表示,新制上路後,對於已開始領取津貼者不會有任何影響;
至於年資滿六個月但未滿十五年者,可領取半額津貼,
直到年資累計滿十五年方可領取全額津貼,預估兩萬六千多人受到影響。

若修法通過,預估十五年可省下約四百六十億元,
這筆經費可用來促進農業發展。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表示,
新法無法涵括曾長期務農,後來因故不再耕作的老農;
既然政府未來擬將農民納入年金制度,就該通盤考量。
------------------------------------------
「假農民」年吞270億 餓到真弱勢
中華民國103年1月6日.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監察院去年八月糾正行政院,指出「假農民正在掠奪弱勢族群的資源」,
糾正文也促成老農津貼制度的改革。

監委沈美真、楊美鈴、洪昭男等人調查,
揪出依附在老農津貼制度「吸血」的「假農民」。

沈美真指出,主計處提供的農業人口為五十四萬四千人
但農委會農保人數有一百四十多萬人相差九十一萬人;
這九十一萬人,一年要花掉政府二百七十億元津貼。

沈美真昨天表示,這些「假農民」吃掉公帑,排擠社福資源,
例如教育部開辦「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
在夜間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課輔,全國約有九萬名孩子需要,
但教育部喊窮,一年只補助六千人;
「假農民」一年卻耗掉二百七十多億元,如果政府再不改革,她無法接受。

【記者侯俐安、都會地方中心/連線報導】

老張是中小企業公司負責人,六十六歲退休那年,
卻放著大筆勞保老年給付不領,加入農保;
半年後,他申請老農津貼通過,開始每月領取七千元老農津貼。
老張不是個案,像他這樣的案例,全台不勝枚舉。

阿公走都走不穩 請領也過關

三年前的花蓮市,一名八十歲的長者,
在外籍看護的攙扶下走進農會,一旁還跟著代書,申請加入農保。
這名長者可蹲、可站,他告訴農會人員他還可以耕作。
他竟然也通過審查,前年開始領取老農津貼,領走了十五萬四千元。

老闆、技師、醫師娘 都算老農

根據農委會統計,參加農保不到一年就領取老農津貼的人,
光是去年就有二六四人,
他們在六十四歲加保、六十五歲開始每月現領七千元。
其中不乏曾是公司負責人、技師、家庭主婦、先生娘或榮眷。

務農半年耕作一期 就能領終身

「他們領到老農津貼,竟然立刻廢耕!」
農會人員氣憤地說。制度讓人「偷呷步」,
務農六個月,耕作一期蔬菜的時間就能領終身

台東一名食品經銷商,以七百萬元買下四分多農地,加入農保;
再轉租給人種釋迦。不但坐領老農津貼,而且該筆農地已增值到千萬。

依據「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
年滿六十五歲、農保年資六個月以上,每月就能領取七千元。

修法草案是須先務農十五年才能請領老農津貼,
本周三將在立法院委員會審查。
-----------------------------------------------
新版老農津貼 才能照顧真老農
中華民國103年1月6日.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根據農委會提出的老農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
未來投保農保未滿十五年的老農,每月只能領取半額、即三千五百元津貼。

這是老農津貼誕生以來,少見的改革。有人擔心「錯殺真農民」。
但農委會指出,根據財稅中心資料,受改制影響的兩萬六千多人中,
九成八都有勞保、國保年資,從農只是「副業」。

根據「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
年滿六十五歲、未滿農保十五年的「老農」,
每月只能領取半額津貼,共有二萬六○二六人受影響。
但這批人中,只保農保者僅五三七人
 進一步分析這二萬多人背景,
一萬六八三三人曾有薪資或營利所得,
三○三九人有固定職業和收入,
七三六人是醫師、技師、會計師或演藝人員等社會上普遍認為的高收入者 。

 農委會輔導處長曹紹徽表示,
「現在只要從農六個月、領取老農津貼,我們都不能稱他們是『假農民』,
但他們該領的是勞保,卻因制度的漏洞,
他們選擇領取『比較划算』的老農津貼。」
她說,只有門檻調整到農保年資十五年,才能讓他們回歸職業保險。

由於月領三千五百元,等於現行的國民年金月給付額,
所以這群人的權益並未被犧牲;
等他們農保年資十五年期滿,也能開始領取七千元。

此外,對於已加入農保的一百四十二萬人,農委會也從去年七月展開清查,
初步從六十四歲四個月、「撐」過六個月就能領取老農津貼者查起,
凡是土地釋出、戶籍搬遷、租約到期、或已無雇主者即退保。
 到去年十二月廿日,共有五七四人被退保,以平均餘命還有十五年來算,
國庫現省八點一一億元。 農委會也同步加嚴農保審核辦法。

過去採抽查制,但去年十一月開始,每一案都由鄉鎮公所、農會確認,
並由縣市政府代表組成審查小組審查,
每月新申請的加保人數已從平均四千人減到兩千人。
  ----------------------------------------------------
假愛農  ,   真啃農
【聯合報╱黑白集】
    中華民國102年8月23日
要論職業的「神聖」性,在台灣,農民恐怕無出其右者;
但要論這種崇拜的虛偽性,農業內涵受到的扭曲,也無出其右者。

監察院最近為「假農民」氾濫問題糾正行政院,指出的就是這個簡單的事實。

 因為神聖,所以藍綠政黨競相加碼發放老農津貼;
因為神聖,所以老農年金制度享有「繳少少、領多多」的特權。

而因為虛偽,所以隨便什麼人買一點點地,就可以變身成農民;
因為虛偽,所以老農津貼一年便吃掉五百億元的農業預算
把農業建設的經費吃光光。

真假不分、本末倒置,是台灣農業困境的真相。

老農津貼要照顧的,是勤苦終身的農民,這沒有人反對。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
一,醫師娘、大老闆都來領,長住國外的人也在領;
二,在六十四歲半開始投農保的民眾,只用半年就搖身成為「老農」;
三,農村人口外流,老農應日漸凋零,       
但目前農保投保人高達一百四十萬,約為實際務農人口的三倍

然而,政府還是閉著眼睛,照樣把錢丟進這個無底洞。

先前曾傳出,某大戶一年即領走政府兩百六十萬元的「休耕」補助;
現在,則是鄉村土地被切割成零點一公頃大小的碎片出售,
方便買主取得「農民」資格。

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台灣不僅會變成「農民大國」,
還會變成一個「啃農大國」──啃噬真正的農民、農村土地和農業發展,
而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依然不到二%。

 朝野真愛農、護農的話,請回歸農業本質,
把這些啃農的漏洞補起來!
包括農陣忙著為與農家無關大埔四戶大肆抗爭,
難道不是掉進了神聖與虛假不分的陷阱?


全文網址: 假愛農,真啃農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114921.shtml#ixzz2fGST7taT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