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台語瀕危 30年後滅亡 ? ** 閩南語改「台灣台語」 文化部將協調 恐牽涉教科書修改


***********************************

閩南語正名「台灣台語」? 李永得:文化部會協調相關部會

2022-11-10 11:1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立委王婉諭質疑,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沒有專責機構推動。記者陳宛茜/翻攝


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文化部及所屬單位預算案。立委王婉諭質詢時表示,為了避免推動國家語言時發生語言名稱不一的困擾,文化部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中要求,請各機關於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相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但不論是教育部或文化部的兒童未來館,迄今仍稱「閩南語」而非「台灣台語」。

文化部長李永得說,文化部會全面檢討,一個月內改正;其他部會則會協調,這可能涉及教科書的修改,文化部會協調相關部會。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這些名稱的確定,是兩個月前才定調。報告中也指出,依行政院8月22日院臺文字第1110025587號函,請各機關於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之相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

王婉諭也質疑,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沒有專責機構推動?李永得表示,多元文化的意義,是對育弱勢的文化、國家要用更多資源支持。他認為台語若要推動專責機構,如建置語言發展中心,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困擾。目前初步讓教育部負責學校體制之內的教育,體系外則由文化部負責

------------------

閩南語改「台灣台語」 文化部將協調 恐牽涉教科書修改

2022-11-11 01:14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文化部日前發布「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指政府機關未來相關文書資料,建議優先使用「台灣台語」,未來甚至可能涉及教科書修改,但口語名稱尊重各界使用。本報資料照片


文化部日前發布「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提及行政院要求各機關相關文書資料,應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立委王婉諭昨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說,目前不論是教育部或文化部迄今仍稱「閩南語」而非「台灣台語」;文化部長李永得回應,文化部會全面檢討,一個月內改正。

文化部九月發布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這是國家語言法一○八年七月施行後,文化部首次依規定提出相關報告。報告指出,台灣台語在世代間的使用率降近六成,台灣客語則降七成,台灣原住民族語和馬祖語更是降了九成,台灣手語亦僅有五成以下的聽語障人士能夠流利使用。

機關文書優先使用 口語則尊重各界自由使用
為使政府機關能順利推動國家語言復振工作,提出「口語名稱」及「書面建議用語」等兩建議名稱。在口語方面,尊重各界自由使用;書面建議用語則並列提出,提供政府機關推動相關政策或業務時參酌使用。例如台灣原住民族語、原住民族語並列;台灣台語、台語、台灣閩南語也並列。

但報告也特別備註,行政院在八月核定報告時發函提出,各機關於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的相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

王婉諭說,目前不論是教育部或文化部的兒童未來館,仍稱「閩南語」而非「台灣台語」。李永得說,因這些書面名稱的確定,兩個月前才定調,文化部會全面檢討,一個月內改正;至於其他部會將會協調,這可能還涉及教科書修改,文化部會協調相關部會。教育部昨截稿前則尚無回應。

王婉諭也質疑,閩南語(台灣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沒有專責機構推動?李永得說,多元文化的意義,是對於弱勢的文化,國家要用更多資源支持。他認為台灣台語若要推動專責機構,如建置台灣台語語言發展中心,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困擾。

目前初步讓教育部負責學校體制內的台灣台語教育,體制外由文化部負責。

********************************

合/語言法:蔡英文正在建造巴別塔

中華民國106年7月29日

2017-07-29 04:03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文化部擬訂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基於尊重多元文化和語言平權,
將「國家語言」的定義擴增
台灣各固有族群所使用之自然語言」,
甚至「台灣手語」也納入
草案並規定,各階段國民教育應將國家語言列為基礎或必修課程,
學校教育「得使用各種國家語言」。
如此一來,我國國家語言頓時多達十幾個,
將來學校如何授課,學生如何學習,恐怕都是大問題。

不僅如此,該草案還規定,
國民參與政府機關行政、立法、司法程序時,
得使用其固有之國家語言;
為此,各政府機關必須提供不同「國家語言」的通譯服務。
亦即,若通過此法,原住民立委在立法院質詢,
可以使用其母語為國家語言來質詢;
立法院則必須設置譯員代為傳譯,院長或閣員才能作答。
甚至,原住民使用母語到戶政機關辦理登記,
各鄉鎮公所都須設專人代為傳譯;否則,即可能構成違法歧視。

《語言法》的研訂其實十幾年前即被提起,其思維主要有三股脈絡。
其一,是原住民語言有瀕於消失的危機,應加以保護發展;
其二,基於語言平權的精神,須推動對弱勢語言的重視;
其三,民進黨基於反中的意識形態,
企圖將現行的「國語」貶為「華語」,
以其他語言加以稀釋,
草案中曾有一版本並獨尊台語「福佬」,
以羅馬拼音標注(Ho-lo),其政治意圖不言可喻。

對於原住民族語言,當然應該加以珍視和維護;
就如閩客等來自大陸之閩粵方言,也應不分地域同等尊重。
問題是,《語言法》最後演變成
今天文化部版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主要目的卻只是在貶抑數十年來流通無礙的國語
要將它變成十幾、二十種「國家語言」之一。
如此一來,不僅台灣學生要被迫學習各種語言,
社會更要將原本溝通無礙之門關起,
透過第三者來翻譯,這豈非徒增障礙與紛擾?

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各不相同。
如果要全部使用原住民族語撰寫公文書,只能以羅馬拼音書寫;
但如此一來,恐怕連部落長老都未必知其意,
遑論不同部族之間難以溝通。
如果把事情推到這般地步,
真有助於增加不同族群間的互相尊重和了解嗎?
何況,立院五月才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若能充分落實,
對於解除原民語言流失危機將有很大助益。
遺憾的是,文化部卻在《國家語言發展法》中畫蛇添足,
對國家語言倒置本末。

先不論政府機關從中央到地方有沒有能力提供各類語言通譯人才,
僅就學生學習而言,無論任何族群,恐怕都將不勝負荷。
回顧過去十餘年,我們的國民教育越是強調母語教育
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普遍越是下滑。
原因無他,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量都有其極限,
學校教育如果不能協助他們專注於溝通、競爭所需的語文訓練,
他們的未來競爭力只會下滑。
何況,台灣社會明明已有良好的共同語言
所需加強的只是自我學習和互相尊重;
但文化部卻假「尊重多元」之名,為社會製造更多人為的分歧
從而徒增溝通的障礙和成本。
從任何角度看,《國家語言發展法》一旦實施,
結果都是在「扼殺國家的發展」。

蔡政府決策的一大特色是:
目標都設定得極為宏大,執行手段卻顯得虛浮而粗糙;
至於後果,則完全缺乏務實的評估。
一例一休如此,前瞻計畫如此,年改如此,減香變滅香如此;
如今,國家語言發展法亦復如此。
試問,台北捷運的四語廣播要增為多少語言,
才過得了語言法的門檻?

蔡英文別忘了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
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傲慢,使人類說不同的語言,
使他們不能溝通,因而無法合作完成通天塔。
推動這部《國家語言法》,結果就是在裂解台灣社會,
讓台灣變弱,讓人們無法合力開創未來。


**********************************************************
用「台語」代稱「閩南語」? 文化部惹議
中華民國106年7月28日..

2017-07-28 13:15聯合晚報 記者何定照、馮靖惠/台北報導

文化部擬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舉行多場公聽會,
文化部長鄭麗君公開稱要盡速送法案入立法院,復振台語、支持台語頻道等。
因政府過去多以閩南語稱台語,不少人憂心文化部將用台語名稱取代閩南語,暗示其他族群語言非台灣語言之嫌。

台語語言究竟該如何稱呼,向來未有定論,
民間稱台語、閩南語、台灣閩南語、福佬話、Holo(河洛)語皆有,
政府文書多用閩南語或台灣閩南語。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表示,
目前課綱統一使用閩南語指稱台語,教育部相關文書也都稱閩南語,等國家語言發展法確定統一的語言名稱,教育部將依相關規範。

不少客語族群不能接受用台語稱閩南語,
客家媽媽認為,閩南人自我抬高地位,才會說自己的語言是台語。
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長鎮指出,
台灣許多人習慣以台語稱閩南語,雖不見得有惡意,
但聽在其他族群耳裡,可能會產生不同感受,
覺得是暗示其他語言不是台語。
他建議如何稱呼閩南語,還須從長計議。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泓源認為,
若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應使用閩南語而非台語,因為這種語言來自閩南,若只稱台語,無法看出中華民國的脈絡。政府做這種私下小動作,顯示未能全盤掌握國情,少數人自認多數,就想以自己代表多數,這是很沙文的做法。

朱泓源說,他私下會用台語之稱,台語也說得很溜,但民間雖可稱台語,但政府層次不能,否則會公私不分,造成語言論證上的簡化,不要用政治主導一切,把地方語言政治化,也別把台灣的格局與心理狹隘化。若要辦台語電台,他認為,若是政府要出錢,就該也對照憲法,以符合憲法邏輯。

語言學家、中研院院士李壬癸說,
台灣閩南語稱呼太長,台語稱呼短,較實用,他若非正式場合,都會稱台語。
但因台灣的語言稱呼已牽涉政治意識問題,例如若說閩南語是台語,客家人會不開心,
認為閩南人不能仗著人多就這樣,會認為客家話也是台語,他在正式文書、涉及政治問題場合或學術著作,會稱台灣閩南語

文化部:尊重各族群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到底要稱台語或台灣閩南語,文化部表示,
這兩者都有人使用,國家語言發展法於草案中無明列,就是尊重各族群使用者慣常使用自由的權利。
文化部將在訂定施行細則、辦法時,廣納各方意見、凝聚共識,並細緻定位稱謂指涉意涵。

台語﹒閩南語﹒文化部﹒國家語言

*******************************************************

民進黨之類獨鍾閩南語(台語),其他中華文化都拋棄
     瀕危 ?又不是只有台灣人使用 ?!

中國的閩南語河洛話 (台語)  注意了 !
               民進黨甲你攬牢牢 ! 毋甘放  !! 搶來當台獨語言 ?
                        這才是諷刺 !

稱 台語 ,不過是方便稱 ,卻要給它正名台語 !

在家講閩南語,在外使用國語或閩南語 ,從來不是問題 ,
             但有類老是喊遺憾 ?!

還不忘製造悲情 , 好引發 杯糞 ?   真是悲哀 !

河洛歌仔戲團  -- 人家說你 侮辱台語 哦 !

**********************************************

台語瀕危 30年後滅亡

中華民國106年3月5日
2017-03-05 03:47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彭宣雅/台北報導

台語是瀕危語言?
文化部昨舉辦「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首場公聽會,
多位與會者指出,廿與卅歲世代的年輕人,會聽、說台語的不到五成,憂心台語「卅年後會滅亡」。他們呼籲成立台語電視台台語發展委員會台語教學老師專職聘任

國家語言發展法民國72年(一九八三年便由教育部倡議(當時稱為「語文法」),
歷經民國96年(二○○七年文建會擬具「國家語言發展法」、立委管碧玲、黃國書提案、時代力量黨團提案,至今未能成功立法。
今年捲土重來,草案預計六月送入立法院,全國先舉行六場公聽會。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指出,台灣是擁有豐富語言的國家,卻因歷史問題造成本土語言世代斷層。
小時候最大的遺憾,便是無法用阿公阿嬤最熟悉的台語溝通,這是國家語言政策所造成



倡設台語委員會、台語電視台

南社社長張復聚表示,要推廣台語,一定要爭取成立台語委員會
同時要有台語電視台,文化部可從公共電視撥出頻道。
「別以為現在很多人說台語」,他表示,如今的卅歲世代彼此不用台語溝通,他們的孩子也不會說台語,「再過廿、卅年,台語就不見了

諷刺,台灣可以成立「台灣語言紀念館」,為台語「辦理後事、保存遺體。」


台語歌曲「舊情綿綿」作詞者葉俊麟之女葉賽鶯也出席公聽會。
身為退休法官指出,閩南語、Holo語貶抑、輕視之意,不可入法,應使用約定俗成的「台語」。
但佛光大學教授黃東秋認為,民眾應開闊心胸,「在台灣使用的語言都叫台語」。

葉賽鶯認為,政府應成立「國家語言發展委員會」,以部會高度進行跨部會溝通,
而不是將此法交由文化部轄下的某一司或科處理。

***********************************************

課堂教母語 回家不會講有何用

「任何一種語言,只在課堂教,回家不會講,有什麼用?」
台灣母語聯盟秘書長林佳怡一語道破問題關鍵。
她指出,20、30歲世代的父母不講台語,孩子除非跟祖父母對話,根本沒有學台語的環境。

為什麼年輕人不講台語?
20多歲的陳詩涵說,她們成長的環境中,台語被貶為「搞笑的梗」、「聳」。
小時候母親告訴她,擔心教她台語出去會被人欺負」。

●路人異樣眼光 講台語變「弱勢」

國小老師張嘉珍說,孩子兩歲時,她想為孩子打造「全台語環境」,
全家10個月內只講台語。但沒想到一出門便破功,
她在戶外跟孩子講台語,竟然路人投以異樣眼光,「感覺像外國人」。
她形容自己這一代說台語是「弱勢」下一代說台語則成為「弱勢中的弱勢

新北市台語教學支援老師杜仁杰表示,
15年前,一半學生聽得懂台語、板橋地區甚至可到8成,如今剩不到5成。
他主張,國小的母語教學時數不能少於英語
另一位台語教學支援老師林秋絨則說,台語教學應延伸到國、高中,列為必修科目

林佳怡則建議,教育部除了增加台語教學時數,也應創造聽講台語的環境,
比方讓數學老師台語教學,鼓勵社區、家庭打造台語語言環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