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

李登輝9月19日覆蓋國旗 暫厝翠山莊

                         中華民國109年8月20日
04:10   2020/08/20 中國時報 崔慈悌

****************************************

李登輝葬五指山 
           退軍協會:玷汙革命軍人英靈安息聖地

                         中華民國109年8月4日
2020-08-04 22:03 聯合報 / 記者周志豪/台北即時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七月底辭世,
遺體規劃安葬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
        引發退伍軍人反彈。圖/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七月底辭世,遺體規劃安葬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引發退伍軍人反彈。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南加州分會發出聲明表示,呼籲民進黨政府勿讓爭議如此大的李入葬五指山國軍公墓,玷汙中華民國革命軍人英靈安息聖地。

退伍軍人協會南加州分會聲明指出,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將領如劉玉章、何應欽、黃杰、顧祝同、張耀明、劉安祺、薛岳、鄭為元、葛先才、王叔銘、于豪章與宋長志等人,個個功業彪炳,愛國事績都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英烈千秋,萬古流芳。

聲明中批評,李登輝原名岩里政男,曾為日人侵華作戰,並加入過共產黨;獲故總統蔣經國抜擢出任政府要職,1988年蔣逝世後繼任總統與國民黨主席,1996年當選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但在位期間,卻開啟黑金政治,成「黑金教父」。

聲明中更指出,李登輝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曾主張兩岸統一,最後卻又變成台獨領袖,任總統時還稱中華民國是
「外來政權」、「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
還曾宣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
並親至靖國神社參拜日本侵華戰爭的日本軍人亡靈。

聲明中表示,五指山國軍公墓是一個埋俠骨、隱忠靈的地方,是認同國家、為民族奉獻的中華民國革命軍人英魂安息之所,但李登輝毀中華民國不遺於力,有何資格與我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奮勇抗敵的將軍和官士們比鄰而葬,同沐英靈?

聲明中稱,台灣目前政治局勢藍綠對決相當嚴重,李登輝爭議兩極,蓋棺尚難定論,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南加州分會堅決反對李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

************************************************

紀念民主貢獻 旅日台僑盼桃機改名李登輝機場

            中華民國109年8月1日
2020-08-01 19:44 中央社 / 東京1日專電
 
為紀念前總統李登輝的貢獻,旅日台僑團體建議政府將桃園國際機場改名為「李登輝國際機場」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嘉寧攝影


為紀念前總統李登輝的貢獻,旅日台僑團體今天發布聯合聲明,建議政府將桃園國際機場改名為「李登輝國際機場」,
包括前國策顧問金美齡、日本知名政論家櫻井良子等人都響應。

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辭世,日本各界紛紛表達哀悼,日本媒體連日報導他的事績。日本讀賣新聞今天在社論指出,李登輝奠定了台灣民主化的基礎,使得台灣意識在台扎根,他也讓台灣確立了做為美國、日本夥伴的地位,居功厥偉。

旅日僑領、「台灣之聲」總編輯林建良表示,李前總統辭世後,日本各界友人弔唁,有人建議桃園國際機場或台北松山機場改名為「李登輝國際機場」。

林建良認為,這個提議頗具意義,獲得其他旅日台僑團體的支持,於是今天傍晚發表聲明,盼台灣政府將桃園機場改名為「李登輝國際機場」。

聲明中指出,李前總統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不僅影響台灣,也影響亞洲,因為民主自由的台灣是亞洲和平與安定的基礎,李登輝的功績將持續留傳後世,成為歷史教科書的一頁。

聲明表示,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或城市的國際機場是以歷史人物或有豐功偉業的政治家的名字命名,例如美國紐約的甘迺迪國際機場(John F. KennedyInternational Airport)、印尼雅加達的蘇卡諾哈達國際機場(Soekarno-Hatta International Airport)、檀香山的丹尼爾.井上國際機場(Daniel K. InouyeInternational Airport)等。

林建良表示,希望藉此機會,將桃園國際機場改名為「李登輝國際機場」,以供世人緬懷李登輝的豐功偉業

這份聲明是以台僑團體「全日本台灣連合會」會長趙中正
、「在日台灣同鄉會」會長王紹英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委員長王明理
、「台灣之聲」總編輯林建良聯名發出。



*******************************************
聯合報社論/李登輝的光彩與幽黯,台灣不可承受之轉折

                      中華民國109年8月1日
2020-08-01 01: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李登輝98歲辭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作為台灣從威權向民主過渡的領導人,前總統李登輝贏得了「民主先生」的美名;作為張揚台灣本土認同的元首,他則留下了「台獨教父」的稱號。從「民主先生」到「台獨教父」,其實是一條不連貫的破折線,象徵李登輝頓挫的民主路線轉進了台灣民族主義的狹路。也因此,李登輝以九十八歲高齡病逝,雖然藍綠陣營同表哀悼,但他留給台灣的卻是一個認同分歧而撕裂的社會。

李登輝在年輕時代曾是共產黨員,研讀黑格爾的辯證哲學;中年時代加入國民黨,終而成為國家領導人;他在國民黨主席任內,經常暗助在野的民進黨,到了晚年,李登輝更成為小黨台聯的精神領袖。如此奇異的跳躍歷程,除反映了李登輝個人理想的曲折多變,也刻劃出一個政治人物終難自我支撐的政治信仰。儘管在最近幾年,民進黨權貴人士仍恭謹奉他如政治導師,但台灣的民主神氣已今非昔比;李登輝恐怕也深知這點,但他再也無法再對藍綠提出有意義的民主建言了。

李登輝最精采的時光,應該是從他接替驟逝的蔣經國出任總統的一九八八年開始的八、九年。當時,他面對國民黨內的主流、非主流之爭,機巧地利用合縱連橫化解了內鬥危機,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其後,他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並發動一連串修憲,推動「萬年國會改選」,廢除國民大會,推動台灣省長、北高市長乃至總統的直選。這些改革,使台灣脫離威權體制,起步邁向現代化及制度化,成為東亞的民主化先鋒,但也造成憲政紊亂,總統擴權的現象。而台灣的現代化、制度化、國際化從一九八四年即已推動,若沒有先前蔣經國打下的基礎,李登輝的民主改造工程不會如此順遂。

在贏得「民主先生」稱譽的同時,李登輝也屢屢流露他比較陰暗的一面。例如,他面對日本作家訪問時,將其領導的國民黨形容為「外來政權」明明身為國家元首,卻低訴「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與國民黨決裂後,甚至說出「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的話。出生時身為「日本人」的李登輝,終其一生,都無法克服他在日本、台灣、中國之間漂移的糾葛。因此,他曾夢想走一趟孔子「周遊列國」之旅,最後卻以日本的「奧之細道」取而代之。包括他推動的本土化政治,卻助長了「黑金政治」和「金權政治」的興起,這都是他難以言說的矛盾。

一九九六年在中共「飛彈危機」中當選首位民選總統的李登輝,就任後展開了一連串與大陸切割乃至對立的作為。從經濟上的「戒急用忍」,到政治上的「兩國論」,都把兩岸關係帶向不歸路。事實上,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全球都在杯葛中國大陸,李登輝卻讓台商持續登陸尋求經濟發展;其間,並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宏大計畫,要爭取台灣成為亞太區域經貿中心的機會。但後來他主導的戒急用忍政策一出,兩岸進入對峙,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夭折,台灣便在游移中錯失了良機。李登輝曾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雖是口號,當時的氛圍至少台灣還懷有政治優越及經濟超前的驕傲。但廿多年來,台灣民主亂象四起,經濟領先則大不如前,李登輝留下的反中框架恐難辭其咎。

諷刺的是,李登輝此生最風光的階段,是在他領導國民黨轉型的十二年;在他離開國民黨後,陳水扁和蔡英文雖仍試圖延續其本土、反中、新南向等路線,但已看不出國家開展的動力。這可能正是李登輝的悲哀:他一再踐踏國民黨,卻忘了這個黨是成就他民主志業的最大舞台。如果拋開黨派色彩和政治恩仇不談,僅從民眾的視角觀察,李登輝的光彩在於推動台灣的民主改革,這放大了他的身影;他的幽黯則是困在狹隘的本土意識和錯亂的國家認同,又使他變得矮小。他帶給社會的撕裂和混亂,則是台灣難以承受的挫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