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衛生署--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92年訂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發布日期2009-12-25)

包括熱量、蛋白質、十三項維生素及七項礦物質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已定版,
  係衛生署邀集學者、專家歷經兩年之討論,
    並於今年四月二十五日辦理說明會後,再參考各方意見方完成修訂。

  國人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 Daily Nutrient Allowances, RDNA)   
    上次於八十二年修訂,惟隨著時間之改變,
    對於營養素建議量之定義及計算方式均有改變,
    故衛生署於八十九年起邀請專家學者逐項討論修正。

  此次修正除參考美國、日本、中國大陸之資料及相關之研究報告外,
    我國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之本土數據,更是此次修正的主要依據。

  以往訂定營養素建議量時,係以避免因缺乏營養素而產生疾病之方向考量,
    此次則將預防慢性疾病發生之因素亦列入考量。
    由於數據之來源及參考的計算方式不同,
    明確的分為建議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或足夠攝取量﹙Adequate Intakes, AI﹚,
    與八十二年版不一樣的是
    本次增加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對於有足夠科學數據支持的營養素訂出上限攝取量,
    因此原來之「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之名稱
    亦改為「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本次修正除以上的改變外,
    另外尚調整年齡分層及增列泛酸、生物素、膽鹼、鎂、硒等營養素。
    熱量之建議量比上一版略為降低,
    因此與熱量相關的維生素B1、B2、菸鹼素等亦隨之下降,
    而鈣、磷、維生素C、維生素B12及葉酸則比前次提高。

  以鈣質為例,成人原來建議量(RDNA)為600 毫克,
    此次修訂時以足夠攝取量(AI)來表示,
    成人每天為1000毫克,而上限攝取量(UL)為2500毫克,
    即所攝取的鈣質無論由食物或補充劑等
    獲得一天的總攝取量以不超過2500毫克為宜

  有鑒於鈣質足夠攝取量之提高,而國人鈣質原本就攝取不足,
    所以本署擬成立「提昇國人飲食鈣質攝取推動小組」,
    積極改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可作為菜單設計之參考,
    另在營養調查時,可用以作為評估營養素攝取是否足夠之依據。
    其中上限攝取量可作為民眾攝食補充劑的參考,
    以調整國人認為營養素攝取愈多愈好的錯誤觀念。


***************************************************

各項名詞說明及對照表 民國91.10.15修訂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包含建議攝取量(RDA)、足夠攝取量(AI)、
平均需要量(EAR)及上限攝取量(UL)。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說明
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
建議攝取量值是可滿足97-98﹪的健康人群每天所需要的營養素量RDAEAR2SD
足夠攝取量
Adequate IntakesAI
當數據不足無法定出RDA值時,以健康者實際攝取量的數據衍算出來之營養素量
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估計平均需要量值為滿足健康人群中半數的人所需要的營養素量
上限攝取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對於絕大多數人不會引發危害風險的營養素攝取最高限量
NOAEL or LOAEL/不確定因子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包含RDAAIEARUL


*********************************************************

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UL)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修訂
營養素 維生素A 維生素C 維生素D 維生素E 維生素B6 葉酸 膽素 菸鹼素
單位 毫克 毫克 毫克 微克 毫克 微克 毫克 微克 毫克 微克 毫克 毫克 微克 公克 毫克 毫克
年齡 (mg) (mg) (mg) (μg) (mg) (μg) (mg) (mg RE) (mg) (μg) ( mg  a-TE) (mg) (μg) (g) ( mg NE) (mg)
0 月~ 35 35 0.7 600 25 4
3 月~ 50
6 月~ 60 0.9 5
9 月~ 65
1 歲~ 2500 3000 145 200 35 90 1.3 600 400 50 200 30 300 1 10 7
4 歲~ 230 300 135 2 900 650 300 40 400 1 15 11
7 歲~ 275 400 185 3 500 1 20 15
10 歲~ 4000 580 600 280 10 1700 1200 600 60 700 2 25 22
13 歲~ 700 800 40 360 2800 1800 800 800 2 30 29
16 歲~ 1000 400 80 900 3 35
19 歲~ 3000 2000 1000 1000 3.5 35
31 歲~
51 歲~
71 歲~ 3000
懷孕 第一期 2500 4000 700 1000 40 400 10 3000 2000 50 1000 80 1000 3.5 35 35
第二期
第三期
哺 乳 期 2500 4000 700 1000 40 400 10 3000 2000 50 1000 80 1000 3.5 35 35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教部:過渡期 暫不考「一字多音」爭議字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薛荷玉/台北報導】100/4/8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雪玉昨天表示,
    目前學校使用的「一字多音審訂表」,是1999年版,
    前年就因有些字的發音與俗用不同,引發爭議,因此展開修訂,
    不過,整體檢討比想像中複雜,
    原訂今年8月公布的期程預計延後到年底公布,
    可望從下學年,即明年8月起實施。

  陳雪玉表示,為免一修再修,造成不同年段學生音讀不同產生的困擾,
    這波修訂以更動最小為原則,改過的讀音不超過50個,
    希望未來不會一改再改。至於家長關心的考試該怎麼答?

  陳雪玉呼籲老師們在過渡時期,暫不要挑爭議字出題;
    新版訂出後,也一定會訂緩衝、試用期,聽取各界意見。

  陳雪玉出示已達修訂共識的音讀,為尊重源流或音韻書,
    仔新增ㄗㄞˇ音(廣東話),讓「華仔」劉德華得以「正音」;
    「騎」兵未來可念ㄐㄧˋ;
    馬「偕」則限定只有在「馬偕」或「馬偕醫院」時讀ㄐㄧㄝ
    另「長」字除了ㄔㄤˊ、ㄓㄤˇ兩音,
    新增在成語: 身無「長」物時讀ㄓㄤˋ

  陳雪玉指出,目前審議的內容主要是中小學課本常用字,
    若是多音字、能減就減,以利教學,
    例如古代有一龜(ㄒㄧㄡ)于國,未來可望從一字多音表中移除,
    另列歷史文獻供學者研究用。

家電的輻射

  2011/1/26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調查中也發現
       便利商店要求微波爐位置與工作人員距離應大於50公分(圖二),
       但店家並未遵循;
  另外,建議有跨國連鎖之便利商店,
    包括遍佈於中國、美國、日本、香港、澳門、南韓、新加坡等
    達十多個國家達三萬多間商店的廠家,更應注意國外的相關法令,
    如中國的微波爐法令,其職業照射導出限值定為0.2 mW/cm2
                                        (台灣定為1 mW/cm2),比台灣嚴格。

  不過因為便利商店工作人員多為年輕適婚年齡,
    本會認為還是應比照更嚴格的一級公眾暴露標準:
          0.01 mW/cm2(比台灣嚴格100倍)。
  值農曆春節前,呼籲主婦以微波爐做年菜應至少離微波爐二公尺
    家中電磁爐吹風機IP分享器等電磁波高,使用時也應儘量遠離。

********************
http://www.jtis.org/project1/ch34.htm

因為我國在發電廠產生電時,發電機的交換頻率是60Hz,
    所以我們的家用電器都會產生60Hz的電磁輻射,
    且波長為5×103km。60Hz的輻射其能量很小
      >>離電器3cm處的60Hz輻射值 NRPB和台電比較表

***********************************************
http://safety.bsmi.gov.tw/wSite/public/Data/f1252044890641.pdf
95年96年測試家電產品,低頻輻射

*************************************************
http://www.aec.gov.tw/www/index.php   原子能委會

99/12/31
  電磁波是一直存在大自然中,如閃電磁石

  除了自然存在的電磁場外,人們為生活的便利開發了許多用電器具,
    如常用的手機、電視、吹風機、電磁爐、微波爐、電腦、冷氣等家用電器。

日常生活中提及的

<輻射>通常係指足以破壞生物細胞分子的游離輻射,
<電磁場>係屬能量極弱的非游離輻射,兩者物理性不同,不宜混為一談。

  輻射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輻射依能量的強弱可分為二種:

(1)游離輻射:能量較強,可破壞生物細胞分子,如X光γ 射線
(2)非游離輻射:分為有熱效應無熱效應兩類。


  前者能量弱,不足以破壞生物細胞分子,
       但會使溫度升高, 例如:微波、光。

  後者能量極弱,不足以破壞生物細胞分子,
      且無熱效應不會使溫度升高,例如:電磁場、無線電波。

   近年來,科學家一般認為
極低頻的電磁場
                 (就是一般電力線及電力設備所產生的電磁場),
  就能量觀點認為其既不能打斷分子鍵或化學鍵而改變化學特性,
      也不會因微量的熱而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
  **磁磚所產生的輻射是否會影響健康?

1.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分析國內常用磁磚60件樣品,經統計發現,
     以壁磚用途的磁磚,
       所含的天然放射物質活度通常要來得比地磚用途的磁磚
  衛浴房間假設牆面也都有鋪設磁磚,所以會導致較高的空間劑量率,
    但是使用衛浴房間時間較短,故其年劑量貢獻仍比一般房間低。

   樓上地板所鋪設的磁磚對於樓下房間的影響,
                  因本身樓板屏敝效應,應該是可以忽略。

2.由磁磚分析結果,
  評估磁磚的使用造成一般室內的空間劑量率增加約0.003至0.012微西弗/時,
      推算年劑量約0.02至0.09毫西弗/年,

  對於衛浴房間可增加劑量率約0.012至0.057微西弗/時,
      推算所增加的年劑量約為0.01至0.03毫西弗/年,
      以保守估計取最高值,可能增加總劑量約0.12毫西弗/年,
      佔過去調查室內加馬輻射劑量平均每人每年0.59毫西弗的20﹪,
       無輻射安全之顧慮。

3.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定期派員
    至市面上採購進口及省產磁磚進行放射性分析及度量其表面輻射劑量率,
    測量結果均遠低於我國「天然放射性物質管理辦法」之規定。

其結果登錄偵測中心網站,提供社會大眾參考

**************************************************
 **盡量遠離電磁輻射源,使用中的家電至少50公分
**戶外高壓電塔至少30公尺
**變電箱至少2公尺
 **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於集中或經常一起使用,
      特別是電視、電腦、電冰箱不宜集中擺放在臥室裡
      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中。

  **不使用的電器,一定要記得關上電源
      通電的電器照樣能產生大量的電磁輻射。

**潤髮乳加水稀釋,  擦拭電腦電視螢幕有殺菌功效
           灰塵  是電磁輻射的重要載體
(mG:毫克斯是磁場強度單位)

★無線電話---插頭插起來之後,值已經到3萬多微瓦,已經超過3萬倍

★吹風機,家用的1000W輻射值達350mG左右
             開啟和關閉時輻射最大,且功率越大輻射也越大
            使用時,最好將吹風機與頭部保持垂直;
            不要連續長時間使用,最好間斷停歇。
    
★微波爐--375毫高斯
        至少離爐0.5公尺以上,眼睛不要看著爐門,不可在爐前久站,
        食物從爐中取出後,最好先放幾分鐘再吃

★電熱毯
          對孕婦、兒童、老人的損害最大
          因為電熱毯本身就相當於一個電磁場,
          即使關上電源,輻射仍然會擾亂體內的自然電場
★電磁爐----射頻的部分超過10萬微瓦
★電扇--背面(馬達)300毫高斯
★電視機--CRT傳統式45mG *背面180毫高斯 (液晶電視輻射較少)
               距離電視機3公尺以上,關機後立即遠離電視機

★電腦100mG
     操作電腦時,距離顯示屏至少在30公分以上,
     開機瞬間電磁輻射最大,應予避開
     電腦的後面側面輻射較大,螢幕的正面反而輻射最弱。
     盡量別讓螢幕的背面朝著有人的地方。

★IP分享器、
★數位盒
★電燈的環狀線圈

★手機
     手機在接通瞬間充電時通話,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
     因此最好在手機響過一兩秒後接聽電話。
     充電時則不要接聽電話。
     收發短信的時候,盡量不要靠手機太近。

****************************************
冰箱:使用年限約為12~16年
電熱水器:使用年限約為8年
洗衣機:使用年限約為8年
微波爐:使用年限約為10年
空調:使用年限約為8~10年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體內色素解析/藥品化妝品…不敵除斑雷射光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惠惠】99/11/29


  要去除臉上的斑斑點點,最有效的方式就數雷射,
    也是目前皮膚科醫師普遍採行的治療方式;
    相較之下,白髮就顯得棘手,
    儘管醫界不斷努力解密,至今染髮仍是最簡便有效的解決方案。

  馬偕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說,
    雷射光是種聚高能量的光束,能在短時間裡放出能量,
    對組織產生熱作用,造成選擇性破壞。

  皮膚組織裡不同成分,會吸收不同波長的雷射光。林揚志說,
    雷射消滅的標的物(即目標)有三大類,
    除了黑色素,還有血絲或血管,以及含水組織

  目前,醫界最常使用除斑雷射,包括
    紅寶石雷射(694奈米)、
    釹雅鉻雷射(532、1064奈米)等,
    波長愈長,愈容易深入組織,
    像694奈米的雷射光,是目前除斑效果最佳的雷射,可用來治療老人斑等,
    532奈米雷射,只能用來治療表淺的色素斑、老人斑等。

  要攻擊並摧毀黑色素,不要傷及無辜,
    就要選擇黑色素吸收力佳、其他組織吸收力差的波段。

  林揚志說,愈厚的老人斑,要打較多次,
    有時候,也會用原始燒痔用的雷射(如二氧化碳雷射)來對付,
    這種雷射就是所有「沒選擇性雷射」,一槍打進去,只要含水組織都會吸收。

  相較於雷射,藥品及美白化妝品,
    隨作用原理不同,可抑制黑色素形成、加速黑色素代謝等,

體內色素解析/為何身上黑的白了 該白的 黑了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99/11/29

  人體的黑色素會隨著年紀增長,出現變化,
    頭髮因黑色素不活化而變白,
    但皮膚底層的黑色素卻會向體表移動


  張先生年近半百,身體上的色素出現完全不同的變化,
    原本烏黑的頭髮,逐漸褪色變成一根根的白髮,
    但原因還算「乾淨」的四肢及臉部皮膚,暗色的斑點悄悄出現。

  為什麼到了一定年紀,會變得該黑的地方不再黑,
    不黑的地方會出現斑點且會長大、變厚?

  馬偕醫院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說,東方人卅歲左右就可能冒出白髮,
    到了五十歲,平均有一半頭髮是白的。
    因老化所生的白髮,兩鬢先白,接著往頭頂蔓延,再輪到後腦勺。

  健康的毛囊裡,有近百個黑色素細胞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江建平說,
    黑色素細胞功能、數目開始下降,
    合成的黑色素跟著減少,頭髮就會漸進地先灰再白。

  人類髮色差異,取決於黑色素、黑色素比例。林揚志說,
    黃種人的黑色素較多,髮色呈黑色或偏向咖啡色
    反之,黑色素比例愈高,髮色愈淺,白種人的金髮,就沒有真黑色素。

  「親黑色素、真黑色素都沒時,就變成白髮。」林揚志說,
    如白化症就是酪胺酸酵素出狀況,合成不了黑色素。
    這類病人,不只毛髮,皮膚及眼睛的虹彩都缺乏黑色素。

  老人家常告誡,白頭髮不可拔,「拔一根長三根」,皮膚科醫師說,
    一定年紀的人有白髮,主要是因為老化,就算不拔,還是會愈冒愈多;
    多拔幾回,可能傷害毛囊,讓頭髮長不出來。

  江建平說,東方人頭髮黑、白對比強烈,白髮會較顯眼,
    而且因白髮比較不容易掉,生長速度也較快;
    頭髮平均每個月長一公分,但白髮生長速度比黑髮快百分之廿

  坊間有「禿者不白」的說法,江建平解釋,
    這種說法不正確;有人既禿且白,
    只是一般而言,雄性禿發生時間較白髮來得早,
    且雄性禿患者,毛囊會變小,長出的白髮,往往是細毛,相對較不明顯。

  蒼蒼白髮是老化的最初現象,
老人斑則是皮膚老化的表徵斑,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長老人斑。

  皮膚由外到裡,可大致分為表皮、真皮層及皮下組織,
    黑色素細胞位於表皮最底層,即基底層裡,
    每幾個基底細胞,就夾雜一個樹突狀的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是人體對抗紫外線的巧妙防禦機制,堪稱是人體天然防曬物質
    只要一曬到太陽,黑色素細胞就會活化,製造黑色素,
    市面上一堆美白化妝品,就是希望讓黑色素細胞活躍不起來。

  林揚志形容,新合成的黑色素,會由細胞突出處,送至表皮細胞,黑色素合成量愈多,膚色就愈深,最後隨著老化角質層一併脫落。

  有時候,黑色素會被送到真皮層,
    受光折射影響,較深的黑色素會呈藍黑色,淺的則偏向咖啡色。

  儘管白種、黃種及黑人膚色差異極大,
    但不同人種的黑色素細胞數量,其實差不了多少,只是合成黑色素能力有別,
    黑人最強,白人相對最弱。
    即使是黃種人,製造黑色素能力也有高低之別,
    主要由基因決定,能力愈強,膚色愈黑

  正常黑色素增生,可以保護皮膚,但若細胞累積較多黑色素,就會形成斑點。

  江建平說,曬斑是老人斑的前身,曬斑起因於紫外線刺激,導致色素增生,
    學名「脂漏性角化症」的老人斑,還多了表皮增厚、角質增生
    「曬斑是平的,老人斑則是立體的,會凸出來」。

  曬斑雖然是早期老人斑,但江建平強調,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老人斑好發在紫外線暴露的部位,但曬斑不見得一定形成老人斑
    沒曬到太陽的部位也會長老人斑
    一旦黑色素不再乖乖待在皮膚,開始到處亂跑,就會形成惡性黑色素瘤

  老人斑可分成六、七型,有的愈長愈厚,有的會蔓延。

  「會不會長老人斑、何時長,關鍵還是在體質。」林揚志說,
    體質由基因決定,預防功課做得好,還是可以延緩老人斑出現。
    不過皮膚白皙,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較差。

  有時黑色素細胞也會因老化,喪失合成黑色素的能力,
    這時候皮膚就會出現白斑。林揚志說,
    白斑也是老化徵狀之一,有些則是以血痣形式表現。

一夜白了頭?壓力太大鬼剃頭

  陶淵明「桃花源記」裡,「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
    古時認為人老後,頭髮由白而黃,是高壽象徵。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江建平解釋,
    白髮經太陽一照,看起來會黃黃的,
    可能是因為古代洗髮洗得沒那頻繁,髮上的油脂經太陽一曬,也會由白轉黃。

  因生理性老化長白髮的時間,基本上由基因決定。
    另外,壓力、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有些藥物,
    以及甲狀腺機能異常、早老症等疾病,也會引起白髮。

  著名歷史故事,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醫界認為較合理的解釋,
    應是伍子胥頭髮原本就有黑有白,
    在過昭關的極大壓力下,黑髮瞬間大量脫落,出現嚴重的「鬼剃頭」,
    相較之下,白髮抵抗力較好,較不易掉,就出現一夜頭髮變白的現象。

  外國史上也不乏這類案例,最有名的就數法國大革命,
    路易十六及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前,
    因死前恐懼與痛失愛子,秀髮一夕翻白。

  馬偕醫院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說,每根頭髮的壽約兩年半到三年
    「掉落後,早期有可能再長出黑髮,或黑一點的頭髮,
    不過若老化到一定程度,最後仍只剩下白髮」。

  文獻及門診裡,不乏白髮變黑的個案。
    江建平就曾照顧過一名年過九旬的老阿嬤,
    大病一場,白髮掉落後,新長出的頭髮竟然是黑色的。

  他至今仍無法理解,年過九旬為何還會長出黑髮,
    也無法排除是否與使用的藥物有關,
    但這類的案例,卻給了醫界一線希望,
    白髮的毛囊,「休眠」的黑色素細胞,
    也可能重新「醒」過來、製造黑色素。


體內色素解析/延伸閱讀

1.揭開老化之謎/商周出版
2.彩色圖解皮膚學 /合記
3.實用皮膚醫學/台大醫院出版委員會
4.養髮護髮生髮/元氣齋

ABC必學單字大閱兵

黑色素 melanin
老人斑 Seborrheic keratosis
黑色素細胞 melanocyte
雷射 縮寫為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the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骨醫療解析/裝骨釘 40歲以上沒症狀不須取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100/1/3

  人體是由許多大大小小骨骼撐起來的,骨頭斷了,可以用骨釘、骨板固定,而對於骨質疏鬆造成的空洞,除了以骨水泥「灌漿」、充填外,有時也得加上骨釘來增加強固性。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主任陳文哲說,骨釘最常用於脊椎或四肢的骨折,
    利用不鏽鋼或鈦合金等金屬做成的大小骨釘,在手術時置入,
    近年因為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成為常態,不鏽鋼材質骨釘會干擾檢查,
    因此近年越來越多醫師使用鈦合金骨釘。

  骨釘既然是固定物,骨骼長好了,是否就應該要盡快取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范政裕說,
    一般來說並不需要特別將骨釘取出,通常可以人體組織共存,
    但金屬外來物可能因溫度而有輕微的熱漲冷縮、導致不適
    有這類情形就需要取出,減少不舒服的感覺。

  陳文哲說,通常醫師會建議,
    四十歲以前患者,拔除骨釘手術風險低,還是在骨骼恢復癒合後取出骨釘,
    若四十歲以上患者,無症狀時便不須取出。

  除了金屬材質的骨骼固定物,
    近來也出現不少使用磷酸鈣等合成生物性材質做成的骨釘,
    生物性材質可逐漸與骨骼融合,
    不過范政裕說,可吸收的骨釘,往往強度較低,不如金屬材質穩固。

  陳文哲也說,目前可吸收的骨釘,多用於很小的關節或細骨,
    如手指頭骨折斷裂,但不適合用在脊椎、大腿骨等骨折處,
    吸收速度若遠快於骨骼癒合、復原速度,就很有可能再次斷裂

鼻腔放氣球 支撐裂骨

  連勝文遭槍傷送台大治療時,醫療團隊在顴骨靠近鼻腔處放置兩個氣球,支撐破裂的顴骨。

  前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目前自行開業的周聰鐸說,
    像這種時候,泌尿科用的氣球導尿管最好用。

  導尿管的構造有一條細長的導管,前端有個小氣球。
    周聰鐸說,若要支撐破碎的臉部骨頭,導管會從鼻腔進入,
    把氣球放在顴骨靠近鼻腔的上頷竇,再透過導管,把水或體氣打進去,
    利用膨脹球囊,暫時撐起病患的臉部骨架。

  周聰鐸說,打進氣球的氣體或水量,要看鼻竇空間大小而定;
    氣球不只可以撐起破碎、略為塌陷的顴骨,
    便於清創手術時,清除子彈及骨頭碎片,還能壓迫止血,有利傷口癒合。

  不只如此,流鼻血時,若出血點在鼻腔後半部或鼻咽,也可以使用導尿管氣球壓迫法,加壓止血。

  不過,氣球放置在鼻腔內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以連勝文為例,四天左右就移除,不會撐到顴骨骨折完全癒合。

  周聰鐸說,一般而言,至少會以氣球撐三天,
    受壓部位先是泛白,壓久會褥瘡,甚至壞死。

  周聰鐸指出,連勝文顴骨實際坍塌情況,約要傷後兩個月才能真正明朗。
    他說,骨骼斷端會形成骨痂,小碎骨及血塊會被吸收掉,
    但只要骨膜還在,骨頭就有潛在癒合能力。
    不過,比起傷後清創手術,未來整形才是大工程。


骨醫療解析/ABC必學單字大閱兵

bone cement 骨水泥
osteoporosis 骨質疏鬆症
orthopedics 骨科
joint 關節

延伸閱讀

1.骨頭大搜索──認識你的206塊骨頭 海麗特.齊飛/文;艾曼達.海利/繪 信誼基金出版社

2.現代骨科診療室:疼惜你的骨頭,讓你健康過一生 陳博光/主編 /正中書局

3.骨骼小百科/芭芭拉˙泰勒/貓頭鷹

骨醫療解析/脊骨鬆、臉骨碎 水泥灌漿搶救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100/1/13


  前一陣子前悠遊卡董事長連勝文幫市議員候選人站台時頭部遭槍擊,一度傳出因骨頭碎裂,可能考慮用骨水泥修補。

  但更常見的是,不少年紀大的婦女因腰痠背痛就醫,
    才發現是骨質疏鬆,骨骼脊椎體嚴重「空洞化」,
    醫師也會建議灌「骨水泥」。

  骨水泥是什麼?

  就真的像建築工事、把水泥灌漿到脊椎中,就可以「撐起」塌陷的骨骼結構?

                                骨水泥看起來和建築工程用的填充劑很像。 圖/取自網路

50年代後 快速擴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范政裕解釋,
    骨水泥的主要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tthyMethacrylate,PMMA),
    它其實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
    在五○年代時開始應用於牙科當「黏著劑」,
    幫助假牙、牙套黏合,後來骨科開始研發在人工關節上的應用,
    之後應用面就快速擴展,
    近十年開始用在骨質疏鬆治療、癌症造成骨骼、脊椎體的填充上。

  其實骨水泥就是一種「壓克力」,范政裕解釋,
    液態相與粉末相的骨水泥成分混合、攪拌後,
    經過一段時間會硬化,形成如一般人熟知的壓克力硬態,
    由於人工關節置入人體後,須與人體骨骼結合,
    才能穩固、如人體的關節便利使用,骨水泥可以提供穩固接合。

  近十年來用於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上的
    「骨水泥灌漿椎體整形」(Vertebroplasty),或稱之為脊椎整形術

空洞填補 借用骨釘

  范政裕說,脊椎與脊椎之間正常的狀況應該是像一塊塊磚頭堆疊,
    才能組織完整的支撐力,但若脊椎骨質流失、空洞化,
    嚴重時甚至壓迫超過脊椎承受程度,造成塌陷、脊椎壓迫性骨折,
    傳統治療無法有效改善時,會利用骨水泥「填充」,或是骨釘固定。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主任陳文哲說,此種脊椎整形術主要利用微創手術
    僅需要極小的傷口,透過X光透視導引,利用針頭插入脊椎骨內,
    再把液狀的骨水泥注入,等待硬化後,
    即可增加承受重量的強度,因此也能改善疼痛感。

  另外,范政裕說,因為癌症等病理性因素造成的骨骼空洞,
    也可以用骨水泥填充,特別是在化學、放射治療後,
    骨骼細胞死亡難以再生長,因此必須使用骨水泥將空洞填補、便於支撐。

  有些狀況是,就算中間的空洞填補,但旁邊骨骼也要夠強才能「撐起」,
    這時就會在上、下一節椎體,再合併使用骨釘

  若是骨折、感染引發的骨髓炎,則可能須挖除感染的骨骼,
    這時也可用骨水泥混合抗生素來填補骨頭缺損處。

                        醫師表示,右邊椎體有如鬆垮的沙地,
                         左邊是骨水泥灌進後,能夠強化骨密度,就不容易受傷。
                                     本報資料照片

灌漿後硬化 難處理

  范政裕說,骨水泥雖是外來異物但並不會造成人體排斥,
    但若是在手術過程感染,因「灌漿」後在椎體硬化,之後較不易處理,
    另外的風險是,
    在還未硬化前必須注射,若骨骼附近破損處,導致骨水泥滲漏,
    可能會影響、刺激到鄰近神經。

  陳文哲說,PMMA的材質因不會與骨骼相容,介面之間無法完全的密合,
    可能會因在一段時間後鬆脫,
    在注射後、成型過程也因會發熱,可能燒灼到組織和神經。

  因此近年醫界研發生物性、可吸收性的人工骨水泥,
    主要是磷酸鈣、硫酸鈣成分的骨水泥,與人體骨骼成分相近,
    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可吸收,與周圍骨骼「融合」,
    可吸收的好處便是不易鬆脫,
    且即便已不是液態狀、變成黏稠的牙膏狀,仍可以輕易灌漿,
    成型過程接近室溫、也不會有高溫的副作用。

  但目前可吸收性的骨水泥價格較昂貴,一西西就要上萬元
    比壓克力材質(PMMA)骨水泥高出幾十倍,
    因此通常會依照病患的經濟負擔能力、使用年限多方考量。